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楠直播带货遇冷:离开大衣哥的光环,她的底气还剩多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8:11 1

摘要: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陈亚楠的直播间。镜头里的她穿着素色T恤,坐在小桌子前介绍零食,偶尔抬头看眼弹幕,嘴角扯出个笑——可评论区刷得最多的,是“没人了?”“以前多火啊现在咋这样?”的数据。说句扎心的,她现在这状态,跟半年前离开大衣哥那会儿的意气风发,简直像换了个

陈亚楠直播带货遇冷:离开大衣哥的光环,她的底气还剩多少?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陈亚楠的直播间。镜头里的她穿着素色T恤,坐在小桌子前介绍零食,偶尔抬头看眼弹幕,嘴角扯出个笑——可评论区刷得最多的,是“没人了?”“以前多火啊现在咋这样?”的数据。说句扎心的,她现在这状态,跟半年前离开大衣哥那会儿的意气风发,简直像换了个人。

上个月翻了翻新抖的数据,她近30场直播平均观看量不到2万,最高的一场也就3万多,放在半年前刚单飞那会儿,随便一场都是十几万起步。灰豚数据更实在,她直播间的人均停留时长从当初的8分15秒掉到了现在的2分半,转化率更是跌破了1%。有个老粉在评论区留言:“以前看她和大衣哥互动,图个热闹;现在她自己播,说啥都像念稿子,买东西都没动力。”

问题出在哪儿?说白了,是把平台给的流量当成了自己的本事。当年她能火,说穿了是大衣哥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朱之文的家庭日常本就有天然的观众缘,她作为“儿媳”角色,天然带着话题度。那时候她的视频评论区,一半是讨论她和大衣哥的互动,一半是好奇“农村媳妇咋过日子”,真正关注她个人的少之又少。可她好像没明白这点,离开后还在用“大衣哥儿媳”的标签当招牌,直播话术里总带着“以前在家的时候”“朱大哥说过”这种话,反而让人觉得“离开那个环境,你到底有啥拿得出手的?”

我有个做直播运营的朋友说过:“现在这行最忌讳的就是‘等靠要’。平台给你推流是看你当下能带来多少人看,不是看你过去多火。你看那些能从素人熬成主播的,哪个不是在直播间里练过上百场话术?哪个不是研究过自己粉丝爱听啥?”陈亚楠现在的问题,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突然把辅助轮拆了——以前靠大树带飞,现在得自己蹬,可她连平衡都还没找着。

前两天刷到她直播卖家乡小米,有弹幕问:“你这小米跟别家有啥不一样?”她愣了两秒,说:“我家以前吃的就是这个,味儿挺香的。”弹幕瞬间冷了——这种回答,放素人主播身上可能还行,可从“大衣哥儿媳”嘴里说出来,总让人觉得“你倒是说说具体咋香?产地在哪?有检测报告吗?”网友要的不是“我吃过”,是“我能给你证明”。

说句实在的,直播带货这碗饭,真没那么好吃。你看那些从头部主播团队里出来的助播,有的转型做自有品牌,有的深耕垂直领域,人家早早就开始攒本事了。可陈亚楠呢?离开大衣哥后,除了偶尔被拍到逛超市、做家常饭,没见她学过产品知识,没见她研究过直播节奏,连最基本的话术都没怎么练。网友现在看她直播,就跟看邻居家大姐摆摊似的——“东西看着还行,但不想下单,没啥非买不可的理由。”

其实流量这东西,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你能在雨里跑两步沾点水,不代表你能造个水库。陈亚楠要是想把这行做下去,光靠“我曾经火过”可不够。得琢磨琢磨,自己有啥别人替代不了的?是会挑货?还是会跟粉丝唠嗑?哪怕就擅长做某类菜,能把做法讲得明明白白,也比干巴巴说“我家吃的这个”强。

昨天看到个网友评论挺扎心:“以前她是‘大衣哥儿媳陈亚楠’,现在她就是‘直播卖货的陈亚楠’——可除了名字,没啥能让人记住的。”这话听着刺耳,可确实是实话。直播这行,最金贵的从来不是流量,是“不可替代性”。要是连自己是谁、能给别人啥价值都搞不清,再大的流量来了,也得漏光。

真正的本事,是离开聚光灯也能发光。

来源:慕容公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