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志——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县志中有关的记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21:15 2

摘要:从前,美阳(古地名)的疆域存在争议,如今岐山和武功两县交界,犬牙交错,相互接壤,彼此守望。这种复杂的边界关系,历史久远,可以简单概述如下:各里(古代行政单位)隶属于乡,如同丝线交织,编织出扶风的疆域图景。

从前,美阳(古地名)的疆域存在争议,如今岐山和武功两县交界,犬牙交错,相互接壤,彼此守望。这种复杂的边界关系,历史久远,可以简单概述如下:各里(古代行政单位)隶属于乡,如同丝线交织,编织出扶风的疆域图景。

扶风的古今变迁

过去,扶风是一个郡,如今则是一个县,这是众所周知的。今天的扶风县,实际上是古代的美阳县,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的。而古代的美阳县,也就是古代的漦郿(古地名)和上宜(古地名)。今天的武功、岐山、郿县等地,实际上也是古代美阳县的一部分,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或者即使知道,也无法详细解释。现在,我们将依据可靠的史料,进行详细阐述。

扶风名称的由来

张晏(汉代学者)说:“扶风”这一名称始于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当时将主爵都尉改为扶风官,意为“辅助风化”。右扶风与京兆、冯翊并称为“三辅”(汉代京畿地区的三个行政区)。魏朝以后,扶风改为郡,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开始作为县名,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美阳县。根据《路史》记载,神农时期,这里是姜氏国的领地;黄帝时期,这里是岐伯国的领地;陶唐时期,这里是邰氏的领地;商朝时期,这里是周太王迁居的“周原”。

周朝至秦朝的变迁

周朝时期,扶风属于王畿之地,许多王臣居住于此。周朝东迁后,这里归属秦国。秦孝公时期,设立了四十一个县,其中之一就是美阳县,位于今天扶风县的北部、武功县的西北部和岐山县的东北部。另一个县是釐县,位于今天扶风县的东南部。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的变迁

汉朝时期,美阳县属于右扶风,东汉时期仍沿用此制,但将县治迁至今天武功县的西北部。魏晋时期,美阳县的疆域有所调整,东晋时期在襄阳侨置扶风郡,同时将郿县划归西扶风,武功县则属于北大风。北魏时期,美阳县划归武功郡,隶属岐州,太和十一年(487年)将武功县改为美阳县,并将县治迁至古城,使得渭水南北地区全部归属美阳县。

隋唐时期的变迁

隋朝时期,美阳县被并入岐山县,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从始平县析出扶风县,隶属于稷州。贞观元年(627年),稷州被废除,扶风县被撤销,其地并入今天武功县东部的长镇(俗称为东扶风)。武德三年,从岐山县析出围川县(即今天的扶风县治),初属岐州,后改属稷州。贞观元年,重新归属岐州,贞观七年(633年)从岐山县和上宜县析出岐阳县,贞观八年(634年)将上宜县并入岐阳县,并将围川县改名为扶风县,隶属于凤翔府扶风郡,隶属关内道。

五代至明清的变迁

五代时期,扶风县被李茂贞占据。宋朝时期,扶风县仍沿用旧名,隶属于秦凤路。金朝初期,改称扶兴县,后又恢复为扶风县,隶属于陕西西路。元朝时期,扶风县属凤翔府,隶属兴元路。明朝时期,扶风县属凤翔府,隶属陕西布政司。清朝时期,仍沿用明朝的制度,扶风县属凤邠道,县治位于西安省城以西二百五十里,凤翔府城以东一百一十里。

扶风县的疆域范围

扶风县的疆域东西宽六十五里,南北长一百里。东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至岐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郿县界三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郿县界二十里,东北至乾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岐山县界五十里。

扶风县的交通与形胜

扶风县东至武功县城五十五里,路通兴平县;东南至盩屋县城九十里,路通鄠县;南至郿县城三十里,路通斜谷关、汉中府;西南至宝鸡县城一百八十里,路通凤县;西至岐山县城六十里,路通凤翔县;西北至华亭县城三百里,路通平凉府;北至麟游县城九十里,路通灵台县;东北至乾州城九十里,路通永寿县。

根据《省志》记载,扶风县“望标关辅之首,雄压剧秦之大,东临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据凤岭”,这是扶风县的地理形胜。刘志(地方志)记载,扶风县虽然土地贫瘠,但风俗古朴,婚姻遵循古制,丧事按照朱熹《家礼》办理,乡党之间讲究礼让,生活简朴,民风忠厚,没有机巧之心。

扶风县的民风与习俗

扶风县的民风朴实,尊老爱幼,婚姻丧葬一循古礼,乡党之间讲究礼让,生活简朴,民风忠厚,没有机巧之心。这里的人们注重忠厚质实,绝无欺诈之风。丧葬礼仪遵循朱熹《家礼》,乡党之间讲究礼让,生活简朴,民风忠厚,没有机巧之心。

