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武器回眸之抗日神兵捷克式轻机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4:34 2

摘要:如果要评选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标志性的装备,捷克式轻机枪一定名列前茅。这款已近跨越一个世纪的武器,时至今日仍在影视剧中“发挥着余热”。更令人惊讶的是,捷克式轻机枪的衍生型号至今仍是一些国家的制式装备。拥有近百年的服役历史,足以证明该枪设计确有过人之处。

如果要评选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标志性的装备,捷克式轻机枪一定名列前茅。这款已近跨越一个世纪的武器,时至今日仍在影视剧中“发挥着余热”。更令人惊讶的是,捷克式轻机枪的衍生型号至今仍是一些国家的制式装备。拥有近百年的服役历史,足以证明该枪设计确有过人之处。

一战西线战场上,堑壕战为主要作战样式。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敌方堑壕防御体系,进攻方必须拥有一款单兵操作的自动武器,以遂行行进间压制敌火力的任务,于是,轻机枪应运而生。

1921年,继承了奥匈帝国大部分军工遗产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其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开始研发一款发射7.92x57毫米毛瑟枪弹的弹链供弹轻机枪。不过,该枪总设计师法瓦克拉夫·霍利克发现,弹链供弹不仅会增加全枪复杂性,还降低了枪械可靠性,因此,他将供弹方式改为上置弹匣供弹。考虑到弹匣容量增至30发后制造工艺要求更高,且轻机枪由副射手更换弹匣,效率很高,所以最后确定该枪由20发双排双进直弹匣供弹。

捷克ZB6式轻机枪

这款轻机枪沿袭了当年气冷式机枪的普遍设计,枪管从导气箍后部至弹膛前方均加工有圆环状散热槽。同时,设计师出于提高火力持续性考虑,为该枪设计了快速更换备用枪管功能。作为一款自动武器,这款轻机枪采用长活塞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枪机偏移式闭锁。长活塞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的优点是枪械结构简单,分解擦拭容易,但对活塞轴线和枪机框导轨的加工平行度要求较高。由于其后坐复进的零件总重量较大,因而后坐能量十分充足,自动循环动作十分可靠。不过,也正因其运动件的总重量较大,会加剧射击时枪口震动和上跳的趋势。枪机偏移闭锁装置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闭锁确实可靠、制造维修方便,但其闭锁支承面位于枪机一侧,受力不对称,不利于提高射击精度。此外,由于枪机偏移闭锁装置是由枪机的一个角卡在机匣闭锁槽里承受膛压,故此对机匣强度要求较高,不利于机匣减重简化工艺。

当然,世上本无十全十美之事。就当时技术条件来说,轻机枪采用长活塞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枪机偏移式闭锁是最优选择。为确保机匣强度,该枪机匣选用优质钢材铣削而成,非常结实。由于设计合理,该枪分解组装十分方便。只要拔出机匣尾部和枪托的连接销钉,然后整个握把和护木就能往下折开,继而能从后而直接抽出枪机和导气活塞。

因采用上置弹匣供弹,该枪的准星、照门和蜗轮表尺被设置在枪身左侧。其中,蜗轮表尺体积和质量较大,结构紧固,不易损坏。射手采用正常抵肩姿势时,很容易构成瞄准线,人机工效不错。

由于其配用的7.92x57毫米毛瑟尖头弹弹头重量在10克至12.8克,初速为830米/秒,枪口动能超过3400焦耳,所以后坐力不小。为尽可能提高射击精度,设计师想方设法将该枪的理论射速降至500发/分,同时在枪托内装入2个上下平行的缓冲簧,用于减轻传递到射手肩部的后坐力。同样为提高射击精度,该枪的导气管设置在枪管下方。两脚架安装在导气管上,不与枪管相连,其支撑效果和射击精度要优于那些将脚架直接固定在枪管上的轻机枪,同时也令更换枪管变得更加快捷。

为方便携行,该枪的后拐式提把通过提把环卡笋、卡笋簧固定在枪管后部的散热槽内,可径向转动。提把为折叠式设计,可调整到水平和竖直两种状态,以满足不同情况需要。转移阵地时可将提把调至水平状态,以方便射手携行枪械。冲锋时,射手可将提把扳直充当前握把,然后平端着轻机枪实施行进间抵腰射击。

英制各型布伦轻机枪示意图

1923年,该枪在靶场测试时,表现远优于各国此前定型的同类武器。曾有1挺样枪在2天时间里,使用2根枪管轮流发射了7500发枪弹而未出重大故障,而另1挺样枪在做极限试验时,曾创下成功发射3.5万发枪弹的纪录。

1926年4月,该枪通过捷克国防部验收后投产,布尔诺国营兵工厂赋予其ZB26的工厂型号编号。该枪最初销往立陶宛、南斯拉夫时,用的是ZB26的工厂型号。1928年交付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时,军方赋予其型号为vzor 26,简称vz.26。不过,这个军方型号却鲜为人知,大家都习惯地称其为ZB26,或根据其诞生国别,直接称其为“捷克式轻机枪”。

