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琏的算盘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一个人能在岛上风光多年,最后却被冷处理,兵权一撸到底。其实这背后,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负,还有师生之间的弯弯绕绕,说不清的意气和隔阂。蒋介石对胡琏,从来就是又爱又怕,信又不太信。胡的脾气倔,碰上老蒋这样的“权力玩家”,难免胶着,最后没能
胡琏的算盘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一个人能在岛上风光多年,最后却被冷处理,兵权一撸到底。其实这背后,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负,还有师生之间的弯弯绕绕,说不清的意气和隔阂。蒋介石对胡琏,从来就是又爱又怕,信又不太信。胡的脾气倔,碰上老蒋这样的“权力玩家”,难免胶着,最后没能善终在自己一手撑起来的金门,多少也是命数。
说到胡琏初来金门,那真有点像“乡下人进城”。刚到时满脑子规矩和政策,谁知道上头陈诚一句话,把事情都盘活了:“岛上你说了算,别管规矩,只要能打赢。”这话一出,胡琏心里估摸着:靠山是有了,但钱呢?岛上缺水缺粮,原地转学,手上只有七十万可以随意支使,其余全是借的、往后得还。兵一个个要吃要喝,民众等着救济,可金防部像个没棉被的大头兵,顶多撑两个月就得喝西北风——你说,这摊子怎么收?
其实老胡不是第一次顶大梁,可这回是纯粹“靠自己”。那会儿,金门不是咱们现在想象里的小资旅游地。兵荒马乱,人人惶恐,说不准哪天就要撤。胡琏上头一坐,四年半,光是账上的款项就清了三百多万,盈余还留了个尾巴让下一任接着花。这样仔细,真是把男人的“干净”做到了极致,这点大家都服气。
但账上的数字总是冰冷的。岛上的大事小情,修路、建房、挖井、养兵办学,打仗之外还得搭建新世界。大家都知道,战争拼的是物资,比的是谁的家底厚。金门这块硬骨头,胡琏如何“变戏法”,靠的是一套灰色手段,外人看不见、也说不清。能把岛上山头变出一千三百多万元还清政府贷款,如果只靠省吃俭用?根本连门都没有。
这事儿,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有一次老胡回台湾,跟陈诚唠起还钱的事儿。陈笑着说:“你还真傻,政府根本不打算你能还清那一大笔。”胡琏直脖子,说自己不喜欢背闲话,账上干净了出门才安心。其实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干净人去哪都干净”,可是人能一直干净吗?等后来亏空案风波一起,账上多了个三百六十万的窟窿,老蒋也不追究,反而升了胡琏,这师生间的默契,是不是从此多了根刺?
胡琏自己都说,亏空能安然脱身,全靠前头那一大笔清偿,要不基本没人能护住自己。要我说,这就是“欠债还钱”的朴素道理。可仔细掰扯,岛上没捞民脂、没克扣军饷,胡琏靠什么还钱?救济募捐、抢劫掠夺都使不上劲,美援又慢慢悠悠,这摊子光明正大的都行不通,难怪只有灰色地带才有出路。
说白了,走私才是岛上的生财之道。不信你算算,一千三百多万,搁现在能在台南中买上千幢房子,想合法攒出这么一大笔,没点“猫腻”还真行不通。坊间流传胡琏靠侨汇走私,可想而知,一个月才一两万美金,就算天底下侨民都赔上,最多挣个零花钱而已。大头还是靠那批“美元、物资”来运作。
就像那年,美国拼命往台、金运面粉。岛上主食明明是米饭,大家习惯那一口白米。大批面粉堆进来,没仓库没吃的人,放久了发霉,别说救济,反而成了灾难。胡琏一拍脑袋,找来张子英、石让斋两位老手,调来改装登陆艇,悄悄送往香港。那时香港难民成千上万,一船面粉就是一堆救命面条。美国人不知道,岛上也不清楚,胡琏就这么“薅羊毛”,靠无本万利挣了意外财。这算是“出世间的生意”,但如果你是胡琏,碰上这道“天赐良机”,能不下场吗?
