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我市右江区、田阳区、德保县、西林县陆续通报发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疫情扩散风险不断提升。这些患者多为"轻症",这似乎让人松了口气。 但"轻症"真的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吗?
近期,我市右江区、田阳区、德保县、西林县陆续通报发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疫情扩散风险不断提升。这些患者多为"轻症",这似乎让人松了口气。 但"轻症"真的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吗?
“轻症”不轻,后患无穷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 伊蚊(俗称花斑蚊)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 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
虽然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好转"。部分患者的 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老年人是基孔肯雅热的高风险人群之一,他们感染后症状往往更重,恢复时间也更慢。
防控为何“漠不关心”?
许多人认为只是被蚊子咬一下,顶多是红肿瘙痒,涂点药膏就完事了。而且基孔肯雅热早期症状与感冒极为相似: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许多患者因此掉以轻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误以为传染病就是人传人,听说基孔肯雅热不是人传人就放下戒备。殊不知这类病靠蚊子传播, 一个人得病,家里人就很容易被蚊子叮了再传播出去。
常见感染特征,唤醒警惕
观察多地疫情情况,可以发现感染者存在一些常见特征:
蚊虫暴露时间长:感染者大多数家里阳台 没装纱窗,或者白天室外活动频繁,没有任何蚊虫防护措施。
对发热掉以轻心:很多患者初期靠退烧药硬扛,直到高烧三天不退、关节肿得走不了路才就医。
居住环境湿热、通风差:家中 花盆托盘、 空调滴水盘、 饮水机底下的小积水,都是蚊子的理想产房。
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招且恢复更慢: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症状明显更重,关节痛持续时间更长。
户外活动频率高但防蚊意识低:尤其爱户外活动的人群,清晨和黄昏时段正是白纹伊蚊最活跃的时候。
对疾病传播机制认知不足:不知道一个人得病,可能会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和邻居。
防蚊三字经,简单易记
针对基孔肯雅热防控,建议牢记 “清积水,防叮咬,早就医”九字口诀。
清积水:定期检查清理花盆底、托盘、水桶、地漏口等处的积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
防叮咬:出门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避开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和黄昏)外出;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
早就医: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红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蚊虫叮咬史。
社区协同,共筑防线
防蚊灭蚊不仅是个人事务,更是社区共同责任。我市已在相关区域开展蚊媒专项消杀工作,组织爱国卫生运动。
社区应定期组织清理公共区域积水; 物业应安排专人负责蚊虫孳生地排查; 居民应积极配合环境消杀和流调工作。
我们 倡议全市居民参与"清积水灭蚊虫,共筑健康家园"活动,建议 每天花三分钟检查清理家中积水, 从源头上杜绝蚊虫孳生。
现在行动起来,清理家中积水,安装纱窗,使用驱蚊剂,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
别等到关节疼痛数月不退时,才后悔当初没有认真防蚊。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