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湘湘摘要:清晨7点,苏州相城经开区大润发淘鲜达配送站门前,36岁的张亥秋正往身上套蓝色外卖服。
二月末的苏州城,早春的湿冷渗进骨头缝里。
清晨7点,苏州相城经开区大润发淘鲜达配送站门前,36岁的张亥秋正往身上套蓝色外卖服。
这位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的副局长,此刻的身份是外卖骑手,这是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
为何堂堂副局长要来送外卖?
只因前不久,苏州发起“换位跑一次”行动:干部脱下西装换上工装,全脱产两周体验新就业群体岗位。
相城经开区派出的七人小队里,分管民生保障的张亥秋抽中了外卖骑手的角色。
由于他完全没有经验,站点也不敢贸然让他开工,而是先安排了一位师傅带他。
于是,上午10点,张亥秋跟着师傅,从接单到打包,再到配送完成并在小程序上打卡,走了一遍流程。
张亥秋抽空在备忘录里信心满满地写道:
“正式出师!”没想到万事开头难,上班第一天,他顶着刺骨寒风,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奔波,累积骑行62公里,累到精疲力尽,却仅送出了5单。
此时此刻,张亥秋才意识到这份工作比想象中更辛苦。
但最辛苦的就是迷路。
张亥秋在日记里苦哈哈地写道:
“今天有一个很郁闷的点,就是有两个小区的二单元,我因为不熟悉都跑错了。上到了5楼6楼,发现走错,又没有连廊,只能下到一楼重新换个单元门上去,浪费好多时间。”
要想熟悉片区,提高派送效率,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张亥秋预估至少要一个月。
而刚入行的新人,会因为不熟悉地形,导致“跑一单亏一单”。
那熟练的外卖小哥战绩又是如何呢?
张亥秋打听得知,熟练的外卖员,同一批次能跑7-8单,而资深老手甚至可以同时配送14单左右。
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战绩,都是靠对周边环境的熟悉,对路径的合理规划,还要极大压缩个人时间。
在算法的精密控制下,骑手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规划,就餐也只能狼吞虎咽对付几口。
如果只是想走走过场,张亥秋大可不必像骑手们一样辛苦,可为了能够真正融入到外卖员的生活,他决定给自己上强度,达到“老手”的程度。
于是,这位副局长开始观察其他外卖员的工作模式,并诚恳地向他们取经。
例如:如何优化派送路线,好一次多接几单?
遭遇商住混合小区电梯早高峰,单次等待超8分钟怎么办?
一些老小区,特别是单元门很难找怎么办?
细碎的问题不一而足,好在外卖小哥们都很热情,他们不仅将经验倾囊相授,还提醒他最好在后座装个外卖箱——这样在风驰电掣时,外卖就不会滑落了。
对于这些好心建议,张亥秋照单全收,他不仅为电动车装上后备箱,还买了一副防风眼镜——他眼睛敏感,风一吹就容易流泪,送餐路上非常不便。
至此,张亥秋与其他外卖小哥毫无二致,身上完全看不出青年机关干部的影子了。
渐渐地,张亥秋已经能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熟练地完成拣货和打包,他还了解到电梯拥堵就别傻乎乎地等电梯,爬楼梯或许还能更快送达;
送单要综合考虑距离、拥堵等情况规划线路,不能完全按照出单顺序配送。
可即便这样,总有突发情况让他无法顺利完成送餐任务。
有一次,客户临时更改送货地址至1.2公里外商务楼,而平台却未自动延长配送时限,最终超时7分钟。
还有一次,张亥秋好不容易在规定时间内把外卖送到,结果打了3通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他心急如焚在货架前等待了18分钟。
电话里,平台AI客服机械重复“请耐心等待”,而真实骑手此刻正承受每分钟0.5元的超时扣款。
事后,他写下反思:
“如果平台能多给骑手5分钟宽容时间,或许结局会不同。”送餐之余,他不忘跟外卖骑手们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处境。
日均工作12小时,日均完成35-45单,月均收入6000-8000元——这份数据来自张亥秋与50余名骑手的对话。
其中,一位中年骑手让他震撼:这位骑手三个月前因交通事故导致腿部骨裂,但每天仍需完成40单才能支付4800元的房租和药费。
如果遇到上下楼梯过多的情况,下班后腿还要难受好一阵子,不得不靠热敷缓解。
为何不走医保?
