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第四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24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5.86%,较前次调查下降近20%;5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仅为0.3%,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设定的乙型肝炎防控目标。
01病毒性肝炎防控取得历史性突破
壹.
乙型肝炎感染率显著下降
根据第四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24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5.86%,较前次调查下降近20%;5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仅为0.3%,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设定的乙型肝炎防控目标。
贰.
其他肝炎发病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
甲肝、丙肝和戊肝发病率持续保持在低水平,丙肝病例数进一步减少。
02艾滋病防控成效显著
壹.
传播途径有效阻断
输血和血制品传播途径基本消除,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降至2023年的1.3%,注射吸毒传播率亦降至历史最低。
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病毒抑制率均超过95%,显著降低传播风险。
贰.
低流行水平维持
全国艾滋病疫情整体控制在低流行状态,通过“多病同防”机制提升综合干预能力。
叁.
规划文件指明下一步工作方向
2024年1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制定了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将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的总体目标。
03结核病防治成果突出
壹.
结核病防治成果突出
自2012年以来累计发现并治疗超800万例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
年发病率年均递降率约3%(全球同期为1.5%),死亡率稳定在全球较低水平。
贰.
规划文件指明下一步工作方向
2024年11月28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制定了全国结核病发病率持续降低,死亡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逐步降低,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
04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控成效
壹.
麻疹与脊髓灰质炎防控
麻疹报告病例数维持极低水平,儿童接种率持续高于95%,有效阻断了本土传播。
2023年,邻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各报告6例Ⅰ型脊灰野病毒。印度尼西亚持续发生Ⅱ型循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疫情。为提升人群免疫水平、防范输入传播风险,经国务院同意,今年年初,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有关人群第二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的通知》,对第一次、第二次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调整期间仅接种过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的儿童补种第二剂次脊灰灭活疫苗。
贰.
其他疫苗覆盖疾病
风疹、甲肝、乙脑等发病率显著下降,其中乙脑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叁.
免疫规划服务网络优化
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免疫规划监测体系和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实现了国家级与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
05疾控体系改革与能力提升
壹.
机构改革全面落地
全国省级疾控局全部完成组建并实体运行,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强化科研支撑能力和技术保障能力。
加快推动市级、县级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整合,促进专业技术支撑与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1+1>2”的改革效果。
贰.
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升级
部署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覆盖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从“被动报告”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转变。
建成25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3380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06公共卫生科技与人才建设
壹.
科研创新与转化
科技创新方面,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为抓手,推进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
贰.
人才培养机制完善
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发挥“头雁”效应,实施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在去年培养20名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基础上,今年把名额扩大到50名。推进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质扩面,大力培养既懂临床、又懂预防、还懂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07总结与挑战
2024年中国传染病防控在政策落地、技术升级和体系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需应对区域防控不平衡、高端疫苗国产化滞后及基层人才短缺等挑战。下一步需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导向,持续优化防控策略并强化全球卫生合作。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新闻报道及研究资料整理,有不足之处请多指导。
来源:只喝七喜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