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灯盏粿的独特外观与名称由来灯盏粿,光听名字就觉得饶有趣味。初次见到它,你定会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它整体呈灯盏状,底部圆润,边缘微微上翘,恰似古代照明用的灯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这种别具一格的造型,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让人过目难忘。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有
上饶灯盏粿,作为上饶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口感闻名遐迩。其外皮由大米精心制成,呈灯盏形状,因而得名。内部馅料多样,包含新鲜香菇、鲜猪肉、黄豆芽、鲜竹笋等,经过巧妙搭配与炒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制作工序极为繁琐,从大米的挑选、磨浆,到粿胚的熬制、捏形,再到馅料的准备与蒸制,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灯盏粿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上饶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深厚情感,是当地民俗传统的重要体现。本文将深入探寻上饶灯盏粿的奥秘,从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独特风味到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现这道美食的魅力。
一、灯盏粿的独特外观与名称由来灯盏粿,光听名字就觉得饶有趣味。初次见到它,你定会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它整体呈灯盏状,底部圆润,边缘微微上翘,恰似古代照明用的灯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这种别具一格的造型,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让人过目难忘。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有两种比较常见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其外形与古代的灯盏极为相似,故而得名,这种直观的联想,生动地描绘出了灯盏粿的形态特征。另一种说法则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相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至铅山,在一家小店用餐时,店家以米浆制成外皮,包上蔬菜馅料蒸熟后招待他。乾隆见此美食外形独特,询问其名,得知尚无名称后,便赐名为 “灯盏粿”。从此,灯盏粿这个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了铅山乃至上饶地区的特色美食代表。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为灯盏粿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独特的魅力。二、制作灯盏粿的原料选择(一)大米 —— 基石原料的精挑细选大米是制作灯盏粿外皮的主要原料,而大米的品质直接影响着灯盏粿的口感。在选择大米时,当地人多会选用晚稻米。晚稻米生长周期较长,颗粒饱满,淀粉含量丰富,用其制作出来的灯盏粿外皮更加软糯、有韧性。而且,为了保证米浆的细腻口感,过去人们常用石磨来磨米浆。石磨磨出的米浆保留了大米的原汁原味,与机器磨出的米浆相比,石磨米浆制作的灯盏粿外皮口感更为醇厚,有一种独特的米香。虽然现在机器磨浆更为便捷高效,但在一些对传统味道执着追求的家庭和作坊中,依然坚持使用石磨磨浆。(二)丰富多样的馅料食材灯盏粿的馅料堪称一场食材的盛宴,丰富多样的食材汇聚一堂,共同演绎出美妙的味觉旋律。其中,鲜猪肉是增添风味的关键食材之一,它为馅料提供了浓郁的肉香和丰富的口感。新鲜的香菇也是不可或缺的,香菇独特的香气能够极大地提升馅料的整体风味,使其更加鲜美醇厚。黄豆芽的加入,为馅料带来了清爽的口感和丰富的水分,在咀嚼过程中,黄豆芽会发出 “嘎吱” 的声响,为品尝灯盏粿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乐趣。鲜竹笋则凭借其鲜嫩脆爽的质地和淡淡的竹香,为馅料注入了自然的清新气息。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根据季节和个人口味的不同,在馅料中加入青豆、萝卜丝、地瓜(凉薯)、藕、红萝卜、白萝卜、墨鱼等食材。这些食材经过精心处理和巧妙搭配,在锅中炒熟后,成为了填充在灯盏粿外皮中的美味馅料。三、制作流程全解析(一)米浆的制作与粿胚的熬制制作灯盏粿的第一步是将挑选好的晚稻米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一般需要数小时,直至大米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柔软,这样才能在后续的磨浆过程中更加细腻。浸泡好的大米,若是采用传统方法,会被放置在石磨上,缓缓转动石磨,将大米磨成米浆。石磨磨浆的过程虽然较为缓慢,但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大米的营养成分和原始风味。随着石磨的转动,米浆缓缓流出,细腻而均匀。而在现代,一些家庭和作坊会使用料理机来磨米浆,将浸泡好的大米和适量的水放入料理机中,经过高速搅拌,也能快速得到细腻的米浆。磨好的米浆会被倒入锅中,开启熬制粿胚的关键步骤。这一步骤可谓是技术与经验的双重考验。熬制米浆时,需用小火慢慢加热,同时要用锅铲不停地搅拌,以防米浆粘锅烧焦。