骑手的回答令人心酸:
于是,张亥秋在调研报告中重点标注“工伤保险”条款。
此外,张亥秋还发现,做大润发淘鲜达的骑手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一脸稚气,刚步入社会,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
但如果没有其他工作技能的提升,他们后期的出路也无非是美团、饿了么骑手或众包骑手。
而那些广受年轻人追捧的“技能夜校”,骑手们无暇参与,光是活着,便已让他们拼尽全力。
他们穿梭于苏州的灯红酒绿中,如同一只只繁忙的工蜂。
张亥秋迫切地意识到,应该为这些年轻的外卖骑手,提供丰富且实用的实训课程,如互联网营销、物流管理、电商营销等,让他们有更宽广的出路。
随着外卖工作的日渐深入,一个疑惑浮上张亥秋的心头:
那就是相城区设立了23个暖蜂驿站,为外卖员提供热水和空调,可如此贴心的驿站使用率却不足30%,骑手们更宁愿在商圈饭店门口休息。
他带着疑问走访后发现:86%驿站位于偏僻社区活动室,骑手活跃的商圈周边反而空白。
一位女骑手直言:
远也就罢了,部分驿站甚至缺乏手机快速充电、电动车简易维修等刚需服务。
更现实的痛点是电动车换电——全区86个换电柜,46%集中在非核心区域,导致真正起作用的换电柜过少,高峰时段需排队15分钟。
原来驿站和换电柜是否能发挥作用,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选址是否便利。
这些发现促使张亥秋在地图软件标注出所有设施,并推动驿站向临街商铺迁移。
2月28日体验结束时,张亥秋的电动车轨迹已覆盖相城区78%街道。
在夜幕中,他骑着电动车回家,后备箱里装备他的晚餐,也装着他这14天的所见所想。
虽然相城区之前也组织过6次外卖员的座谈会,可会上外卖小哥的发言都很拘谨,基本都是“工作顺利,政策满意”。
对于外卖员的真实困境,从未提到。
如不是这14天的沉浸式体验,张亥秋或许还意识不到此前的一些工作只是在自我感动:比如在偏僻处设立“暖蜂驿站”和换电柜。
而这个春天,也因为有了张亥秋们的调研报告,变化开始生长。
相城经开区将7处“暖蜂驿站”迁移至吾悦广场、繁花中心等骑手聚集区,并在周边设置了外卖骑手停放区,供骑手们有序停放电动车。
驿站里有6个吧台硬座,4个软座沙发,还设有饮水机和WIFI,甚至相城区的工作人员还在周边联系了平价食堂,为外卖小哥们提供错峰吃饭的优惠套餐。
而万达广场北侧新增的暖蜂驿站,配备了吹风机和应急药箱,以便外卖小哥们对手机除湿和处理伤口
这是张亥秋目睹骑手雨中抢救进水手机后的提议。
如今相城区85%的暖蜂驿站接入高德地图实时导航,分布优化后的137个换电柜,日均使用率达92%。
人社局开设了“夜间技能课堂”,首期物流管理班吸引了23名骑手报名,其中有人结课时留言:
“原来送外卖也能看见职业上升的阶梯。”
在医疗保障方面,工伤保险参保绿色通道效率提升40%,材料提交缩减至3项。
虽然部分网友质疑"两周体验难触达行业本质",但《新华日报》跟踪报道显示:
相城区骑手投诉率同比下降27%;
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9%;
骑手职业技能认证报考人数同比增加3倍。
“政策设计需要从纸上谈兵转向脚下沾泥。”张亥秋在调研报告结语中写道。
这句话被制成展板,挂在相城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入口。
这场始于个人体验的改革,正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长河。
正如张亥秋在日记结尾所写:
“跑一次、查一遍、理一条、办一件,才能‘跑’出群众的获得感。”当更多张亥秋们俯身倾听,城市治理的基因,终将在理解与共情中完成蜕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有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