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催化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是一种生产吡咯并[2, 1-a]异喹啉的有前景的绿色方法。然而,开发具有异相光催化剂的可持续环加成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归因于其低反应活性和光稳定性。在此,本文提出一种电荷-氧协同策略,通过将π间隔基与供体-受体基团整合到
文章摘要
光催化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是一种生产吡咯并[2, 1-a]异喹啉的有前景的绿色方法。然而,开发具有异相光催化剂的可持续环加成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归因于其低反应活性和光稳定性。在此,本文提出一种电荷-氧协同策略,通过将π间隔基与供体-受体基团整合到双工程共价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中,以促进分子间环加成反应。系统分析表明,缺电子噻二唑单元显著提高了激子解离效率,而完全共轭的乙酰基间隔基促进了自发氧吸附以稳定内过氧化物中间物种。电荷分离与氧活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活性氧的生成,使得可见光下C-H键的活化反应效率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BTDE-COF材料能高效促进偶极[3+2]环加成反应,在可见光照射下展现出高达97.1%的产率和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同时实现克级规模合成。该研究揭示了通过策略性设计COFs材料,有望开发出多种基于可见光的能源转移过程。
背景介绍
吡咯并[2, 1-a]异喹啉骨架(由吡咯环与异喹啉体系融合而成)是生物碱和药物分子中重要的结构单元,展现出抗肿瘤特性、抗生素效应、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以及逆转癌症治疗中多药耐药性等显著生物活性(图1a)。为此,科研人员不断开发新型合成方法来构建该核心结构,包括1,3-偶极环加成反应、多组分反应路径、氧化二聚化等技术路线。其中,1,3-偶极[3+2]环加成反应因其能在一步形成两个新的CC键而备受青睐,成为构建吡咯并[2, 1-a]异喹啉的便捷方法(图1b)。该策略已引发广泛关注,并通过金属配合物或分子催化剂与适配氧化剂的组合体系得到深入探索。随着可见光光催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氧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可作为偶极环加成反应的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所采用的光催化体系主要依赖于均相分子催化剂,例如[Ru(bpy) 3 ]Cl 2 、Bodipy物种、玫瑰红或亚甲蓝。这些催化剂虽然表现出高效率,但通常具有均相特性。尽管这些催化剂效率显著,但其均相性质在回收和再利用方面存在挑战。因此,开发用于光催化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的创新型无金属非均相光催化剂具有重要价值。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一类结晶多孔聚合物,以其化学可调性、持续孔隙性、长程有序性和强韧的π-π共轭网络而著称。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设计和定制具有精确工程化反应位点与电子能带结构材料的理想平台,从而展现出在多种光催化应用中巨大的潜力。其结构多样性使其在重金属还原、水分解、二氧化碳转化、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制备、以及有机转化等领域表现出卓越性能。特别是通过分子和原子水平上对COFs连接体进行定制修饰来精细调控活性氧物种(ROS)生成效率,这一方法在选择性光催化氧化过程中展现出非凡前景。研究人员已将三嗪、苯并噻二唑、以及卟啉基团等多种功能单元整合到COFs材料中,并证实其在氧气环境中展现出优异的光氧化性能。为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科研团队通过精准调控COFs内部具有特定能级的供体-受体(D-A)构型,构建出通过精确π共轭排列实现高效电荷分离与传输的物理通道。尽管如此,目前仅有少数共价有机框架(COFs)实现了光催化偶极环加成反应,且迄今为止,关于氧气还原过程的研究尚缺乏深入探讨。此外,由于激子解离能较高,仅通过D-A工程实现高效光氧化反应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和优异稳定性的基于COF的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既是迫切需求也是重大挑战。
结果与讨论
方案1. (a) 典型生物活性天然产物;(b) 不同催化体系下的1,3-偶极环加成路径;(c) 扩展D-A系统的π-共轭体系;(d) 基于BTDE-COF的光催化氧化环加成合成路径。
图1. (a) BD-COF、BT-COF和BTDE-COF的合成示意图; (b) BD-COF、(c) BT-COF和(d) BTDE-COF的模拟与实验PXRD图谱。
