实践掠影丨科道乘流:因地制宜,看见中国创新的三面镜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5:42 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7—8月,以未来技术学院学生为主体天津大学“科道乘流”实践队秉持学院 “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共赢” 的理念,以“创新中国行”为主题,兵分三路奔赴江苏多地、湖北武汉、甘肃宕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7—8月,以未来技术学院学生为主体天津大学“科道乘流”实践队秉持学院 “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共赢” 的理念,以“创新中国行”为主题,兵分三路奔赴江苏多地、湖北武汉、甘肃宕昌,在“现代发展高地、国防建设重地、乡村振兴阵地”三种截然不同的坐标系里,用脚步丈量中国创新的广度与温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创新发展中探寻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践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今年7月,科道乘流实践队走入江苏沛县、宜兴,深入一线,走访企业、参观科创平台,全面调研两地在新旧动能转换、产学研融合、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见证江苏以产业创新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图景。

在沛县,创新活力在乡村与工业领域同步迸发。牛蒡健康产业园里,一根普通的牛蒡通过深加工走出出口依赖,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疙瘩”;手语金蝉种苗孵化基地的“蝉+菌+槐”复合养殖,让生态化经营真正提升了土地效益。徐州金虹钢铁集团用全废钢短流程冶炼和屋顶光伏,让传统重工业一年减碳约39万吨;中煤新能源光伏基地将昔日采煤沉陷区打造成 “蓝色光伏海洋”,每年替代标煤39万吨,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转场宜兴,观览以创新之笔描绘 “传统与现代交融” 的新画卷。陶都科技新城“一带两轴三区”的规划让千年陶都长出芯片与云端;国合基地链接全球环保技术资源,推动跨境产学研合作,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国际动能;宝银特种钢管突破核电用管国外垄断,概念水厂让污水“变废为宝”,远东电池的全场景储能矩阵则把中国新能源的想象力推向全球。在这片发达的产业土壤上,江苏始终以 “绿色”“智造” 为关键词,不断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故事。

行程最后,实践队把创新的“接力棒”交到人与文化的交汇处:走进周培源故居,一盏煤油灯、一页泛黄教案把“力学泰斗”的严谨与家国情怀点亮成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引擎——从革命者的“土发明”到科学家的“真公式”,再到孩子们“小滑翔机”的第一次起飞,江苏用三重主体接力证明:创新的火种一旦被点燃,就能在历史、产业与未来之间永续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和高等教育集聚区,武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强军兴国的时代使命,实践队走进海军工程大学与中国光谷深刻感受军民融合与自主创新的坚实步伐

此外,实践队深入烽火通信、光迅科技,“中国光谷”的现代化产线与校友工程师面对面,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口号变成看得见的职业路径。坐拥百年军校与百万大学生的武汉,把国防需求、科研训练与产业升级拧成一股绳,让“强军梦”与“青春梦”同频共振

武汉的实践深刻表明,创新并非单一模式。在国防建设与高等教育资源富集的武汉,创新体现在国防教育形式的与时俱进、军地融合协同的深度探索以及产学联动赋能人才成长的生动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画卷中,每一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坐标,而青年一代,正是这片创新沃土上最富活力的种子。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八月,实践队奔赴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九年制学校,开展为期八天的 “创新中国行” 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以教育创新为笔,为西北山区乡村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

通过前期与校方座谈,实践队了解到该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基础普遍薄弱。面对现实挑战,团队精准施策,在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补习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办学优势,依托未来技术学院智能机器平台资源,创新推出“项目式课程”体系。课程涵盖人文历史、实验科普、自然科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实践队特别注重将“创新中国行”的主题融入教学全程。在实验科普课堂上,队员们引导学生亲手完成科学小实验,体验从发现问题到动手解决的全过程;自然科学课程则鼓励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规律,培养观察与思辨能力。这些拓展性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埋下了探索与创新的种子,让科学的魅力在西北山区孩子心中绽放。

此次实践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一场教育赋能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让科学创新的风,从渤海之滨吹向西北大地。天津大学科道乘流实践队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培育未来创新人才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 “人才振兴” 的实现探索了高校参与的有效路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江苏的产线告诉我们,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升级;武汉的课堂告诉我们,创新是军民融合的协同跃迁;宕昌的教室告诉我们,创新是最柔软的善意与最长情的陪伴。当发达地区、国防重镇与乡村地区在同一条时间轴上被点亮,中国创新的全貌由此清晰:它不是单选题,而是因地制宜的万千答案;不是高悬的标语,而是车间、军营与课堂里正在发生的每一分钟。

天津大学 “科道乘流” 实践队的探索

既是对中国创新多样性的生动诠释

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创新使命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宣言

科道乘流,行则将至;

创新中国,行稳致远。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