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无人机、AI智能机器人……科技助力浙江春茶采摘忙不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3:15 2

摘要:在传统采茶过程中,茶农们需要频繁上下山,体力消耗很大。不过,在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东穆坞村的茶园里,茶农们今年都穿戴上了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忙碌的采茶季,也多了几分轻松。

春来茶事忙。眼下,浙江各处茶园的春茶陆续开采。当外骨骼、无人机、机器狗开始穿梭在茶园里时,传统的农事活动增添了浓浓的“赛博”气息。

茶农穿外骨骼、无人机送“快递”

省时省力更省心

在传统采茶过程中,茶农们需要频繁上下山,体力消耗很大。不过,在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东穆坞村的茶园里,茶农们今年都穿戴上了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忙碌的采茶季,也多了几分轻松。

“登山的时候明显感觉轻松很多,一抬腿就有股力在推着往上走。”65岁的茶农章建明第一次穿戴上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以前上山一趟要休息好几次,现在一口气就能走到山顶,效率提高了不少。”

据了解,这款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会依据用户的身高、体重和步态特征自动校准输出助力力矩,实时解析用户运动意图,并据此动态匹配个性化助力方案,使髋关节的抬腿动作变得自然而流畅。

除了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无人机也在今年的采茶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茶园中不可或缺的“运输能手”。

在山下,一架无人机底部绑着一根结实的麻绳,麻绳另一头系着一个竹筐,里面盛了几份盒饭。茶农邵陈亮操作着无人机,竹筐随着无人机的起飞慢慢运输到山上。通过无人机屏幕,邵陈亮实时调整着无人机的飞行路径和落地位置。几分钟后,山上的茶农们便拿到了热腾腾的午饭,并将采摘好的新叶放入竹筐中。无人机返回落地时,竹筐里已经装满了新鲜茶叶,这样的无人机一次可以负重120斤。

“一户茶农如果有10个采茶工在山上采茶,每个采茶工上下山送茶、回家吃饭花费至少1小时的时间。如果用无人机上山为茶农送饭,再把采摘好的茶叶运送下来,一个来回只需要5分钟,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留下街道东穆坞村工作人员章慧敏告诉记者,目前村民试用了外骨骼机械和无人机,感觉很不错,“这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外骨骼设备让茶农登山如履平地,无人机穿梭山间高效运送茶叶,直播间里西湖龙井香飘海外……在留下街道东穆坞村,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正为传统采茶业注入新的活力。“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统筹资源,增大科技赋能的力度,推进茶产业融合提质、赋能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让共富新茶香飘得更远、更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AI智能机器人进龙井茶园

“双手”拿捏一片叶

而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里“两叶一尖”的芽头已经成形,一个采茶机器人正在工作,足型驱动的机身上面,两个灵活的手臂正在工作,瞄准嫩芽,一掐一抛,符合标准的芽头已经准确落入收纳区,不到一秒钟,采摘动作已经完成。

仿人手采摘,是这个机器人的最大特点,而要让机器能准确识别龙井茶的合格嫩芽,则是采摘的关键。为此,科研人员为机器人装上了AI大脑,实地收集了龙井茶各个品种各个产区嫩芽成熟度的标准样,让机器人进行深度学习,并请资深采茶师傅进行检测,不断升级迭代,现在,它的采摘准确度,相当于一个成熟采茶工。

“茶叶在采摘周期中形态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们在原来框架模型化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注意力机制,通过自己设计的特征提取网络,在一片绿油油的背景中把嫩芽识别到,区分茶叶本体和背景之间的差异。”浙江理工大学博士周宇杰介绍。

机器采茶,早有实践先例,但使用推广一直受限。除了对嫩芽品质的要求,另一个原因就是龙井茶园多位于山地丘陵,机器需要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科技进步,科研人员重新进行设计,并对整机进行了轻量化的设计,重量减轻了60%,同时适应茶园地形不平整的环境,研发了腿式自走底盘,可以进行自主攀爬。目前,这台智能采茶机器人还在不断进行实地测试,未来有望进入量产。

当下正值全省春茶采摘关键期,天气变化也同样牵动茶农心弦。

这几日气温持续走高,最高气温将达35℃。然而,一股强冷空气正在赶来。3月27日起,随着冷空气到来,浙江将经历断崖式降温。

需要注意的是,茶叶一旦遭遇冻害,不仅茶叶品质会大打折扣,产量也将大幅下降,直接影响茶农春茶的收成,必须及时干预,科学防范。

据相关农技专家了解,降温期间,茶农可以打开茶园里的喷灌系统,用来提高茶园近地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散热,形成局部保温层,减轻霜冻危害。此外,还可以根据茶叶生长状况提前采摘可采茶叶,能采尽采,确保效益。

来源:中国蓝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