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思雨抱着六个月大的儿子小宝,看着他又一次在张阿姨面前大哭不止,心里五味杂陈。
陈思雨抱着六个月大的儿子小宝,看着他又一次在张阿姨面前大哭不止,心里五味杂陈。
"小宝,别哭了,张奶奶人很好的。"
陈思雨轻拍着孩子的后背,但小宝哭得更厉害了,小脸涨得通红,仿佛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张阿姨是她们小区里公认的好人,经常帮助邻居,对孩子也特别有耐心。
但奇怪的是,每次她一出现,小宝就会莫名其妙地大哭。
"思雨,是不是我身上有什么味道?"
张阿姨有些尴尬地笑着,"小孩子鼻子灵,也许是我用的洗衣粉味道太重了。"
陈思雨连忙摆手:"张阿姨,您别这么说,可能是小宝今天情绪不好。"
但她心里很清楚,这已经是连续第五次了。
每次遇到张阿姨,小宝都会如此反应。
三十五岁才初为人母的陈思雨,对育儿的一切都小心翼翼。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什么。
直到那一天,她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才明白婴儿的直觉远比成人想象的更加敏锐。
01
陈思雨的困惑始于小宝三个月大的时候。
作为一名资深的会计师,她习惯了用逻辑和数据来分析问题。但面对婴儿的行为,她发现所有的经验都不管用了。
"建哥,你说小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晚上,陈思雨对丈夫王建说道,"他对有些人的反应特别奇怪。"
王建正在看电视,头也不抬地说:"小孩子嘛,都这样。我小时候见到生人也哭。"
"不是生人,是熟人。"陈思雨纠正,"比如张阿姨,她经常来我们家,但小宝每次看到她都哭。还有你同事李叔叔,上次来家里,小宝哭了整整半个小时。"
"也许是缘分不够吧。"王建不以为然,"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
但陈思雨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她开始仔细观察小宝的反应模式。
她发现,小宝对一些人确实有明显的偏好。比如楼下的老爷爷,小宝见了总是咯咯笑;比如邻居家的小姐姐,小宝会兴奋地挥舞小手。
但对另一些人,小宝的反应就截然不同了。
让陈思雨最困惑的是,小宝"讨厌"的那些人,在外人看来都是好人。
张阿姨五十多岁,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对孩子很有经验。她经常主动帮助楼里的年轻妈妈,还会分享自制的辅食。
"思雨,你看这个南瓜泥,我特意给小宝做的。"张阿姨总是这样热情。
但每当她靠近,小宝就开始不安,小手乱挥,嘴巴一瘪就要哭。
02
李叔叔是王建的同事,为人和善,工作能力强,还经常给王建介绍项目。
"建哥,这次的项目利润不错,咱们一起干吧。"李叔叔来家里谈事情时,总是会顺便看看小宝。
但小宝见到他,反应比见到张阿姨还激烈,不仅哭,还会用小手护着脸,仿佛在害怕什么。
"孩子可能肠胃不舒服。"王建总是这样解释。
但陈思雨发现,小宝只有在见到特定的几个人时才会这样。其他时候,他都很乖巧。
陈思雨开始在网上查资料,想了解婴儿的这种行为。
她找到了很多相关的文章,有些说是婴儿的"人脸识别"还不成熟,有些说是"陌生人焦虑"的表现。
但这些解释都不能说服她。因为小宝对真正的陌生人反而不怎么哭,只对那几个"熟人"有强烈反应。
"也许是气场不合?"闺蜜小雯这样分析,"我听说小孩子对人的气场很敏感。"
"气场?"陈思雨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玄乎。
"就是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能量啊。有些人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内心阴暗;有些人看起来普通,但心地善良。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感受到这些。"
小雯的话让陈思雨陷入了思考。她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让小宝哭泣的人。
张阿姨表面上很关心小宝,但总是在别人面前表现。有几次陈思雨无意中听到她和其他邻居议论:"那个陈思雨也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天天把孩子哭成那样。"
李叔叔对王建很友好,但陈思雨注意到,每次他来家里,眼神总是在房间里扫来扫去,仿佛在评估什么。
陈思雨决定做个实验。
下次张阿姨来的时候,她故意提前抱着小宝躲在卧室里,透过门缝观察。
03
张阿姨以为家里没人,径直走到客厅,开始四处张望。她先是看了看餐桌上的账单,然后走到阳台查看晾晒的衣物品牌。
"这件外套不便宜啊。"陈思雨听到张阿姨自言自语。
然后张阿姨走向了卧室方向,在门口停下:"思雨?在家吗?"