搅拌的力度和频率都需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让米浆受热均匀,逐渐变得浓稠。在熬制过程中,米浆会从最初的稀薄液体状态,逐渐转变为具有一定粘性的半固体状态,也就是粿胚。判断粿胚是否熬制成功,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粿胚既不能太湿,否则在后续捏形时容易坍塌;也不能太干,太干则会导致粿胚缺乏韧性,难以成型。当粿胚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时,便可以关火起锅了。(二)粿皮的精心捏制趁热将熬好的粿胚揉成鸡蛋大小的米剂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气。由于粿胚温度较高,直接用手揉可能会烫伤,因此通常会借助工具,如戴上厚实的手套或者使用特制的揉面器具。将米剂子一个个揉成圆形后,就进入了捏制粿皮的关键环节。捏粿皮是一门手艺活,如同捏制陶瓷一般,需要耐心和细心。将圆形的米剂子放在手心,用手指轻轻按压,使其逐渐形成一个中间薄、边缘略厚的碗状。在捏制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手指的力度和角度,确保粿皮的边缘光滑匀称,形状规整。一个完美的灯盏粿粿皮,不仅要外形美观,还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这样才能在后续填充馅料和蒸制的过程中,保持完整的形状,同时又能充分吸收馅料的汤汁,提升口感。(三)馅料的炒制与调配在粿皮制作的同时,另一边的馅料炒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将准备好的鲜猪肉、香菇、黄豆芽、鲜竹笋等食材切成合适的大小。先将鲜猪肉切成小块或丝状,放入锅中煸炒。在煸炒过程中,猪肉中的油脂会逐渐渗出,散发出浓郁的肉香。待猪肉煸炒至变色后,加入切好的香菇继续翻炒。香菇在高温的作用下,迅速吸收猪肉的香味,同时释放出自身独特的香气,使得锅中的香味愈发浓郁。接着,放入黄豆芽和鲜竹笋,这两种食材质地较为脆嫩,翻炒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失去其原本的口感。在炒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盐、生抽、少许干辣椒等调味料,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配。调味料的用量要恰到好处,既能充分提升馅料的味道,又不能掩盖食材本身的鲜美。除了这些常见的调味料,一些地方还会加入特制的酱料或香料,为馅料增添独特的风味。最后,加入适量的水淀粉勾芡,使馅料的汤汁变得浓稠,这样在填充到粿皮中后,能够更好地附着在食材上,提升口感。(四)蒸制出美味将炒制好的馅料填入捏制好的粿皮中,轻轻压实,但不要填得太满,以免在蒸制过程中馅料溢出。将填好馅料的灯盏粿整齐地摆放在蒸笼中,每个灯盏粿之间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以便蒸汽能够均匀地流通。蒸制灯盏粿时,需用旺火,让蒸笼内迅速充满高温蒸汽。一般来说,蒸制的时间需要根据灯盏粿的大小和火力的强弱来调整,大约在 15 - 20 分钟左右。在蒸制过程中,不要随意打开蒸笼查看,以免蒸汽散失,影响灯盏粿的成熟效果。当蒸笼中飘出浓郁的香气,且透过蒸笼盖可以看到灯盏粿的外皮变得晶莹剔透时,就说明灯盏粿已经蒸熟了。打开蒸笼,在每个灯盏粿的馅料上淋上一层薄薄的熟猪油,这不仅能为灯盏粿增添光泽,还能使其口感更加滋润,香气更加浓郁。最后,撒上一些葱花作为点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上饶灯盏粿就大功告成了。四、灯盏粿的历史文化渊源(一)历史起源传说灯盏粿的历史颇为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最初,灯盏粿是人们为了 “消灾祈福” 而制作的食品。在当时,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寄托在这小小的粿食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到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传统节日,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灯盏粿,这一习俗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在这些重要的节日里,灯盏粿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们祭祀先人的供品,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关于灯盏粿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铅山县的农村,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农妇。有一年,家中粮食短缺,她为了让家人吃得饱又吃得好,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将家中剩余的大米磨成浆,制成粿皮,再把田间采摘的新鲜蔬菜和少许肉末混合炒熟作为馅料,包进粿皮中,做成了灯盏形状的粿食。家人品尝后赞不绝口,这种制作方法也逐渐在村里传开,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和发展,就成为了如今的灯盏粿。(二)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灯盏粿在铅山、弋阳、横峰等地的地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唐保大十一年分弋阳县地铅山场和仁义乡建铅山县,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分弋阳地建兴安县(今横峰县)后,灯盏粿便成为了这三地共同的美食记忆和文化符号。