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友提出一个观点:宣传日本在二战中虐杀欧美人士的暴行,或能打破欧美对日的“滤镜”。这思路确有可取之处。二战后,日本通过文化输出和经济合作,在欧美社会逐渐塑造了“文明国家”形象。但历史记录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画面。
最近,网友提出一个观点:宣传日本在二战中虐杀欧美人士的暴行,或能打破欧美对日的“滤镜”。这思路确有可取之处。二战后,日本通过文化输出和经济合作,在欧美社会逐渐塑造了“文明国家”形象。但历史记录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画面。
巴丹死亡行军,美菲战俘的炼狱之路1942年4月9日,菲律宾巴丹半岛上,美菲联军在经历数月苦战后被迫向日军投降。近8万名战俘(其中美军1.2万人,菲律宾军队6.6万人)随后开始了被称为“巴丹死亡行军”的强迫迁徙。战俘们被迫在酷暑下行走约120公里。最初五天,日军几乎不提供食物和水。许多战俘因饥渴而体力不支倒地,那些试图寻找水源的人遭到射杀。
一位幸存者列斯特·坦尼教授回忆:战俘们看到路边一口自流井,趁日本兵不注意冲过去喝水,结果一名战俘直接被日军用刺刀刺穿脖子,倒在井边死去。到达目的地时,超过8000人死在路上(美菲双方死亡人数)。行军结束后,战俘们的苦难并未结束,在战俘营中又有2.75万人死亡。
海洋屠杀,日本海军的官方政策日本海军的暴行同样令人发指。英国历史学家马克·费尔顿的研究表明,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故意虐杀了2万多名盟军水兵和无辜平民。1944年3月,日本“I-8”号潜艇击沉英国商船“特吉萨拉克”号后,将生还者拉上潜艇甲板进行屠杀。
潜艇艇长内野伸治甚至下令:“不要回头看,因为这对你们来说很糟糕”。无线电操作员詹姆斯·布利尔斯是少数幸存者之一,他回忆道:日本人用刀砍、用枪击,甚至将人活生生扔向旋转的潜艇螺旋桨,整个过程中日本士兵还在哈哈大笑。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海军高层曾在1943年3月20日明确下令:“要不停地击沉敌人的舰艇和商船,同时要全部消灭敌军船员”。
新加坡肃清,五万华人的致命“检证”日本占领新加坡后,为切断东南亚华人与中国本土的联系,实施了针对华侨的“肃清行动”。日军第5师团第11联队第7中队的《阵中日记》记录了他们1942年3月15日的行动:“营地点算共93名兵员,找到一个‘支那人’部落(中国人的村庄),杀了156人”。这种系统性大规模屠杀导致约5万华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社会各界发现了30多处万人坑,并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收殓与安葬工作。
日本历史修正,逃避罪责的现代努力如今的日本政府非但没有充分反省历史,反而**系统性地推动历史修正主义。2023年,日本新版中学教材将“侵略”改成“进出”,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问题的描述被大幅缩减。202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在战败80周年讲话中,全文未见“道歉”二字。
日本内阁府2025年8月的《国民安全认知调查》显示,约72%的日本受访者认为“不应再为历史问题承担额外责任”。甚至在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前,日本还公开劝告欧洲与亚洲国家“谨慎考虑”是否参加,称之为“反日”活动。
近年来,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影片在欧美上映后,许多普通观众开始自发宣传这段历史。
有人在纽约地铁站张贴日寇罪行展板,虽屡遭撕毁却屡败屡贴。
在洛杉矶,人们连夜制作史料展,吸引大量路人驻足。
日军曾将30多名欧洲白人女性逼至慰安场所,进行了长达三周的轮流施暴,称她们为“白马”。一位幸存者荷兰人扬鲁夫说:“这些日本人剥夺了我的一切,我的自尊、自爱、自由、和家庭”。这些历史事实的传播,正在悄然改变欧美民众对日本的认知。当真相被广泛知晓,欧美国家对日本的支持力度恐怕不得不重新考量。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刘浪说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