乡里明初(洪武年间)
最初设立 32个里(基层户籍管理单位,每里约110户)。成化年间(1465-1487年)
因遭遇 严重灾荒,百姓大量逃亡,里甲制度难以维持。弘治十五年(1502年)
裁撤 林龙里、槐辛里、店三里,调整为 29个里,现今分属 四个乡管辖。城廨

匪城如何守卫,官署如何居住,谨慎地传递邮件,管理好仓库,士人有读书的地方,宾客有洗浴的厨房,这些都是官员的责任,岂敢怠慢?这里叙述的是城廨的第五部分。

城门有东门和小东门,城墙周长四里,西北依靠山冈,东南面朝水,共有七个门,分别是南门、小南门、西门、小西门、北门。明景泰元年,知县周本修筑城墙,之前的修筑情况已不可考。后来,知县徐让、孙昌都进行了修葺。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导致城墙倒塌,知县孙科、王世康、徐三畏相继进行了增修。崇祯八年,城墙被寇贼烧毁,知县宋之杰增加了城墙的高度,创建了敌楼,使其更加高峻。宋代有恢复县事的记载,刻在县治大堂的左壁上。

清朝顺治三年,县城再次被贺寇攻陷,知县刘瀚芳进行了重修。乾隆初年,知县张于耕又进行了增修。以前以湋水为护城河,沿堤种植柳树,明代宋之杰重新进行了疏浚和修筑。近年来,水漫过堤岸,几乎侵蚀到城墙根部。嘉庆十年,知县谢时懋疏浚恢复了原来的河道。二十年,世犖又倡导绅士们疏浚河流,修筑堤岸,并修复了城墙。

城中为十字街,东大街通向东门,西大街通向西门,南街通向南门,北街通向北门。北街的左边是小东街,通向小东门;北街的右边是小西街,通向小西门。东大街的北面有光禄巷和仓巷,东大街的南面有赵家巷。西大街的南面有小南巷,通向小南门;西大街的北面有猪市巷,转弯向北是小北街。大街以前铺有石头,近来倾斜不平,难以行走,世犖倡导绅士和街民重新铺设。

石记立在闕帝庙的大门前。

隋文帝泰陵

该陵墓位于本县东南方向四十五里处的三畝原上,即隋文帝的泰陵所在。陵区占地九顷,旧方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如今陵园外围的城墙尚有遗址残存,但宫殿、庭院、门楼及驻军设施早已荒废。历代所立的石碑多已倾塌断裂,碑上镌刻的朝廷官员像虽曾有留存,但现今也已湮灭无存。

周南宫适古墓
位于县城东面十里的南宫庄,被列入古迹名录。

姜太公夫人墓
在县城南八里处的湋水南岸,方志中有明确记载。

师旷墓争议
刘志熊引用《后汉书注》记载“漆水有师旷冢”,称其位于“漆阬”,但如今已无法考证。另扶风县东有漆河,方志中提及此处或有师旷墓。又引郭璞之言:“漆水发源于岐山(今扶风西北)”,因此师旷墓的传说并非完全荒谬,故保留此说。

汉伏波将军马援墓
位于县城西七里的伏波村。

司徒鲁恭墓

位于县城北面四十里的鲁马村,方志中有明确记载。

兰台令史班固墓

在县城东十八里处的驿路(古代官道)旁。

附历代凭吊诗:

伏波二墓诗(作者不详)

“雄才开辟三辅地,昔日冠盖如云集。

功勋立就交南柱,英名永垂汉史文。

荆榛遮蔽旧宅第,狐兔栖卧荒坟茔。

幸有漳川水长流,春风拂动穀纹生。”

参政李月桂《过班孟坚墓》

“曾闻雍门鼓声悲,兰台令史姓氏香。

风蚀犹存三尺碣,杨柳万株秀成行。

凤岫追思贤良史,麟经启承素王章。

名山终成著述处,神魂已至虞唐乡。”

冯明世《过班固墓》

“扶风分铎掌史日,驿路经行汉史茔。

高丘犹存前代土,小碣尚刻近臣名。

文章不朽铮铮骨,山水长存清清声。

千载光阴流转后,何人续写此芳名?

苻秦安南将军实滔墓

位于县城北面五里的周秦坡,旧方志中有记载,但现今已无法考证具体位置,仅见于新版省志的简略记录。

北周琅邪公司马裔墓

原称位于县城东南的三畤原。根据庾信所撰墓志铭记载,司马裔为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葬于武功郡三畤原。但需注意:北周时期的“武功郡”仅为虚设行政区划,而三畤原在唐代已划归扶风县管辖,因此该墓实际应在扶风县境内。

唐武部尚书杨珣墓

位于县城北崇正镇北二里处,旧方志记载其墓碑高两丈五尺(约8.3米),宽约三分之一(约2.8米),碑额由唐肃宗李亨题写,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御笔亲书的楷书,内容由玄宗亲自撰写。

