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赌石第一案”:8000万赌石背后,谁在玩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8:25 1

摘要:在赌石界,一直流传着“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赌石凭借其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吸引着众多玩家入局。然而,河北省霸州市法院宣判的“中国赌石第一案”,却为这一行业敲响了警钟,撕开了赌石交易背后的重重黑幕。

在赌石界,一直流传着“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赌石凭借其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吸引着众多玩家入局。然而,河北省霸州市法院宣判的“中国赌石第一案”,却为这一行业敲响了警钟,撕开了赌石交易背后的重重黑幕。

迷雾重重:8000万赌石背后的真相

2019年4月24日,云南玉石商人张有省在中间人张晓林和陶德军的牵线搭桥下,将一块标价8000万元的翡翠赌石卖给了河北某知名钢铁企业董事长马某波。可当这块赌石切开后,经专业估价,价值竟不超过436.97万元,妥妥地“切垮”了。心有不甘的马某波以再购高档赌石为诱饵,引张有省等人上钩。张有省和张晓林赴缅甸收购后将新赌石送到马某波公司,马某波随即以第一块赌石“切垮”且产地存假为由,要求退还货款,并扣下第二块赌石,双方协商破裂,马某波选择报警。2019年12月,张有省因涉嫌诈骗罪被霸州市公安局拘留,张晓林和陶德军也在2020年相继被刑事拘捕。2020年10月,霸州市人民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赌石合法,欺诈难容

有人或许会疑惑,赌石本就是愿赌服输的买卖,“切垮”了怎么还能追究卖家诈骗责任呢?这就要从赌石合同的性质说起。在法律层面,赌石合同属于“射幸合同”,买卖双方交易结果取决于不确定的偶然事件,本质上是在博弈机会。就像买彩票和买保险,交易的并非确定的价值。以2022年上海的一起赌石直播纠纷为例,消费者花费13万元购买九块翡翠原石,后因品质不符起诉卖家。法院审理后认为,赌石合同具有风险性,符合行业习惯,且卖家已提示风险。由于买家无法证明卖家存在产地造假行为,而卖家能提供报关单等证明产品描述真实性,最终买家败诉。

但“中国赌石第一案”截然不同。侦查机关委托鉴定中心出具的意见表明,涉案赌石产地倾向于危地马拉,与卖家宣称的缅甸木那坑口不符。卖家虚构产地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通过虚构原石产地,让买家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处分巨额财物。

判决背后:行业规则与法律的碰撞

这场价值8000万的赌局,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实则是法律与行业潜规则的激烈碰撞。赌石圈常说“神仙难断寸玉”,以往切垮了大多自认倒霉。但这次判决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赌石可以赌品质,但绝不能赌产地。卖家将危地马拉石头伪装成缅甸木那坑口料,如同给义乌小商品贴上爱马仕标签,突破了“赌风险”的界限,构成了造假行为。法院将虚构产地认定为诈骗的关键事实,为玉石行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卖家可以不保证石头价值,但必须确保石头“出身”真实。

此外,判决结果中陶德军无罪,而张有省和张晓林获刑,这体现了司法对交易链的精准评判。它只惩罚那些“明知造假且推动交易”的核心角色,就像古玩行区分“掌眼”和“跑腿”一样,法律在打击诈骗时,对参与者的责任有着明确界定,警示行业掮客,牵线搭桥同样可能担责。

反思:高净值人群的商业教训

身家丰厚的企业家豪掷8000万买石头,却连产地鉴定都没做,这一行为暴露了传统行业交易过度依赖“中间人信用”的弊端。在实际业务中,不少老板因“熟人担保”栽了跟头。此次案件给所有高净值人群敲响了警钟:无论中间人多熟,都要先验货再转账。花8000万买石头,却舍不得花8万做检测,这并非心大,而是商业尽调的严重失职。

这场赌石案没有赢家,卖家锒铛入狱,买家损失惨重,行业信誉也遭受重创。它扯下了传统行业“灰色默契”的遮羞布。当暴利生意撞上刑法底线,唯有敬畏规则,才能行稳致远。下次再有人对你说“赌石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妨回应一句:“先查石头‘户口本’,再谈风险共担”。

来源:念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