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前夕,台海出现新动向?美防长申请通话,中方“已读不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1:46 2

摘要:九三阅兵越来越近,外界对这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这既是对外展示实力的机会,也是对内凝聚人心的重要节点。就在这节骨眼上,台海方向接连出了三件事,凑到一起让气氛更紧张了。一是岛内曝光了大陆军力的新进展,二是台当局把军费目标提得更高了

九三阅兵越来越近,外界对这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这既是对外展示实力的机会,也是对内凝聚人心的重要节点。就在这节骨眼上,台海方向接连出了三件事,凑到一起让气氛更紧张了。一是岛内曝光了大陆军力的新进展,二是台当局把军费目标提得更高了,三是英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口风变了;另外,周边还传出来美国想在阅兵后和中方通话的消息,但中方没给明确答复。这几条线索缠在一起,成了最近大家关注的焦点。

第一个动向来自岛内。台军发了一份关于大陆军力发展的报告,里面说大陆正以2035年为目标推进全面军事现代化,到那时候就能完全封锁台湾地区,台海在实际操作中会变成“内海”。报告一出来,岛内舆论立马炸了锅。媒体都盯着“封锁能力”这块反复说,社交平台上讨论也特别多。

不少评论说,这份报告把时间点、能力边界、作战方式讲得挺清楚,肯定会影响岛内接下来的政策走向和预算安排。不过也有人提醒,这类文件通常会故意强调风险和压力,目的是争取更多资源,大家得结合实际情况客观看待。

第二个动向是台当局的预算说法变了。赖清德公开说,明年的防务预算要占到GDP的3%以上,还把2030年的目标定到了5%,说要“照着北约的标准来”。这话一出口,争议马上就来了。岛内不少人开始算账,追问这钱到底能不能拿得出来。

国民党议员游淑慧给了一组数据:现在台当局的总支出大概占GDP的12.4%,要是防务预算占了5%,那就意味着政府将近四成的开支都要花在防务上。按她的说法,现在防务支出大概是4670亿新台币,要涨到目标的话得花1.25万亿,差了快8000亿新台币。

这组数据在岛内媒体传得很广,大家讨论的核心就是财政能不能撑住、社会福利和教育经费会不会被挤掉。当然也有支持者说,安全方面的开支必须加,具体怎么凑钱可以再商量。总的来看,围绕5%这个目标,争议主要集中在三点:钱从哪儿来、会不会影响民生、跟北约的情况能不能比。

第三个动向是英国的态度变了。过去几年,英国在台海问题上说话一直挺硬,媒体还报道过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说过“不会让大陆在台海乱来”。最近又有人问他,如果台海真出事儿,英国会不会出兵,希利这次却说“不回应假设性的问题”。

不少媒体都觉得,这话比之前软了不少。比起之前明确的强硬表态,现在这种回答明显更谨慎、更模糊,不想把话说死。外界大多认为,这说明英国在实际政策选择上余地变小了,也开始重新考虑潜在的风险。不过就目前公开报道来看,英国没说要搞新的军事部署或者参与什么行动,主要就是说话的语气收敛了。

这三件事发生的同时,美国的动作也不少。日本《日经亚洲》等媒体报道说,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想在大陆九三阅兵后和中国国防部长通话。要是这次通话没谈成,五角大楼还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继续找机会推进通话,二是借着北京香山论坛的机会,争取让中美军方高层见面,甚至可能派负责印太安全事务的副助理部长去参会,想“当面聊一聊”。

另外还有消息说,美国计划在日本的演习期间,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到日本。大家都担心,要是借着演习的名义运过去,之后可能就会长期留在那儿了。媒体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这套中导系统到底会不会真的部署,二是周边国家接不接受这种部署、会有什么反应。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个部署计划还没得到官方最终确认,最后到底怎么样还得等等看。

至于美国提出的通话请求,中方没给正面回应。有媒体用“已读不回”来形容这种情况。在外交部的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问起这事儿,发言人只说建议去问中方主管部门,没多说其他细节。结合之前美国“想通话”的报道,能确定的客观情况就是:美国抛出了想沟通的想法,但中方目前没公开说要不要安排通话,也没说什么时候可能通话。

外界分析大多认为,这和台海、南海等方向的互动情况有关,中方更看重“看实际行动”。公开舆论里也有不少人提到,之前美军舰机在东海、台海、南海、黄岩岛这些地方活动特别频繁,还出现过“希金斯”号驱逐舰非法闯入中国领海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到底是先沟通还是先改行动”就成了更关键的问题。

把这些线索放到九三阅兵的时间线里看,对外释放的信号就更清楚了。阅兵本身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象征意义特别强。公开信息显示,参加阅兵的部队很多都源自八路军、新四军这些有抗战历史的部队,民兵方队会第一次亮相,国民党的抗日老兵也受邀来观礼。

相关报道把这次阅兵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后的第一次阅兵”,重点展示人民军队在建军百年新阶段的新面貌。从传播角度看,这种说法把历史记忆和现在的立场结合到一起,传递出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绝不退让的态度。对台当局和美国来说,阅兵的时间刚好和台海议题撞在一起,也让“要不要沟通、什么时候沟通”变得更敏感。

美国想和中方通话,被外媒解读为“担心出现误判”。也有报道说,美军在西太平洋面临不少现实问题,比如没有足够的航母可用、造军舰和维护军舰的压力都很大;日本没公开说过要介入台海,韩国李在明政府明确表示不介入,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也没被当成能随时调遣帮忙的角色。综合这些消息,外界更关心美国会不会借着香山论坛这种多边平台,重新开启和中国军方高层的面对面接触。从目前的消息来看,美国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最后能不能成、什么时候能成,还没有官方确认。

综合各方报道,这段时间台海的三个新动向——台军在报告里写了2035年大陆“全面军事现代化”和“封锁台海能力”,赖清德把防务预算目标定到GDP的5%,英国在“是否出兵台海”问题上不回应假设性情况——凑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局面:岛内想通过报告制造危机感,为增加防务预算找理由;但这个预算目标引发了关于财政和民生的争议;英国态度变软,说明外部势力的立场在降温;美国急着要沟通,提出阅兵后通话、借论坛见面的想法,可中方现阶段没给明确答复。

随着九三阅兵临近,历史和现实的话题又被放到了一起。媒体都把这当成一个重要窗口,用来观察中国的立场和下一步的节奏。

九三阅兵不只是一个节点,更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历史也有当下,有仪式也有信号。看得越清楚,做出的判断才越不容易跑偏。

来源:蔡孟軒台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