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最大赢家已出现?特朗普收到坏消息,订单全被盟友抢走了,中国走了一步妙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9:58 1

摘要:另一边,澳大利亚总理在公开场合点赞中国做法:取消反制、拆壁垒、但不干涉澳方利益与价值观,中澳贸易被他称作“胜利”。把这两条消息放在一起看,味道就出来了——华盛顿挥舞大棒,代价却由工业链和消费者埋单;订单没回流,倒被“盟友”趁势接住,成了关税战的“阶段性赢家”。

据环球网消息,关税战一路加码,美方把对华总体关税水平顶到54%,副总统万斯自己都承认“已经非常高”,短期不再追加。

另一边,澳大利亚总理在公开场合点赞中国做法:取消反制、拆壁垒、但不干涉澳方利益与价值观,中澳贸易被他称作“胜利”。把这两条消息放在一起看,味道就出来了——华盛顿挥舞大棒,代价却由工业链和消费者埋单;订单没回流,倒被“盟友”趁势接住,成了关税战的“阶段性赢家”。

高关税把美国进口成本推上去了,学界测算增加超过3200亿美元,不少行业叫苦。电力变压器缺料、项目延宕,通胀抬头,终端买单。克鲁格曼提醒过结构不对称:美国对华出口以农资、原料为主,中国对美出口九成是制成品,关税更像对美国自己的消费税。

这不是嘴上争论,是企业财务报表在流血。政策上看似“强硬”,市场用脚给了反馈。

外面有个误解,觉得谁嗓门大谁就赢。

真相更朴素:谁的供应链更稳,谁才笑到后面。中国这几年摆出三张硬牌,基调清晰。其一,稀土与关键材料的加工控制力,属于“工业维生素”,从航发到电驱都离不开;其二,完整的全产业链和“新三样”的上行韧性,技术迭代在吞噬关税;其三,市场多元化和本币结算的扩展,把对单一市场的脆弱性降下来。当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同时推进,高关税的“痛点”被摊薄,筹码反过来握在手里。

说回澳大利亚。

它的经济结构天然外向,资源、农产品、能源要找最大买家。中澳关系的本质是互惠——中国连续16年是澳最大贸易伙伴,澳方顺差有大头来自对华。莫里森时期跟着“脱钩”吃了亏,煤炭、大麦、葡萄酒进门变窄,企业伤得不轻;阿尔巴尼斯上台后改走务实路线,关系修复,订单回流。这一进一退,已经把结论写在澳大利亚海关数据上。

美国关税撕开的缝,正好给了澳洲“补位”的路:煤、气、农产品、甚至部分矿产,顺势填进中国市场的缺口。

有人问,这算“抢单”吗?更像“市场重排”。当美国对华加税,美企价格打不过,订单漂到更具性价比的供应方;当中国对某些美国产品提高成本,替代选项就是澳洲、东盟、中东。政治大棒最怕遇上商业算术,供需和交割才是王。盟友想两头讨好?要么拿出真金白银,要么接受市场规律。澳大利亚这回没喊口号,先把货备齐了。

从军事角度看,这事并不“离谱”。一旦经贸断面撕裂,安全同盟也会被迫吞下“后坐力”。QUAD要跑得快,需要经贸润滑;AUKUS想落地,军工链得有料。可关税战把工业零部件、材料、能源价格搞到高位,军工采购同样涨成本,交付同样掉节拍。当盟友靠对华出口“回血”,华盛顿的政治动员就会被企业现金流“稀释”。这就是地缘与产业的耦合效应,拉一根,牵全身。

我不回避风险。科技限制还在收口,芯片、设备环节卡得紧,供应链重构也会带来阵痛。中澳之间也有“澳式焦虑”,安全看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拉扯还在;关键矿产政策上对中资设置门槛,这些都不会一夜消失。

但只要把合作装进规则,少点情绪、多点清单,风浪再大也能撑住船。中方在多边上给出了路径:WTO框架内说理,全球治理上供给方案,像AI全球治理行动计划这种“新议程”,就是在拿制度工具修渠道。

我更在意一个信号: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谈“把舵定向”,提到两国元首沟通为中美关系定了航向,表达了“相向而行”的意愿,同时把底线亮得很直——施压胁迫行不通。这不是强硬口号,是谈判坐标。美方关税牌打到54%,自承“非常高”,说明空间不大了;中国的应对从“点状反制”转向“体系韧性”,说明筹码更稳了。两边的策略一强一弱,市场自然读得懂。

我们大家要知道,关税战里没有“永远的赢家”,但有“更会算账的人”。中国把产业韧性和市场开放组合在一起,就是那步妙棋。在大国博弈里,谁把供应链和预期握稳,谁就多一分战略安全;谁把经济当锤子,哪里都是钉子,谁就先把自家的地板砸裂。

来源:铁血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