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女产业崩盘?说明了条铁律:古今中外,寄生型性别套利都活不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1:08 3

摘要:最近总能刷到说‘捞女经济’崩盘的视频,一个看似很专业的博主说:今年520奢侈品专柜客流量少了72%,鲜花销量暴跌65%,高端酒店预订量砍半。

我是占理儿。

最近总能刷到说‘捞女经济’崩盘的视频,一个看似很专业的博主说:今年520奢侈品专柜客流量少了72%,鲜花销量暴跌65%,高端酒店预订量砍半。

也看到有奢侈品柜姐吐槽:“以前520忙到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今年全天都没几个人进店。”

这种光景放三年前根本不敢想——那会儿“捞女经济”火得一塌糊涂,短视频、小红书上“第一杯奶茶”“如何让男友主动送爱马仕”之类的内容遍地都是,高端婚介所会员费能炒到28万,医美机构里“网红脸套餐”得排队预约。

这才短短几年,风向咋变得这么快?其实,我倒是觉得“捞女经济”不是崩盘,而是支撑它的底层逻辑不存在了。

首先,啥是“捞女经济”?说白了,就是把性别资源当生意做。

“捞女”这词儿最早是广东方言,原指“用身体换钱的女人”,但现在早不是这么简单了。现在的“捞女经济”,本质是把“性别资源”(颜值、情绪价值、生育能力、婚恋关系)当成筹码,从男性那儿换钱的经济模式。

具体的操作我估计小伙伴们都能说出不少,我这里把它们粗略分成了四种:

1. 攀高枝型:

专门钓富二代、老板,目标是结婚分财产。比如某女星嫁入豪门,签“婚前协议”时要求男方把房产加名,结果结婚三年离了,光房产就分了几千万。

2. PUA操控型

学一堆“情感操控术”,让男的觉得“不给她花钱就是不爱她”。我见过最离谱的,一女的天天给男友发“闺蜜收到男友13140红包”的截图,逼得月薪8000的男友借网贷给她买包。

3. 短期套现型

过节要红包、生日要礼物,处仨月换个男友接着捞。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节日红包纠纷”同比涨了200%,很多男的分手后起诉要回520、情人节转账。

4. 长期投资型

先假装“贤妻良母”,结婚后逐步掌控男方财产,最后要么离婚分家产,要么让男方“自愿”把资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捞女经济,其实早就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和群体现象了,它背后的产业链也几乎形成了:上游有“情感培训课”,教你“如何打造名媛人设”“高价值展示技巧”,学费几千到几万不等;

中游是奢侈品店(男的给女的买单占70%)、高端婚介(一线城市会员费28万起)、医美机构(微整形客单价这两年跌了40%,因为“捞女”需求少了);

下游是节日经济(520、情人节的仪式感消费)和社交平台(打造“白富美”人设的内容产业链,一条“名媛下午茶”视频能接几万的广告)。

最有意思的是,这经济看着是女的在消费,其实80%都是男性买单,典型的“男的掏钱女的花,商家含泪赚差价”。

都在说今年的520,成了“捞女经济”崩盘的“照妖镜”,不光是鲜花、奢侈品、酒店数据暴跌,整个产业链都在塌:

首先,核心产业带集体扑街。奢侈品方面,2024年男的给女的买珠宝的比例从70%掉到20%,某一线城市LV专柜月销售额从3000万砸到800万,柜姐工资腰斩;

婚恋中介方面,北京某高端婚介所红娘吐槽:“以前男的排队交钱找‘白富美’,现在都躲着我们走”,反倒是高端女性客户数量增加。

娱乐消费方面,高端酒吧客流量少了60%,主打“恋爱约会”的私人影院倒闭一半,老板说“以前情侣包场看电影,现在全是兄弟组团打游戏”;

其次,男的不掏钱了,不愿意当凯子了,改成了给自己花钱。

经济下行后,男的消费开始“去情感化”——不买包了,改买钓鱼竿、游戏装备、健身卡。2024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3257亿,《黑神话:悟空》单款卖了80亿;

钓鱼行业年消费破300亿,25-44岁男的成主力。有调研显示,85%的男的主动砍了“恋爱预算”,理由很实在:“你得不停给她买东西,才能有好的体验,否则就说你小气;我给自己买个显卡,能爽三年,请兄弟们吃顿烧烤,兄弟会回请,还能念我的好。”

以前男的当“供养者”是常态,现在很多都想通了,或者说是被逼的做出了改变:“凭啥我累死累活赚钱,给别人当提款机?” 尤其是Z世代男的,宁愿打游戏、健身、搞副业,也不愿当“舔狗”。

