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志军,男,汉族,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四平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退休十年间,他化身法治园丁、历史守护者与警史著录人,累计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850余场;抢救性记录东北解放战争口述史料,为112位英烈撰写事迹,自费逾15万元购买革命文物600余件并捐赠;发表
好人故事
赵志军,男,汉族,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四平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退休十年间,他化身法治园丁、历史守护者与警史著录人,累计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850余场;抢救性记录东北解放战争口述史料,为112位英烈撰写事迹,自费逾15万元购买革命文物600余件并捐赠;发表警史文章1200余篇,助力筹建3座警史馆,生动践行“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铮铮誓言。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余热生辉,护航青少年成长
“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信任让我继续发光发热,虽然退休了,但不能褪色。”2015年从警营荣休,赵志军旋即挑起四平市公安局关工委副主任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推动全市79名派出所所长全部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在城乡校园打造特色普法基地,构建起坚实的校园法治教育体系。他常说,“普法不是照本宣科,要让法律走进人心。”针对青少年特点,他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十年来,足迹遍布200余所大中小学,近千场法治课、850余次普法活动,将法律的种子播撒进2万余名师生心田。课堂之外,他带领团队延伸帮教触角,5年间为在押人员及家属提供法律咨询340人次,成功化解社会矛盾100余起,提供关键线索助力破案78起。他以炽热初心投身社会治理、护航青春成长,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4900余小时。2023年,他被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授予“银发先锋岗”称号。
赤忱传薪,坚定守护红色根脉
2007年,一次走访荣军院时,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伤痕累累却无怨无悔的老战士,他们坚定的信仰让赵志军深受触动。自此,守护红色根脉成为他自觉的使命。他自费走遍全省荣军院,寻访参加过东北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在浩繁史料与鲜活口述间反复比对求证,先后在《四平日报》专栏刊发“四战四平”战斗英雄故事72期,为112名英烈英模撰写故事。先后被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平战役纪念馆等聘为党史研究专家和顾问。2022年,他参与编写的《中共四平党史人物》第二卷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保存珍贵历史见证,他节衣缩食,累计投入15万余元,收集革命文物600余件,悉数无偿捐赠给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被四平市委、市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面对赞誉,他总是谦逊地说:“比起先烈们的牺牲,我所做的微不足道。”
金盾情深,谱写纪录警史长卷
他是公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退休后仍坚持每天至少学习3小时,撰写《金盾春秋》《四平市区公安派出所历史组织沿革》等书籍,在各媒体报刊发表稿件1200余篇。他撰写的《论四战四平中公安保卫工作历史意义和地位》《充分挖掘利用公安红色历史 赓续时代新使命》论文,分别荣获首届人民公安史学术研讨会和人民公安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为还原基层警史脉络,他不顾早年三次因公负伤、身体四级伤残的病痛,白天坚持奔波于派出所实地走访,夜晚挑灯查阅档案、伏案疾书,常需药物与膏贴缓解疼痛,为21个派出所制作历史组织沿革展板,被干警们亲切称为“派出所的家谱”。他倾力协助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成功筹建3座警史馆,被公安部授予“人民公安史研究员”称号。
从青丝飞扬到华发如雪,从金盾闪耀到史册流芳,赵志军用步履不停的“不休”征程,深刻诠释了“忠诚是最长情的坚守,初心是永不退休的信仰”。
关于“四平好人”推荐与申报 |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