通过溶剂热体系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三种逐步升级的COF材料。具体而言,[1,1'-联苯]-4,4'-二羰基醛(BD-CHO)、4,4'- (苯并[c][1,2,5]噻二唑-4,7-二基) 二苯甲醛(BT-CHO)以及4,4’-(苯并[c][1,2,5]噻二唑-4,7-二基双(乙炔-2,1-二基))二苯甲醛(BTDE-CHO)分别与4,4',4'',4'''-(芘-1,3,6,8-四甲基)四苯胺(Py-NH2)发生反应,最终生成BDCOF、BT-COF和BTDE-COF三种化合物(图1a)。元素分析表明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存在微小偏差,这证实了所合成COF材料的化学纯度和结构完整性。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测量,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这些COFs的晶体结构。在PXRD图谱中,BD-COF显示出三个显著衍射峰,分别位于3.2°、6.4°和9.6°(图1b),对应(110)、(220)和(330)晶面。与BD-COF相比,由于BT-COF和BTDE-COF具有更大的孔径,其(110)晶面位移向低角度方向偏移,这从BT-COF的2.7°、5.5°和8.2°以及BTDE-COF的2.4°、4.9°和7.3°处可见明显衍射峰(图1c和1d)可以看出,表明它们具有相似菱形晶格结构且结晶度较高。位于~23.5°的衍射峰归因于(001)晶面,该晶面可归类为π-π堆叠结构。三种COFs的实验PXRD图谱与其对应的AA堆叠模型完美吻合。
通过77 K条件下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合成COFs的永久孔隙特征进行定量评估。如图2c所示,所有COFs均呈现具有滞后回线结构的典型I型等温线,表明其具有介孔特性。经计算,BD-COF、BT-COF和BTDE-COF的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分别为1214、1194和855 m²/g,这表明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增强了光催化相互作用。此外,通过非局域密度泛函理论(NLDFT)平衡模型进行的孔径分布分析显示,BD-COF的平均孔径为2.6 nm,BT-COF为3.2 nm,BTDE-COF为3.5 nm。这些数据与模拟的AA堆叠模式高度吻合,为合成COFs结构的完整性和均匀性提供了有力证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结果如图2d、2e所示,揭示了这些COFs的形貌特征:BD-COF呈现典型的花状结构,而BTCOF和BTDE-COF则由较小的聚集颗粒构成棒状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材料均具有直径均匀的一维通道,BD-COF为2.4 nm,BT-COF为3.0 nm,BTDE-COF为3.4 nm,这与模拟结构完全一致。
图3. (a)固态紫外-可见差示扫描量热光谱(插图:Tauc曲线);(b) BD-COF、BT-COF和BTDE-COF的电子能带结构;(c) 三种共价有机框架系列在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中的光催化性能;(d) BTDE-COF在连续十次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中用于合成3aa的循环稳定性。
研究了三种COFs的光学性质和能带图。图3a中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显示在可见光区域存在宽吸收带。由于引入了吸电子的噻二唑基团和增强共轭的乙酰基单元,BT-COF和BTDE-COF相较于BD-COF表现出明显的红移现象,这可能改变了共价有机框架内的共轭路径和能级。根据Tauc图计算得出,BD-COF、BT-COF和BTDE-COF的光学带隙(E g )值分别为1.89、1.75和1.60 eV。具有窄带隙的BTDE-COF更容易被激发以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从而增强其光催化效率。此外,MottSchottky(M-S)曲线(显示BD-COF、BT-COF和BTDE-COF的平带位置分别为-0.93、-0.87和-0.77 V(相对于Ag/AgCl)。M-S曲线中的正斜率表明这些COFs具有n型半导体特性;对于n型半导体而言,其导带电势(ECB)通常比平带电势高 ∼ 0.2 V。因此,COFs的ECB值可转换为-0.73、- 0.67和-0.57 V(相对于NHE)。催化剂的能带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三种COF材料的E CB 电位具有足够的热力学势能,可驱动氧气还原生成超氧阴离子中间体( • O2 ⁻ ,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0.33V)。另一方面,BD-COF、BT-COF和BTDE-COF的价带水平分别计算为+1.16、+1.08和+1.03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其正电位足以通过光生空穴实现乙基-2-(3,4-二氢异喹啉-2(1H)-基)乙酸酯(1a)(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0.73 V)的氧化反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在室温下利用蓝色LED(波长λ=455 nm)照射对吡咯并[2, 1-a]异喹啉的光催化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进行了COFs光催化活性评估。