然后就是社会评价的改变:“捞女”从“人生赢家”变成了“过街老鼠”。

前几年,“捞女”人设还被羡慕,小红书上“嫁入豪门”的帖子点赞过万;现在“反舔狗联盟”话题阅读量破10亿,翟欣欣案、胖猫跳江,婚内强奸案事件让大家看清了现实,在恋爱和婚姻中更加清醒和警惕。

连“女神节”“女王节”都被骂惨了,很多女性网友都在吐槽:“女王要的是奴才,女神要的是信徒,我们普通女的只想下班早点回家。” 以前女的晒奢侈品被夸“励志”,现在被骂“捞”;男的给女友花钱被夸“宠妻”,现在被笑“冤大头”。

社会评价一逆转,“捞女经济”的根基就塌了——没人羡慕,自然没人学;没人买单,产业就凉了。

如果只看国内的现状,“捞女经济”似乎的确被‘捞女’玩崩了,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一:从古到今,靠性别套利的模式都活不长

有人说“古代女的也靠男的养啊”,但古代和现在不一样。唐代敦煌文书里,女性户主能分40亩地;宋代“厨娘”年薪20贯,比知县月俸还高;明清江南纺织业,女的占比超60%。

那时候女的是“家庭生产主力”,但现在那些“捞女”,本质是“寄生型套利”——一个是共同赚钱,一个是纯薅羊毛,能一样吗?

明代法律还规定“寡妇守志能继承家产”,现在《民法典》直接堵死漏洞:2025年2月新规定,“婚姻期间大额赠予可撤销”,结婚骗房子?门儿都没有。

社会已经从“身份社会”(靠关系、出身)变成“契约社会”(靠合同、法律),所以那些光靠脸蛋身材性别资源,以及精神控制和PUA搞钱的‘捞女’,被唾弃是早晚的事。

其二:国外案例早就预警了:经济下行时,寄生经济优先死

俄罗斯有段时间被称为“黑寡妇经济”,原因是战争时期,有的女的连嫁前线士兵,以骗取死亡抚恤金(一份60-70万卢布),逼得官方群发“别随便谈恋爱结婚”通知。这是穷疯了的极端案例,但也能说明一些本质:生存压力下,道德底线会崩,但经济一稳,这种模式就会被反噬。

上世纪日本泡沫时代之前,出现过一些女性同时处多个男友的现象,比如:“车费男友”“饭票男友”“真爱男友”,被称为日本的“三个钱包理论”。

后来日本经济泡沫崩塌,男的收入暴跌,这模式直接消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的没钱了,“捞女经济”就是无源之水。

还有中东那边的“临时婚姻”:海湾国家曾搞过“几小时速婚”的合法卖淫,波兰女的被卖到中东能卖120万美元。这种“制度性剥削”看着狠,但底层是性别不平等——只要女性经济独立,这种模式就玩不转。

其三:经济、法律、技术三重绞杀,想活都难

经济基础没了:2023—2025年全球经济下行,“大金主”资产缩水,中产生存压力增加,底层“舔狗”拒绝当凯子——没人掏钱了,产业咋个活?

法律风险来了:婚恋诈骗立案数2025年涨43%,“分手费”“青春损失费”法律不支持了。翟欣欣案判了,胖猫跳江后女的被骂死,还有如今网络上男女对立的风气下,男的无比清醒,捞女哪里还有生存空间?

其四:技术替代出现了:AI伴侣机器人市场2025年涨幅19%,有的男的说“买个机器人陪聊,不用哄,不用花钱,比找对象省心”。各种成人玩具、仿真娃娃,包括一些外卖、快餐服务的存在,男的欲望不用再通过‘高价’找女朋友满足,捞女的性别资源也不稀缺了。

最关键的是,很多正常女性自己也在觉醒。2024年女性教育、健康消费涨35%,独立女性越来越多,她们觉得“靠自己赚钱,比靠男的有安全感”。当“捞女”被贴上“性别耻辱”标签,连女的都不认同了,这模式还能活吗?

“捞女经济”崩了,虽然代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下行,但并不是啥坏事,这是社会经济的“自我纠偏”。以前男的当“冤大头”,女的当“捞女”,本质是“互相消耗”;现在男的搞事业、女的拼工作,各自独立,反而更健康。

有个词叫“盈亏同源”:靠冒险赚的钱,早晚会靠冒险亏回去;同样的道理,想靠光鲜来“捞”钱,当光鲜不值钱了,‘消费者’购买力和需求也下降时,生意自然就难做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点赞。

来源:占理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