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美关系的棋局中,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派出共和党参议员戴安斯访华,这一行动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在中美关系的棋局中,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派出共和党参议员戴安斯访华,这一行动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戴安斯开启了长达5天(3月20 - 24日)的访华行程,而其背后是美国延续的“极限施压”策略,妄图在芬太尼前体管控、关税问题等方面让中国让步。
在芬太尼前体管控问题上,美国一直将其作为对中国施压的重要筹码。
美方声称中国的芬太尼前体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国内毒品泛滥。
然而,中国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一直有着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中国早就加强了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并且在国际禁毒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却无视中国的努力,在戴安斯访华期间,再次以此问题向中国发难。但中国并没有因为美国的施压而动摇立场,中国明确表示会在符合自身利益和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合作。
数据显示,中国在加强芬太尼类物质管控后,美国国内因芬太尼导致的死亡人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美国国内的毒品问题并非是中国造成的,更多是其自身社会治理和监管的问题。
关税问题也是美国施压的重点。
美国一直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战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戴安斯访华时,美方还想进一步在关税问题上逼迫中国让步。
然而,中国有着自己的经济发展节奏和战略布局。2023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644亿美元,这说明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非美国单方面可以左右。
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经贸原则,不会在关税问题上轻易妥协。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自身制造业的萎缩。
美国3月制造业PMI重回收缩区间,这就是美国关税政策失败的一个有力证明。
此外,在一些其他领域,美国也试图通过戴安斯访华来给中国施压。比如在科技领域,美国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并没有停下脚步。
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6%,在很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外交领域,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对中国进行围堵,但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特朗普命戴安斯访华进行极限施压,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面对美国在芬太尼和关税等问题上的施压,中方保持着战略定力,明确划出了三条底线。在核心利益上绝不让步,比如台湾问题,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不容任何国家干涉的。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有丝毫动摇。在经贸领域,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经贸原则,主张通过对话管控分歧。
目前,中方仅同意就所谓管控芬太尼和美国达成初步共识。这一共识是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达成的,并非是美国单方面施压的结果。
中国一直强调,在禁毒问题上要加强国际合作,但这种合作必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中国在管控芬太尼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数据显示,中国在加强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后,相关物质的非法流出量大幅减少。
在关税问题上,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应对各种外部挑战。
2023年中美贸易额的稳定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在面对关税压力时,通过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比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加大了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中国在外交上也积极开展工作,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与37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在国际组织中,中国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总之,中方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坚守核心利益底线,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戴安斯结束访华行程前,紧急建议特朗普推动两项务实措施,这无疑是给特朗普的两大警告。一是加速驻华大使任命,目前珀杜提名仍卡在参议院。
美国驻华大使的空缺已经对中美之间的沟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使作为两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由于缺乏驻华大使,很多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都受到了阻碍。
比如,在一些重要的外交事务上,双方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导致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扩大议员团访华规模。
这显示出美方对沟通渠道断裂的深度焦虑。美国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至关重要。
扩大议员团访华规模,可以让更多的美国议员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减少误解和偏见。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和合作。
美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是因为其在与中国的博弈中逐渐处于劣势。在经济领域,美国面临着严重的通胀问题。
2024年美国通胀呈现顽固性特征,4月核心CPI达3.6%,能源价格同比上涨60%推高了制造业成本,化工原料价格指数飙升42%。
美联储激进加息,联邦基金利率达到5.25 - 5.5%,导致政府债务利息支出激增,2024年国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支付利息23亿美元。
这些经济问题让美国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军事领域,美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美国的军事霸权出现了三重裂痕。装备断层方面,海军主力舰艇退役潮与建造迟缓导致舰队规模萎缩。2024年退役19艘,新增6艘,舰队规模萎缩至290艘,不及中国海军350艘的现役规模。
战力透支方面,中东地区美制M1A2坦克被胡塞武装缴获,乌克兰战场每天消耗炮弹量7000枚远超美国月产能3000枚。
技术失守方面,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落后中国至少5年,GPS系统面临中国“北斗3代”(135颗卫星)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的双重冲击。
中国新型空中作战平台(暂称歼 - 36)的研发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让美国军届紧张不已。歼 - 36采用三发同型涡扇发动机配置(非混合动力),实现了技术突破。
在测试阶段无需歼 - 20伴飞,佐证了其独立作战能力。这意味着中国在六代机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与美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反观美国,NGAD和F/A - XX项目因预算削减陷入停滞。特朗普政府计划砍掉NGAD 60%资金,这使得美国在六代机研发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美国在军事研发方面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六代机上,在其他军事装备领域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预警机方面,中国空警 - 500系列装备数字阵列雷达,探测距离达470公里,远超美军E - 2D的320公里。
这使得中国在预警探测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发现敌方目标。在无人机方面,攻击 - 11隐身无人机已部署南海岛礁,而美国“忠诚僚机”项目仍处试验阶段。
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东风 - 17服役数量超200枚时,美军AGM - 183A刚完成第7次试射。
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领先优势明显,这让美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美国在军事领域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技术和装备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美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军事霸权出现裂痕,这些都使得美国在遏制中国的道路上越来越力不从心。
而中国通过全产业链优势和科技创新实现了和平崛起,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美国想要通过军事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是选择互利共赢的“乒乓球外交2.0”,还是坚持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剧本”,这将是美国需要做出的重要选择。
历史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美国应该认清现实,与中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施压和对抗。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总之,戴安斯访华5天,美国的极限施压未能得逞,反而暴露出自身的焦虑和困境。
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保持着战略定力,坚守核心利益底线,并且在科技和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美国应该正视现实,改变其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关系。
来源:史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