如今说起捷克式轻机枪,人们普遍认为它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全威力弹轻机枪。虽然其弹容量不大、成本也不算很低,但可靠、勤务性好、射击精准、易于生产是它最大的优势,尤其适合那些工业不算很发达、士兵普遍受训水平不太高的国家使用。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捷克式轻机枪优异的性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进化”得来的。

最初生产的ZB26枪管长602毫米。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认为,这个枪管长度偏短,不能充分发挥大装药量的7.92x57毫米毛瑟轻尖弹性能,也令发射时的后坐力和枪口焰偏大,因此该国军队装备的vz.26换用了672毫米的长枪管。各种资料称ZB26枪长1.15米,重10.5千克,枪口初速744米/秒,实际列举的是这款长枪管vz.26的技术参数。继ZB26之后,布尔诺国营兵工厂修改了该枪的开闭锁机构,改进型被称作ZB27。

ZB30是应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要求推出的改进型,修改了枪机设计,并在导气管上增加了气体调节器,以增强该枪在恶劣条件下的动作可靠性。此外,ZB30还增加了不到位保险功能,从而避免了枪管未锁定就射击导致的炸膛或枪管飞出事故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ZB30及其衍生型号在欧洲军队中的装备量远超ZB26。在欧洲战场上为捷克式轻机枪赢得良好声誉的,主要是ZB30。

英国布伦式轻机枪在ZB30基础上改造而来

捷克式轻机枪产量和装备范围最大的衍生型号,当数布伦式轻机枪。“布伦”(BREN)即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BRNO)国营兵工厂和英国恩菲尔德(ENFIELD)皇家轻武器厂各两个首字母的合写,有捷克斯洛伐克设计、英国制造之意。英国自1933年购买ZB30生产许可证后,花了2年时间进行本土化改进,从而打造出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轻机枪在ZB30基础上,为提高射速而将枪管缩短为535毫米。为简化生产工艺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槽设计,并将握把组件与机匣的连接方式,由铰接结构改为套入导轨式。导气箍不像ZB26那样布置在靠近枪口处,而是后移了一段距离。导气箍上有一个十字形的气体调节塞,可根据情况选择导气量。为进一步提高射击精度,该枪改进了瞄准系统,加长了瞄准基线,照门更靠近射手眼睛。由于当时英军的7.7毫米口径制式步枪弹为有底缘弹,所以即便30发弹匣改为弧形,在一些情况下仍可能会出现供弹不畅现象。英国士兵们在排除故障过程中,总结出两个简单实用的办法:一是只往30发弹匣内压入27或28发枪弹;二是弹匣供弹不畅时,将弹匣从枪上取下,用力在钢盔上磕几下,再将弹匣重新插回枪上即可。

印度自1942年开始生产布伦MKII并一直使用

在漫长生产过程中,布伦式轻机枪发展出不少亚型。其中,从1937年开始生产的布伦MKI在枪托上嵌有黄铜制的铭牌,在枪托下方增设了一个小握把,采用蜗式表尺,通过旋转圆形旋钮来调整照门高度。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远征军装备的3万挺布伦MKI,只带回了其中的2300挺。为迅速补充部队装备缺口,英国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厂转产战时工艺简化型布伦MKII,取消了枪托小握把和可折叠肩托板,两脚架不可调节,拉机柄不可折叠,并换用了简单的立框式表尺,照门觇孔安装在游标左侧。此外,英国战时还曾生产过短枪管的布伦MKIII,供伞兵部队和丛林战部队使用。

布伦式轻机枪除了装备英军外,还普遍装备英联邦军队,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都有布伦式轻机枪的生产线。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国土未受战火波及,加拿大英格利斯工厂成为布伦式轻机枪主要生产商。按中英两国协议,英方援助中国的1.8万挺布伦式轻机枪悉数由该厂生产。1943年底前,该厂发往中国的布伦式轻机枪均为7.7毫米口径。从1944年开始,加拿大提供给中国的均为发射7.92x57毫米毛瑟枪弹的布伦MKII特供版机枪。中方称其为“加拿大造七九勃然”轻机枪,总计有17249挺之多。其中,“勃然”是“布伦”的旧式译法。

二战中简化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

1958年,英军装备的布伦式轻机枪开始改膛发射7.62x51毫米NATO枪弹,型号编号也改为LA。由于这种北约制式枪弹没有弹底缘,因此L4轻机枪配用的30发弹匣弧度没有布伦式轻机枪弹匣那么大,这是二者主要的外部识别特征。L4轻机枪也可细分为A1至A9等若干亚型。其中,LAA1使用布伦MKI的两脚架,有1根备用枪管;L4A2在L4A1基础上改用新型轻量化两脚架;L4A3由布伦MKII改膛而来,枪管内膛镀铬;L4A4在L4A2基础上,采用内膛镀铬枪管;L4A5为海军型,无备用枪管;L4A6在LAA1基础上,换用内膛镀铬枪管;L4A7由布伦MKI改膛而来,原计划作为出口型,但未能投产;L4A9移植了L7通用机枪(英国特许生产的FN MAG通用机枪)的附件导轨。英国的L4系列轻机枪一直生产到1971年。继承了英国殖民者衣钵的印度,自1942年开始生产布伦MKII,后又跟随前宗主国转产L4,生产线一直运转到2012年才关闭。