在典型测试中,选择1a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2a)作为模型底物,以氧气作为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并采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不出所料,在氧气氛围下,使用BTDE-COF(5.0 mg)作为光催化剂,与氧化剂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反应1小时后,得到了74.4%产率的产物3aa(图3c)。这一结果显著超过了使用BD-COF (18.5%)和BT-COF (39.7%)所获得的产率。该性能与其各自的光物理特性相一致,表明BTDE-COF中噻二唑单元与乙酰基单元之间的协同作用在驱动光催化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得出BD-COF的表观量子效率(AQE)为0.60%,BT-COF为1.29%,而BTDE-COF则为2.43%。此外,还检测到过氧化氢的生成,因此作者采用带有钛离子检测方法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反应混合物中过氧化氢的生成速率。在BTDE-COF体系中,过氧化氢的生成速率可达9.24 mmol g⁻¹h⁻¹ (图3c),显著高于BD-COF (1.71 mmol g⁻¹h⁻¹)和BT-COF (2.22 mmol g⁻¹h⁻¹),且该变化趋势与1a的氧化速率一致。对多种溶剂的筛选表明,二氯甲烷是最佳溶剂。催化剂当量评估显示,降低当量会导致产物收率显著下降,而增加光催化剂负载量对反应结果影响甚微。令人欣喜的是,延长反应时间可将反应收率提升至93.1%,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催化体系。此外,对照实验表明催化剂、光源、空气和NBS均在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发现白色LED也能驱动该反应,但产率有所下降(45.3%)。
随后,研究人员以1a和2a为底物,在最佳条件下对BTDE-COF的光催化氧化[3+2]环加成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十次循环后BTDE-COF仍保持高效催化性能(图3d)。通过热过滤实验发现:当环加成反应在0.5小时启动时收集催化剂,其产物收率与反应持续2小时的情况相比几乎无变化,这充分体现了该催化剂典型的多相特性。为分析可能发生的结构变化,研究人员对经过十次循环测试的BTDE-COF样品进行了采集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证实了骨架内主长程有序结构的保留。结合先前研究结果,这些发现共同表明BTDE-COF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
图4. (a)瞬态光电流响应;(b) 电化学阻抗谱曲线;(c) 光致发光光谱;(d) 透射光致发光曲线;(e) BD-COF、BT-COF和BTDE-COF的实验Eb值与计算S/D值;(f) 在0.0005原子单位等值线处计算的基态与激发态电荷密度差。
为阐明光催化氧化[3+2]环加成反应的机理,作者首先进行了一系列淬灭实验。如图5a所示,目标反应被硫酸铜(作为电子清除剂)和碘化钾(作为空穴清除剂)显著抑制,这表明氧化还原过程主要由BTDE-COF上产生的光诱导电子-空穴对触发。为确定相关活性物质,分别采用氢醌(HQ)、对苯醌(p-BQ)、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和叔丁醇(t-BuOH)作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 • 2 - )、单线态氧( 1 O 2 • O2 - 物种。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BTDE-COF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OS)。电子自旋共振(ESR)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氮氧化物)作为自旋捕获剂时,BTDE-COF在光照条件下能显著增强 • 2 - 信号(图5b)。相比之下,当采用TEMP(2,2,6,6-四甲基-4-哌啶酮)作为自旋捕获剂时,仅观察到微弱的 1 O 2 信号,这与淬灭实验结果一致,揭示了 • O2 - 在反应中起主导作用。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双功能工程化COFs提出了一种电荷-氧协同策略,将π-间隔基与供体-受体基序相结合以促进分子间环加成反应。实验研究和DFT计算表明,引入吸电子的噻二唑单元可显著提升光催化剂的电荷分离效率,而强共轭的乙酰基单元则能促进自发吸附氧气以稳定内过氧化物中间物种,从而更高效地生成活性氧(ROS),进而引发吡咯并[2, 1-a]异喹啉中C-H键的断裂。优化后的BTDE-COF在温和条件下展现出显著增强的光催化氧化偶极[3+2]环加成反应活性,以高产率制备吡咯并[2, 1-a]异喹啉,其性能优于相应的BD-COF和BT-COF。本研究为调控多步骤电荷传输及设计高效无金属COF基光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信息
Liu, Y.-M.; Shen, L.-F.; Yang, H.; Zhao, X.-J.; Lan, X.-W., Dual-Engineer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Charge-Oxygen Synergy Promotes Photocatalytic Dipolar [3+2] Cycloaddition. Chem. Sci . 2025, DOI: 10.1039/D5SC04639D.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