陈思雨这才出来:"张阿姨,我刚才在哄孩子睡觉。"
"哦,我就是来看看小宝,顺便问问你们最近买奶粉花了多少钱,我侄女也要买呢。"
这种刺探隐私的行为让陈思雨感到不舒服,但她没有表现出来。
更奇怪的是,当张阿姨假装关心地问起小宝的情况时,小宝又开始哭了。
这一次,陈思雨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小宝不只是在哭,他的眼神里还带着明显的恐惧。
类似的观察让陈思雨开始怀疑,也许小宝的反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她开始关注那些让小宝开心的人,发现他们确实有共同特点:真诚、善良、对孩子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
比如楼下的张爷爷,退休前是医生,每次见到小宝都会很温柔地和他说话,从不伸手去抱,总是等小宝主动伸手才会接过来。
比如邻居家的大学生小丽,每次路过都会对小宝微笑,但从不打扰,只是远远地挥挥手。
这些人在和小宝互动时,都很尊重他的感受,不会强迫他接受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
而那些让小宝哭泣的人,回想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想要立刻抱小宝,而且动作比较急躁。
"也许小宝是在表达不安?"陈思雨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04
她决定更仔细地观察这些人的行为模式。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
王建和李叔叔在客厅谈工作,陈思雨在厨房准备茶水。小宝在婴儿车里玩玩具,表现很平静。
但当李叔叔走近婴儿车时,小宝立刻开始不安起来。
"这孩子真是的,见到叔叔就哭。"李叔叔说着就要去抱小宝。
陈思雨连忙走出厨房:"他可能饿了,我来抱吧。"
"没关系,我来哄哄。"李叔叔坚持要抱。
小宝开始大哭,而李叔叔的动作却没有停止。陈思雨注意到,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抱孩子的姿势也很僵硬。
更让她惊讶的是,当小宝哭得更厉害时,李叔叔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说:"这孩子脾气真大,得好好管教。"
说着,他竟然轻轻捏了一下小宝的脸颊。
小宝的哭声变得更加尖锐,陈思雨立刻上前抱过孩子。
"对不起李叔,小宝今天情绪不太好。"
"没事没事,小孩子都这样。"李叔叔笑着说,但陈思雨注意到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这个细节让陈思雨开始重新思考整件事情。
05
那天晚上,陈思雨辗转反侧。
她回想起李叔叔刚才的行为,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一个真正喜欢孩子的人,看到孩子哭泣会立刻停止动作,而不是继续。
而且,他捏小宝脸颊的那个动作,虽然看起来是在逗孩子,但力度明显过重了。
"建哥,你觉得李叔叔这个人怎么样?"她试探性地问丈夫。
"挺好的啊,工作能力强,对朋友也很义气。"王建回答。
"那他平时对其他孩子也这样吗?"
"什么这样?"
"就是...很想亲近,但动作比较粗鲁。"
王建想了想:"好像是有点。上次公司聚餐,他也是这样逗别人家的孩子,搞得孩子直哭。不过他说自己没经验,不太会哄孩子。"
这个信息让陈思雨更加警觉。一个不会哄孩子的人,为什么总是要主动去抱孩子?
她开始回想李叔叔每次来家里的表现,发现了更多可疑的细节。
第二天,陈思雨决定咨询一下儿科医生。
"李医生,我想问个问题。婴儿对某些人的强烈反应,有什么意义吗?"
李医生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医生,很有经验:"你说的是什么样的反应?"
"就是一看到某个人就大哭,而且很恐惧的样子。"
"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李医生点点头,"婴儿的感官比成人敏锐得多,他们能够感受到成人无法察觉的细微变化。"
06
"比如什么变化?"
"比如声音的频率、体温的变化、甚至是荷尔蒙的气味。有些成人在紧张或者有恶意时,身体会释放特殊的化学信号,婴儿能够感觉到。"
"您的意思是,小宝能感觉到那个人的真实意图?"
"可以这么理解。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那个人身上的某种气味让孩子不舒服。但一般来说,婴儿的这种反应是有原因的。"
李医生的话让陈思雨震惊了。她从没想过,六个月大的小宝竟然有如此敏锐的判断力。
"那我应该相信孩子的直觉吗?"
"作为母亲,你当然应该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某个人总是让孩子不安,你有权利拒绝让他接近。"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陈思雨的心情很复杂。
她开始重新审视小宝的每一次哭泣,试图从中找出更多的信息。
回想起来,小宝最害怕的是张阿姨和李叔叔,其次是几个偶尔来访的亲戚。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对小宝表现出过分的关注,但这种关注让小宝感到不舒服。
而小宝喜欢的那些人,都很尊重他的个人空间,不会强迫互动。
"也许小宝比我更了解这些人的真实面目。"陈思雨开始这样想。
当天晚上,她决定和王建开诚布公地谈一次。
"建哥,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小宝的判断。"
"什么意思?"
"如果他对某个人的反应很强烈,也许我们应该警惕一点。"
07
王建皱眉:"思雨,你是不是想太多了?小宝才多大,他懂什么?"
"医生说婴儿的感官很敏锐,能感觉到我们感觉不到的东西。"
"那你的意思是,以后李叔叔不能来我们家了?"
