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受阅,一生荣光!他们重温天安门前的闪光时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16 1

摘要: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即将举行。此次“九三阅兵”不仅规模空前,更将亮相大量从未公开的新型武器装备。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三位曾亲历过阅兵盛典的退役军人。他们来自不同军种,参与阅兵的年代也不同,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即将举行。此次“九三阅兵”不仅规模空前,更将亮相大量从未公开的新型武器装备。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三位曾亲历过阅兵盛典的退役军人。他们来自不同军种,参与阅兵的年代也不同,但内心都深藏着对强军事业的深厚情感。如今他们虽已褪去戎装,但那段受阅经历依然在他们的人生中熠熠生辉。

汗水、伤痛与坚持

2019年3月,周骁骋的人生迎来了一次特殊召唤。通过层层选拔,他成为了国庆70周年阅兵活动的一员前往北京参加训练。

在训练基地,他们从最基础的正步动作开始练起。当年三十出头的他,在阅兵方阵中已经算是“高龄”。每天清晨5点开始,直到夜幕深沉,除了短暂的用餐和休息,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训练中度过。盛夏的训练场上,汗水浸透了一身又一身的作训服。“那时候常常可以一口气喝完两罐可乐,身体对水分的渴求达到了极限。”训练让他瘦了整整二十斤,而有些队友的体重甚至下降了近五十斤。

最难忘的是进入阅兵村后的强化训练。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训练中经历过尿血、肌肉拉伤,目睹过队友因坚持不住而退出,但他始终告诉自己:我是唯一代表上海崇明区入选的战士,绝不能给家乡人民丢脸。就算倒下,也要倒在长安街上。中国军人特有的荣誉感支撑着他一次次突破生理极限。

周骁骋(左一)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2019年10月1日,周骁骋踏着雄激昂的军歌,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雄伟的天安门,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其实当时,我的内心异常平静。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动作细节上,就像经验丰富的运动员站在赛场上,全身心投入比赛一样。”整整七个月的汗水和伤痛最终成就了“一次受阅,一生光荣”的宝贵记忆。远在上海崇明,坐在电视机前的家人和朋友无不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今的周骁骋是一名城管执法人员。阅兵的经历塑造了他严谨坚韧的工作作风,在一线执法过程中,面对困难总是冲锋在前,给人强大的“安全感”。

距离“九三阅兵”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周骁骋每天都在手机短视频中“刷”相关信息。他格外关注今年受阅队列和新型装备,“这次阅兵展示的都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国产装备,非常值得好好看看。”看着屏幕里熟悉的训练场景,往事历历在目。他期待9月3日与家人一同收看直播,在新时代的强军风采中,回味自己当年的热血与荣光。

云霄之上的忠诚

何军飞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与空军有着不解之缘。作为预警机部队的一名副师职飞行员,他曾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肩负重任。回顾那段经历,他说:“对于军人而言,空中受阅是一项必须圆满完成的军事任务。”

当年,他所在的部队提前三四个月赴天津展开集训,主要训练内容是严格按照阅兵方案进行编队飞行,确保每一架飞机都能以完美姿态飞越天安门广场。何军飞当时驾驶的是一架“指挥通信机”,与首次亮相的空警-500预警机共同组成预警机编队。尽管作为一名军人,他早已习惯了高强度训练,但在2015年9月3日,执行正式受阅任务当天,他仍然激动不已。他将这次飞行视为军旅生涯中一次极为庄重的使命,内心充满自豪。

谈及预警机的作战功能,何军飞将其精辟地形容为“倍增器”——“就是把雷达装到天上去。”它通过数据链进行指挥、引导、预警,例如在日常巡航中监控态势、在作战中指引战斗机,是现代化空军的力量核心。他说,如今空警-500已成为部队主力预警机,相较十年前已广泛列装。

由于阅兵任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何军飞当时对任务细节严格保密,未向家人透露。直到事后,他才会偶尔与晚辈分享这段经历。他常以自己的军人身份和受阅的经历告诫后辈,盛大的阅兵绝非只是一种视觉上的表演,其背后是国家力量的凝聚和国防坚定的决心。

如今即便已经退休,何军飞依然关注着国家空军装备的发展。在即将举行的“九三阅兵”中,他特别留意歼-35等新锐装备的亮相。人民空军的每一个进步,依然牵动着这位老飞行员的心。

从阅兵场到田埂间

天安门东华表至西华表,96米、128步,这是陈天燕生命中最具分量的距离——2009年10月1日,她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女兵方队中唯一的上海籍战士。15年后,这双曾在阅兵村被军靴磨烂的脚,踏在了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的田埂上。

阅兵的选拔如同大浪淘沙,数千名女兵经过多轮残酷淘汰,最终仅有300余人能进入北京的沙河阅兵村接受训练。在那里,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高强度训练雷打不动。她们在零下15℃的寒风中冻得手脚麻木,也在40℃的高温炙烤下汗如雨下。正步定型训练更是让她的双脚长满血泡,“那时最怕的就是换新鞋,每一次都要重新磨合,钻心的疼。严重时甚至需要注射封闭针才能坚持站立。”她那泛黄的日记本里记录着训练的艰辛:所有付出,只为接受检阅那一刻。

除了体能上的极限挑战,心理素质的锤炼同样残酷。陈天燕曾一度在重要合练中被突然调整为替补队员。这意味着即便付出同等强度的血汗,也可能无法最终走过天安门。她也曾偷偷哭泣,难道自己十几个月的血汗白流了?但抹干眼泪后,她依然以最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后来她明白,这是对骨干队员的一种特殊磨砺。

2009年10月1日,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雄壮的音乐响起,陈天燕与战友们昂首挺胸立于东华表下。她心脏狂跳,目光死死盯住前方的帽檐,全身心依靠千锤百炼的肌肉记忆,精准迈出每一步。她们走得如标尺般精准,长安街上那响彻云霄的“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至今仍在她的脑海中回荡,成为她一生中最荣耀、最难忘的瞬间。

受阅经历教会了她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勇于奉献、艰苦拼搏的阅兵精神也烙印进了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并从阅兵场延续到了她退役后的人生舞台。

退伍后,她毅然选择了到基层工作,2023年她在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在基层乡村工作,最难的就是赢得信任。”起初在面对村民的疑虑、项目推动进入瓶颈时,是阅兵训练中磨练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她,让她敢于探索,她带领村民将零散的农家地整合成千亩连片的“无人农场”;打造集餐饮、咖啡、文创于一体的“朱雀小院”;建直播基地,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军旅生涯淬炼的钢铁意志深深融入了她脚下这片乡土,如今,陈天燕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继续奉献,带领着新建村村民们稳步前行,将阅兵精神转化为建设家园的实干担当,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一名退役军人的为民情怀。

整齐的步伐、坚定的眼神、豪迈的气势,在每一次阅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壮观的场面,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力量的凝聚。

从开国大典上的“万国牌”到如今的“中国造”,历次受阅装备的变迁,清晰勾勒出人民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脉络与铿锵步伐。“9月3日,当新一代受阅官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当新型战机划过长空,我们将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步伐。

来源:打工人加油Co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