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莲花味精被诬陷到现在千禾酱油被针对,谁在围猎中国调味品市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20:10 1

摘要:2025年3月,一则关于“13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重金属”的新闻引爆舆论场。检测结果显示,包括千禾、海天在内的12款国产酱油均检出微量镉元素,而唯一未检出的是一款外资品牌“味事达”则是一个美国品牌。

外资的“酱油恐慌”陷阱:从莲花味精当年被诬陷造谣致癌到千禾酱油被针对,究竟是谁在围猎中国调味品市场?

2025年3月,一则关于“13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重金属”的新闻引爆舆论场。检测结果显示,包括千禾、海天在内的12款国产酱油均检出微量镉元素,而唯一未检出的是一款外资品牌“味事达”则是一个美国品牌。

味事达的前身是1956年在广东省开平县成立的酱油厂。1983年,该厂推出了首款味极鲜酱油,开创了鲜味酱油的先河。后来,味事达成为中国和新加坡合资的企业,投资者包括新加坡福达食品集团公司。最终,味事达被国际食品巨头卡夫亨氏公司收购,成为其旗下品牌。卡夫亨氏公司是一家美国公司,总部位于芝加哥,因此味事达现在是美国品牌。尽管味事达的品牌起源于中国,但由于被卡夫亨氏收购,其品牌归属已变为美国。

尽管所有产品的镉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但“致癌”“有毒”等标签迅速蔓延,国产酱油品牌市值蒸发,消费者信心动摇。这场风波与20多年前的“莲花味精致癌”事件如出一辙:检测结果被断章取义,恐慌情绪被刻意放大,外资品牌却独善其身。究竟是国产酱油质量堪忧,还是又一次外资主导的舆论围猎?

1. 被曲解的检测结果

第三方检测显示,千禾酱油的镉含量为0.0110mg/kg,而国家标准《GB2762》对酱油中镉的限量并无明确规定,仅对原料(如大豆、小麦)设定了上限(大豆≤0.2mg/kg,小麦≤0.1mg/kg)。对比国际标准,欧盟规定成人每日镉摄入量不超过0.021mg,世界卫生组织则为0.05mg。以千禾酱油的镉含量计算,一个成年人需每日饮用近2升酱油才会超标。

然而,媒体在报道中反复强调“检出镉”,却淡化“未超标”的核心事实。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直言:“千禾味业创立这么多年来,就是实实在在认真做好产品,配料表清清楚楚,添加了就是添加,没添加真的是零添加,况且企业怎么可能去添加“镉”这类元素。” 这种选择性传播导致公众误将“存在”等同于“危害”,进而引发市场恐慌。

千禾味业长期以“零添加”为卖点,其“千禾0”系列产品包装上的巨大“0”字样引发消费者联想。尽管公司多次声明“千禾0”是注册商标,代表“零添加剂”(配料仅含水、大豆、小麦、盐),但部分产品未明确标注“零添加”,导致消费者混淆。

争议背后,暴露出行业乱象:“零添加”缺乏统一标准。例如,有的品牌“零添加”指不添加防腐剂,有的则排除甜味剂或增味剂。这种模糊性为舆论攻击留下空间。

1. 莲花味精的陨落

2000年代初,“味精致癌”谣言席卷中国。尽管莲花味精由粮食发酵制成,与外资品牌的化学合成鸡精有本质区别,但谣言仍导致其市场份额暴跌。外资企业趁机以“天然健康”的鸡精取代味精,完成市场洗牌。

2. 相同的剧本,不同的主角

此次酱油事件与莲花味精风波高度相似:

科学事实被掩盖:检测结果符合国标,但“有毒”标签被放大;

外资品牌“独善其身”:13款酱油中唯一未检出镉的是外资产品,尽管其可能因检测限或工艺差异导致“未检出”,却被塑造为“更安全”的形象;

市场连锁反应:千禾味业股价五日暴跌8.99%,市值蒸发9.5亿元,而外资品牌借机抢占份额。

1. 双重标准与认知战

外资企业深谙中国消费者的“安全焦虑”,通过以下策略实施围猎:

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检测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如“检出”)制造恐慌,忽视剂量与毒性的科学逻辑;

塑造“外资更安全”的刻板印象:在莲花味精事件中,外资品牌将味精污名化后推出鸡精;在酱油事件中,则以“零检出”暗示国产酱油“不达标”;

操控行业标准话语权:国际食品标准多由欧美主导,国产企业被动应对,例如欧盟对酱油镉含量的严格限制可能成为未来贸易壁垒。

2. 国产企业的自救与局限

千禾味业的应对措施折射出国产调味品企业的困境:

技术投入与透明化:千禾引入全自动灌装线实现生产可追溯,并邀请消费者监督工厂,试图重建信任;

标准制定的被动性:国内“零添加”缺乏法定定义,企业只能通过注册商标(如“千禾0”)自证清白,却陷入“营销噱头”质疑;

舆论反击的无力感:尽管眉山市监局抽检23批次产品均符合国标,但公众更关注“重金属”而非“合格”。

1. 监管与标准的完善

明确“零添加”定义:参考日本《食品标示法》,要求企业注明“零添加”的具体范畴(如防腐剂、色素等);

加强科普与风险交流:监管部门需联合学界,普及“剂量决定毒性”的科学常识,避免公众被片面信息误导。

2. 企业的责任与创新

透明化供应链:公开原料产地及检测数据,例如千禾可披露大豆产地的土壤重金属报告;

差异化竞争:超越“零添加”概念,聚焦营养强化(如减盐酱油)、工艺创新(如低温发酵)等真实价值点。

3. 消费者的理性觉醒

公众需警惕“外资神话”,认识到:

天然原料的局限性: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微量重金属是自然现象,与“安全”并不矛盾;

国产技术的进步:千禾的智能化生产线已媲美国际水准,盲目推崇外资产品可能扼杀本土创新。

从莲花味精到千禾酱油,外资的“舆论绞杀”从未停歇。它们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将科学问题转化为市场博弈,最终实现行业洗牌。然而,真正的食品安全不应沦为资本的游戏。唯有完善标准、提升透明度、推动理性消费,才能打破外资的“合规性陷阱”,守护中国调味品的自主之路。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转发!

来源:生活奇思妙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