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讲述的 “长毛” 故事虽篇幅不长,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物特质,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底层民众的认知状态、生存智慧以及复杂的人性底色。
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讲述的 “长毛” 故事虽篇幅不长,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物特质,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底层民众的认知状态、生存智慧以及复杂的人性底色。
从故事内容来看,阿长口中的 “长毛” 并非历史记载中客观、严谨的农民起义军形象,而是经过她主观加工、充满民间想象色彩的符号。她描述长毛 “都拿着大刀,光着身子,脸上涂着五颜六色”,还说 “女人要跟了去,便可以逃走”“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首先体现出底层民众对动荡时局的认知局限。在那个信息闭塞、教育普及率极低的年代,像阿长这样的普通劳动妇女,无法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去了解 “长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与真实目的。她们对战乱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口耳相传的碎片化信息,再加上自身的恐惧与想象,最终形成了这种充满奇幻色彩又略显愚昧的解读。这种认知局限并非阿长个人的过错,而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所导致的普遍现象,反映出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被动、茫然的生存状态。
其次,这个故事深刻体现了阿长朴素的生存智慧与对生命的敬畏。尽管阿长对 “长毛” 的认知存在偏差,但在她的讲述中,始终围绕着 “如何在战乱中活下去” 这一核心诉求。她提及 “女人要跟了去,便可以逃走”,是基于对女性在战乱中弱势地位的认知,试图为女性寻找一条可能的生存路径;而 “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阻挡大炮” 的说法,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荒诞可笑,却蕴含着底层民众在无力对抗强大暴力时,所创造出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自我保护方式。这些想法或许不符合科学逻辑,却真实地展现了阿长在面对战乱威胁时,为了求得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体现出她对生命最本能的珍视。
此外,“长毛” 故事还从侧面反映出阿长性格中愚昧与善良交织的复杂性。一方面,她将毫无科学依据的迷信说法当作真实信息传播,体现出思想上的愚昧落后,这与她作为底层劳动妇女,缺乏文化教育、受传统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她向鲁迅讲述这个故事的初衷,并非为了传播荒诞言论,更多的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 —— 在动荡的时局下,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鲁迅了解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危险,提醒他注意安全。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展现了阿长性格的真实面貌:她没有高深的文化素养,思想中存在着愚昧的成分,但内心深处却有着对他人朴素的关爱与善良,这种善良不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是源自人性本身的温暖。
同时,“长毛” 故事在文中还起到了衬托阿长后来为鲁迅买《山海经》这一行为的作用。在讲述 “长毛” 故事时,阿长给鲁迅留下的印象更多是愚昧、粗俗的(如之前提到的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等),而当阿长克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费尽周折为鲁迅买来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这种前后形象的反差,让阿长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温暖起来。“长毛” 故事所展现的阿长的愚昧,与后来买《山海经》所体现的阿长的真诚、善良形成对比,不仅让阿长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对阿长情感的转变 —— 从最初的有些厌烦、不满,到后来的感激与怀念,这种情感的变化因 “长毛” 故事的铺垫而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阿长讲述的 “长毛” 故事,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社会民生的一个缩影。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时,战乱给底层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仅要承受战乱带来的物质匮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现实困境,还要面对因信息闭塞而产生的认知混乱。阿长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底层民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生疾苦以及底层民众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
综上所述,《阿长与山海经》中的 “长毛” 故事并非简单的荒诞叙事,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反映了底层民众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认知局限、生存智慧,展现了阿长性格的复杂性,又在情节上为后文阿长买《山海经》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还从微观层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民生状况。
来源:宝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