"我没说不能来,但也许我们应该观察一下他的行为。"
这个建议让王建很不高兴:"思雨,李叔叔是我的同事,也是朋友。你不能因为孩子哭几声就怀疑人家有问题。"
夫妻俩第一次因为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
接下来的几天,陈思雨开始暗中观察那些让小宝哭泣的人。
她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张阿姨虽然表面上很关心小宝,但她的关心总是带有某种目的性。比如她会在别的邻居面前表现得特别热心,仿佛在展示自己的善良。
而且,她总是试图从陈思雨这里打听家庭的财务状况,询问奶粉价格、衣服品牌、家具价位等等。
李叔叔的行为更加可疑。每次来家里,他都会在客厅里四处张望,有时甚至会走到卧室门口"无意"地看一眼。
有一次,陈思雨从卫生间出来,发现他正在翻看餐桌上的账单。
"不好意思,我在找杯子。"他这样解释。
但餐桌上明明摆着茶杯。
这些细微的行为让陈思雨越来越不安。她开始怀疑,也许小宝的反应是在保护家庭的隐私和安全。
08
一个周末的早上,陈思雨准备出门买菜,正好遇到张阿姨。
"思雨,正好遇到你。我听说你们家小宝最近夜里哭得厉害?"
陈思雨很奇怪:"没有啊,小宝晚上睡得挺好的。"
"是吗?我昨天晚上听到你们家有孩子哭声,还以为是小宝呢。"
陈思雨确信昨晚小宝没有哭过,而且他们家的隔音很好,邻居不可能听到正常的婴儿哭声。
"可能是别家的孩子吧。"
"也许吧。"张阿姨笑了笑,然后突然问,"对了,你们家最近有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丢失?"
这个问题让陈思雨警觉起来:"没有啊,怎么了?"
"就是前几天有小偷进了咱们小区,我担心你们家会受影响。你们家的门锁还是老式的,不太安全。"
陈思雨记得她们家明明换了新的智能锁,张阿姨怎么会说是老式的?
除非她仔细观察过。
"谢谢张阿姨提醒,我们会注意的。"
回到家后,陈思雨越想越不对劲。张阿姨对她们家的了解似乎超出了一般邻居的范围。
她开始检查家里的物品,虽然没有发现丢失,但总感觉有些地方被人动过。
09
那天下午,陈思雨抱着小宝在客厅休息,突然听到门外有轻微的声响。
她透过猫眼看去,发现张阿姨正站在门口,好像在听里面的动静。
陈思雨屏住呼吸,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过了几分钟,张阿姨离开了。
这个发现让陈思雨毛骨悚然。张阿姨为什么要偷听她们家的动静?
她立刻给王建打电话,但王建在开会,没有接。
晚上王建回来后,陈思雨把白天的遭遇告诉了他。
"可能是巧合吧,也许她是来找你有事。"王建还是不太相信。
"那为什么不敲门?"
"也许怕打扰到小宝睡觉。"
陈思雨感到很挫败。丈夫总是为那些人找借口,而不愿意面对现实。
"建哥,我觉得我们应该装个监控。"
"装监控?为什么?"
"保护家庭安全啊。"
"思雨,你是不是太神经质了?"
这句话深深伤害了陈思雨。她开始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她是孤立无援的。
只有小宝理解她的担忧。
10
一周后的一个下午,陈思雨带着小宝在楼下散步,遇到了小区的保安老刘。
"陈女士,有件事我想告诉您。"老刘神色严肃。
"什么事?"
"最近有人总是在您家门口徘徊,我看着不太对劲。"
陈思雨心跳加速:"什么人?"
"就是住在您楼上的那个张阿姨,还有一个中年男人,我没见过。他们好几次在您家门口停留很久,有时候还会趴在门上听动静。"
听到这话,陈思雨感到一阵眩晕。
"老刘,您确定吗?"
"我确定。而且昨天晚上,我巡逻的时候发现那个男人还用什么工具在摆弄您家的门锁。我过去查看时,他们就借口是来看孩子的。"
陈思雨的手开始颤抖。她想起了李叔叔总是询问她们家的情况,想起了他在家里四处张望的眼神。
"老刘,能帮我个忙吗?下次再看到他们这样做,请立刻通知我。"
"好的,陈女士。您要小心点,我觉得这两个人不太对劲。"
回到家里,陈思雨看着怀中的小宝,突然明白了什么。
小宝每次看到张阿姨和李叔叔就哭,不是因为缘分不够,也不是因为肠胃不适。
他是在警告妈妈:这些人有危险。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陈思雨透过猫眼看去,正是李叔叔。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门。
"思雨,建哥在家吗?我有点事找他。"
"他还没回来,要不您晚点再来?"
"没关系,我等等。"李叔叔说着就要往里走。
陈思雨拦住他:"不好意思李叔,小宝在睡觉,不太方便。"
李叔叔的脸色瞬间变了,眼神中闪过一丝阴冷。
"陈思雨,你什么意思?我和建哥是朋友,来他家还需要预约吗?"
就在这个瞬间,怀中的小宝突然睁开眼睛,看到李叔叔后立刻开始大哭。
但这一次,陈思雨没有道歉,没有解释,而是紧紧抱住孩子,看着李叔叔说出了一句让他震惊的话...
来源:科学家庭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