在当地,逢年过节、家办喜事,邀请客人吃粿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灯盏粿作为除大禾米粿外,老百姓日常吃得较多的一种粿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团聚与欢乐,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在一些乡村,制作灯盏粿常常是一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大人负责磨米浆、熬粿胚、炒制馅料,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捏粿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这种共同制作美食的过程,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将灯盏粿制作的技艺和背后的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且,在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庆典中,灯盏粿也常常作为特色美食出现,向外界展示着上饶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五、灯盏粿在现代的发展与传播(一)当地的市场现状如今,在上饶地区,灯盏粿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特色小吃。无论是在铅山、弋阳、横峰等发源地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上饶市区的各个角落,都能轻松找到售卖灯盏粿的小摊或店铺。这些店铺的规模大小不一,既有经营多年、口碑极佳的老店,也有新开业、充满创意的小店。一些传统老店,凭借着多年积累的制作经验和独特的配方,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和游客前来品尝。店内常常座无虚席,顾客们或是坐在店内,细细品味着灯盏粿的美味,或是打包带走,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份独特的美食。而一些新开业的小店,则在传统灯盏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各种口味独特的新品,如加入了芝士、虾仁等食材的灯盏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除了线下的店铺,随着电商和外卖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灯盏粿商家开始涉足线上销售。通过网络平台,上饶灯盏粿能够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道美味。一些商家还推出了真空包装的灯盏粿,方便游客携带和保存,进一步扩大了灯盏粿的市场影响力。(二)在外地的传播与影响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上饶灯盏粿逐渐走出了上饶地区,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许多到上饶旅游的游客,在品尝了灯盏粿后,都对其独特的味道赞不绝口,并通过社交媒体、旅游攻略等方式将灯盏粿推荐给更多的人。一些美食博主也专门来到上饶,深入探寻灯盏粿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并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在一些大城市的美食街或特色餐厅中,也能偶尔看到灯盏粿的身影。虽然这些地方制作的灯盏粿可能会根据当地的口味进行一些调整,但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外形和主要的制作工艺,让外地的食客们也能品尝到来自上饶的独特风味。而且,一些上饶籍的游子,在外地生活时,常常会想念家乡的灯盏粿。他们会尝试自己制作,或者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家乡的灯盏粿,以解思乡之情。这种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灯盏粿在外地的传播。六、总结上饶灯盏粿,这道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制作工艺的美食,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独特的外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丰富多样的馅料,汇聚了大自然的馈赠和人们对美食的不懈追求;繁琐的制作流程,展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传承。灯盏粿不仅是上饶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欢乐与团聚,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灯盏粿不断发展创新,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上了这道美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上饶灯盏粿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美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上饶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