20世纪2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672毫米长枪管的vz.26后,布尔诺国营兵工厂见换装下来的602毫米长枪管最初生产型ZB26成色还很新,遂整修后半价对外销售,其中大部分辗转来到战乱频繁的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布尔诺国营兵工厂资料显示,销往中国的ZB26共计4483挺,其他转手贸易还不计算在内。随着国民政府将ZB26确定为制式轻机枪,其进口量大增。截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运抵中国的原装进口捷克式轻机枪为17956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大了该枪采购力度。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的厂史上,留下了1939年前共有30249挺ZB26运往中国的记录。

尽管这个数目看起来很大,但仍满足不了中国军队需要。因此,中国国内各派武装力量很早就利用原装进口捷克式轻机枪附带的备用枪管,着手仿制该枪。“七七事变”前,国内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产量远超海关统计的进口数量。其中,最早仿制该枪的天津大沽造船所(亦称大沽兵工厂),累计产量估计在6000至8000挺左右。四川刘湘的川造捷克式,也有2000至6000挺之多。广西边防枪炮修理厂,也生产了仿捷克式轻机枪2700余挺。山西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改为发射6.5x50毫米有坂步枪弹,产量也在7000挺以上。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使用捷克式轻机枪的中国士兵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兵工署下属第41兵工厂,累计生产了21600挺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为各厂之冠;第21兵工厂生产了10151挺;第53兵工厂生产了14920挺(一说15100挺);第51兵工厂1941年4月才仿制成功捷克式轻机枪,当年年底前即生产了450挺;浙江铁工厂(浙江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在将捷克式改为侧置弹匣后,生产了2000挺以上;第11兵工厂在调整产品结构前,也仿制了1970挺捷克式轻机枪。太原失陷前仓促转移到晋西南的太原兵工厂,虽然损失了大量设备和生产原料,但全面抗战期间仍生产了约6000挺改为7.92毫米口径的捷克式轻机枪。

平心而论,受限于材料和工艺,国内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质量良莠不齐,性能不及原装进口产品。可即便如此,总数超过10万挺的捷克式轻机枪及其各种衍生型号在抗日战场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在熟练射手操作下,捷克式轻机枪射击精度极高,有效射程内几乎可以做到“指哪打哪”。非但如此,射手们在实战中还尽量打出2至3发的短点射,并在枪匣尚未打空时即由副射手更换新弹匣,以此避免出现较长时间的火力空白,从而令日寇无隙可钻。

捷克式轻机枪同样受到侵华日军的欢迎

捷克式轻机枪优异的性能,也得到了侵华日军的认可。日军老兵东史郎在所著的《东史郎日记》中,称其曾亲眼目睹死于捷克式轻机枪下的同伴超过了20人。其中有一次,他所在的小队对中国军队据守的山头冲锋时,对面1挺捷克式轻机枪仅用20发枪弹,就击毙了近10名冲锋的日军士兵。东史郎本人快速滚人弹坑中,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同捷克式轻机枪相比,日军装备的俗称为“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属于“货比货得扔”。因此侵华日军缴获捷克式轻机枪后,通常都会留用。日本军方于1939年从欧洲进口了2310挺捷克式轻机枪,并在国内生产7.92x57毫米毛瑟枪弹。在日军官兵的强烈吐槽下,小仓兵工厂设计新一代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捷克式轻机枪。到全面抗战末期,日本战争资源日渐匮乏,侵华日军竟利用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了部分部队,其中自然少不了捷克式轻机枪。在1944年4月下旬的许昌保卫战中,中方第15军新编第29师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吕公良中将,就是被日军的捷克式轻机枪击中殉国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捷克式轻机枪及其衍生品仍是志愿军的重要装备。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志愿军第39军共装备捷克式轻机枪790挺、布伦式轻机枪117挺。志愿军第50军人朝时,全军共装备821挺捷克式轻机枪和120挺布伦式轻机枪。进入阵地战阶段后,虽然志愿军大量换装苏械,但着眼于持久作战的需要,我军也在国内各大军区清点库存,将一些性能尚好,有弹药保障的旧杂式武器运往朝鲜,以补充志愿军武器损耗。1952年6月27日,总参谋部决定由华北军区库存中调拨新品捷克式轻机枪356挺发往朝鲜。当年年底前,又分别从华北、西南、东北军区分别为志愿军调拨了693挺、500挺、2000挺捷克式轻机枪及其衍生品。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陆续换装53式、56式系列国产枪械。淘汰下来的捷克式轻机枪及其各种衍生品转而装备民兵。因国内已停产7.92×57毫米毛瑟枪弹,所以这些轻机枪均改膛发射56式7.62x39毫米中间威力枪弹,并换用56式冲锋枪的30发弧形弹匣。20世纪80年代后,这些捷克式轻机枪完成历史使命彻底退役,其中有不少退役的捷克式轻机枪还被改装为道具枪,出现在各种战争题材影视剧中。

来源:军师军茶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