现状补充:据资料记载,杨珣墓因历史原因损毁严重,墓冢曾被取土破坏,柏树枯死,并多次遭盗掘。但其墓碑(即《杨珣碑》)保存至今,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碑高6.67米,螭首方趺,碑额篆书“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碑文记载杨珣家世生平,背面有北宋题记,旁立清代毕沅所题墓碑。此碑与《九成宫醴泉铭》、乾陵无字碑并称“唐代三绝碑”。

古迹

岐周故地,曾是汉唐京畿重镇。如今石碑风化、金器湮灭,荒草断藤间凭吊历史遗迹,试问还有谁会来探问这些往事?只能从残存的文献中搜集考据,整理成这篇《古迹志》第八。

后人对古迹多有赞美,却往往牵强附会,以此标榜本地人杰地灵,这种风气在地方志编纂中尤为常见。扶风本是古邰国与周原的核心区域,如今却甘心将“邰”归于武功县,将“周”归于岐山县。岂不知古今地域广狭变化巨大,若拘泥于今地名而强解古事,实属迂腐。因此,本篇仅选取可信度较高的记载著录。

姜氏城

《路史》记载扶风美阳县有姜氏城。《水经注》称岐水向东流经姜氏城南,此处即姜水。

刘世瑞在《帝王世纪》中提到:炎帝神农氏成长于姜水。

今考据认为,姜嫄为有邰氏之女,可知“有邰”即姜姓。

“姜”与“美”字形相近,扶风县东的美水正位于岐水下游,或为古之“羡水”。推测姜氏城应在东侧台原上,但具体遗址已无从考证。

古邰城

今称“姜嫄嘴”,位于县城东南三十五里,建有姜嫄庙。《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称“故漦城,又名武功城,位于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所在地”。《水经注》记载“漦城东北有姜嫄祠”。宋敏求《长安志》称“姜嫄祠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今按道里(里程)推算,此地正是“姜嫄嘴”,无疑。

漦亭

在县城东南三十里处,即《后汉书》中王忳察鬼宛(地名)所在。

周城

《后汉书》记载:美阳县有周城和周原。杜预注称周城位于县城西北。
刘志熊未记载此事,而熊志中有提及。

《帝王世纪》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徙至周原,其南为周原。考据美阳故城在今崇正镇杜城村,位于镇西北,其南即飴原乡,可知此处为古周城和周原,无疑。

顾祖禹《方舆纪要》称:太王迁岐之地在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镇(今岐阳镇)应为“岐阳镇”之讹传,其距离岐山县的里数与记载相符。今以武功县南七里的美阳故城为周城,其位置亦在境内,当属合理。

周杜城
位于今县城北四十里的杜城寺(遗址所在地)。
《诗谱》记载:“岐山南有杜阳”,即此处为周太王(古公亶父)建立皋门(外城门)和应门(正门)之地。

周原

在周城南侧,现今县西的原乡,因周原土地肥沃、“堇荼如饴”(《诗经》语)而得名,详见《山水志》。

中水乡
即周原所在。刘世瑞在《中水乡考》中引《汉书·地理志》记载:

美阳县西北有“中水乡”。《水经注》称:雍水(今湋水)流经周原北侧,其北岸即中水乡所在的“成周聚”,故此地亦称“有周”。

梁山宫

位于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梁山在扶风县东北,推测此宫距梁山不远,故沿用其名。《三辅黄图》称此宫为周太王(古公亶父)所迁之地,秦代于北山建宫。汉高祖刘邦曾巡幸梁山宫,刘志熊及多部方志均有记载。

召公故迹

县城东北三十里处,俗称“菊村”。刘志熊及方志均载此地为西周召公奭采邑(封地)。明代通判范吉有诗云:“叶落召村暗,秋风野寺深”,描述此地秋景。

村中有康公祠(召公祠),相传千年甘棠树尚存。清代邑人胡恭作诗赞其遗泽:“杜城居召伯,遗泽入人深。世咏甘棠树,思无间古今。”

吕宅(太公望故居)

县城东三十里召公镇西三甲。刘志熊及方志均载为姜太公(吕尚)故居。

南宫庄

县城东十里,存周代南宫适(西周贤臣)故居及古冢。

棫阳宫

县城东三十里。秦穆公所建。《三辅黄图》称秦昭王曾扩建,但刘志熊据《汉书·地理志》考辨,认为棫阳宫实际位于雍县(今陕西凤翔),扶风县所记为后世混淆。

高泉宫

崇正镇,原为秦宣太后(芈月)居所。康海《武功志》误载此宫在武功县,但武功美阳关为东汉迁置,秦时宣太后不可能居此,故刘志熊驳其说。

美阳故城

县城北二十里崇正镇,秦孝公置美阳县治所。东汉迁美阳县至武功县北七里(称美阳关),北魏时复迁回故城。刘志熊指出旧志误将美阳故城与美阳关分列为两地,实则同源。

武功故城

《史记正义》称“故漦城”即武功故城。《太平寰宇记》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武功为美阳县,迁治于故繁城,故漦城与武功实为一地。

来源:牛仔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