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片“没尊严”的沙漠名叫毛乌素沙漠,横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陕西省的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和佳县等6区县之境。
沙漠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干旱缺水、空气干燥、狂风肆虐、满地黄沙......这是大部分人的印象。
然而,在我国西北却有这样一个沙漠,居然被人拿来土豆,还收获颇丰。
一片沙漠居然被人这样“羞辱”,难道不要面子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01
这片“没尊严”的沙漠名叫毛乌素沙漠,横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陕西省的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和佳县等6区县之境。
沙漠的形成并非某个历史时期,而是经由多个阶段演变,不断向东南扩大。
最早期,“毛乌素沙漠”位于唐朝时期的夏州城西北方、宥州之境。
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
每年十月份,鄂尔多斯高原盛行西北风,强劲的风力吹起沙尘,经过一段距离或遇城墙阻挡而降落地表,慢慢变形成了一片片沙丘。
两宋时期,夏州中部的沙漠化愈益严重,西南方的宥州受到流沙与扬沙的威胁,毛乌素沙漠扩散至无定河南侧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乌素沙漠缓慢向东南推进,至万历中期推进到延绥长城一线,这算是第二次扩张。
清朝初期,毛乌素沙漠继续向东南推进,扩大覆盖范围,无定河间出现大片沙地。
20世纪70年,毛乌素沙漠已推进至榆阳区鱼河堡东南的峁沟口附近,强风肆虐、黄沙漫天,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这算是第三次扩张的结束。
毛乌素沙漠的形成,除了与自然因素有关外,还有人文因素。
唐朝前中期,夏州固定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老百姓大力开发土地。
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过度耕种、过度放牧,原本水草茂盛的绿洲逐渐变得贫瘠。
唐朝末年战乱不断,五代十国军阀争雄,毛乌素虽称不上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军队经常驻扎、争抢的地方。
战火肆虐、人吃马嚼,大片森林和草原在一次遭到破坏,一片绿色变成一片荒芜。
战争虽结束,可大自然的恢复速度,远远比不过人类高强度的破坏。
元明时期,原本有所恢复的毛乌素沙漠,再次遭到破坏。
尤其是明朝,人口快速增加,加大对自然的侵袭,农业的扩张进一步导致绿地被破坏。
毛乌素沙漠本就气候干旱、水源较少,多次的人为破坏,使得这片土地最终失去修复能力、沙化严重。
时间来到现代,毛乌素沙漠已然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每年都会遭到狂风侵袭。
狂风掀起的黄沙不仅影响人们生活,还会不断吞噬庄稼和周边的肥沃土地,许多老百姓被迫迁徙。
新中国成立时,毛乌素沙漠已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海,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治理”迫在眉睫。
1959年,我国开始在陕西建立防护林,改造毛乌素沙漠被拿上日程,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老百姓也为了更好地生活,纷纷加入其中开始造林治沙。
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有一个人却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石光银。
02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周边,几代人都遭受狂风黄沙之苦,严重时还会遇到生命危险。
大约在7岁的时候,他就被龙卷风吹到30多里外的地方,幸运的是被父亲找到,同行的小伙伴则没了踪迹。
作为受害者,石光银早早就认识到沙漠的危害,1967年开始就学习治沙知识。
沙漠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变成绿洲,但前人栽树,后人却能乘凉,这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传承。
种树、种草可以治沙,但治沙却不是种树、种草那么简单。
治理沙漠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并不代表人越多就越容易,困难有很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沙漠中的沙土是不断“流动”的,没有什么“固根”能力。
今天种的树苗,明天树苗下的沙子可能就被刮走了。
沙漠中水资源也很匮乏,没有水的浸润,植被根本不可能活下来。
治沙首先就要“固沙”,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我国治理沙漠没什么经验,觉得“人海战术”还不是轻松拿捏,结果大量的植被枯死。
活下来的也蔫了吧唧,根本没什么用,所以需要讲究方法,需要科学种植。
后来,有人在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个好方法,把干草扎进沙子里,弄成一个又一个小方格。
如此一来,沙子就不容被吹走,时机成熟便可以在上面种上绿植。
多年来,石光银带领村民不断稳固沙土,然后再种上植被。
沙漠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植被的成活率很低,怎么办?
村民却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坚持着,缺少水源,就每天背着水袋步行为植被浇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经历过多次失败,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还找到合适的种植方法与耐旱植物。
沙棘、柠条是治沙常用的树苗,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发达的根系又可起到固定沙子的作用。
1984年石光银成立治沙公司,承包治理五万亩荒沙,通过合作方式与其它村民一同治理沙漠。
随着世家你的推移,当地的沙漠逐渐恢复生机,大量土地被植被覆盖,狂风肆虐、黄沙漫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有了土地,当地的经济也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沙漠的过程中,石光银的儿子在一次运送树苗的路上出了车祸不幸离世。
悲伤并没有击垮石光银,一如既往地献身于治沙事业,2021年获得“七一勋章”。
勋章或许并不值多少钱,却代表着他在治沙领域的功劳,代表着祖国对他的认可。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很符合石光银这类人。
他们的默默付出,让大片的沙漠变成绿洲,越来越多的贫瘠之地消失,取而代之的事勃勃生机之地。
03
沙漠治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治理而已,是在治理之后如何创造价值。
就比如,用来治沙漠的沙柳就是一种经济作物,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不过,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怎么说呢?十多年前沙漠治理就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流程。
一般而言沙土被固定后,植被覆盖率就会一年年提高,土地的肥力便会增加,这个时候就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
2011年,我国陕西的农业公司、科研机构就开始在沙漠边缘种植土豆、玉米和牧草。
土豆、玉米是一种优良的经济作物,耐旱、耐贫瘠,产量还高,能够很好地适应沙漠边缘的环境。
牧草可以提高沙漠的绿植覆盖率,起到固沙、防沙的作用,草本身又是牛羊马匹的食物。
以土豆为例,土豆对水的需求不高,却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湿作用,减少沙漠水资源的蒸发。
毛乌素沙漠气候干燥、地势平坦,大面积种植土豆很方便,口感比原产地更加香糯。
先进的灌溉系统、合理的耕种技术、符合条件的农作物,三者相辅相成,毛乌素沙漠被治理的“服服帖帖”。
据悉当地种植的土豆,年产量可以达到4吨,好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万多斤。
这还是多年前的情况,近年来耕种技术不断优化,品种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毛乌素农场范围不断扩大。
土豆的产量逐年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改善。
更甚至,为了进一步推广毛乌素沙漠的经济模式,政府还与大量企业合作,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作物也不再局限于土豆、玉米等。
几十年前走进毛乌素沙漠,你看到的或许是黄沙漫天,如今却变了一副模样,很多地方都充满生机。
河水清澈、植被遍地,绿洲一片接着一片,农民在其中劳作的画面很温馨。
谁能够想到,当年漫无边际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居然拥有万亩马铃薯。
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这么多年来西北人民的努力与付出。
他们经历一次次失败,有时候甚至血本无归,但却又一次次坚持下来。
最终,让浩瀚千里的沙漠中丢掉“面子”,把不毛之地变成生机勃勃的农场,称得上人类改变自然的典型。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沙漠变成绿洲,越来越多的绿色取代沙漠。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来源:麦秸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