这笔钱,胡琏主要拿来还账,三百万台银贷款第一时间补上,剩下有些用于周转,点点滴滴全进了岛上的供给循环。胡琏不是乱花钱的人,军民给养都要核查,金门农商那块自己谨慎得很,侨汇他基本不碰。实情是那年蒋介石对他还处处提防,蒋经国盯着,地方大佬也未必买他情,胡琏要胆大、又不能太出格,风头太盛一出事,随时丢满盘。
岛上可以用来周转的,其实就是那几样节余物资——面粉、花生油,还就是其他粮食。那几年全球粮食战争连绵,价格猛涨,胡琏搭上这班快车,从各地买来卖去,转手变黄金,避开外汇贬值,也算是保岛经济的一招。你要说他经商有头脑,确实。时代催人,不折腾一点灰色生意根本撑不住这个局面。
再说时间线,金门那会儿,几乎每半年就有撤守传言,蒋介石下决心一拖再拖,胡琏也不敢太冒险。等美援彻底到位,有两艘登陆舰在手,胡琏才放心搞起三边贸易,把金门从绝境中拽出来。那时候的贸易,明面没人敢动,美国人也全蒙在鼓里,岛上的日子,也就靠这几家的默契撑着。直到蒋介石下令全封金港贸易,这盘路子才算打住。你要翻档案查批文,甭想,师生心有灵犀不用明说,胡琏才敢放开手脚。
胡的手腕硬,不光是能养兵,还能周旋大佬。香港当年真是龙蛇混杂,想发横财没后台,不被黑帮吃掉就烧高香了。胡琏出入有专线船队,背后哪能没有里应外合。像那位富国岛的参谋长,每隔几个月就得秘密来回香港、台北,给蒋介石递消息。这些都不能公开说,事后问起来也都三缄其口。这些“游击活动”的经费、来龙去脉,怕是只有胡琏自己知道。
还有招募反共游击队那档子事——六千人从香港往外带,这不是说来就能搞定。运费胡自己掏腰包,政府一分钱不出,实际操作的艰难,难以讲透。外头只看见风浪,内里的钱谁出、怎么来,连美国也忍不住要查。
《金门忆旧》里,胡自己特意说清楚,社团的钱都是政府给的,侨汇不掺和。但外界总习惯把这些账混为一谈,老胡背着黑锅,嘴里又不能明说,不少往事都成了谜。
侨汇这事也有门道。金门原本是侨乡,海外游子每月给家里汇钱。只不过战乱后,侨汇要绕一圈,从香港再到金门,台湾那会儿汇率复杂,台银按一比八换,街头银楼却能涨到一比二十二。汇差这一砍,金门侨民亏得肝肠寸断,胡琏知道,却不好开口,黄金自由买卖,至少能避一避。你说他心里不难受?也未必。他是聪明人,知道哪一环能开口,哪一环非装聋作哑不可。
每年侨汇,胡算下来也不过两万美元,养兵那点军饷远不够,想接济都只能由下属和台北谈判,结果每每没下文,最后也只能由着命运,爱咋咋地。
更麻烦的是,韩战一起,美国要开第二条战线,CIA一出手,西方公司在台湾成立,号称要用游击队牵制大陆。计划大手笔,七千万美元投入,胡琏的反共游击队是主力。可经费集中在几个大佬手里——胡琏只是领兵,钱还得靠宋美龄、孔令侃、毛人凤那样的“老狐狸”掌舵。
游击队比正规军穷,还得自谋生路。有时饭钱一天就一块钱,三顿掰着吃,胡琏也是当家人,遇到穷困自己都无计可施。有个叫柯远芬的,懂门道,提出“三用原则”,时机一到就拉人带侨汇,买岛上民生用品,回去转卖,赚来的给侨眷。这样一来,侨眷汇钱能拿高价,游击队赚佣金,社团积累基金,消费者也能花低价买物——小小岛上,做出一种“半公开秘密”的经济循环。
这么着配合胡琏的“走公”,金门一度成了“小香港”。乱世能改命,也未必个个靠刀枪。归根结底,人心复杂,局势难料。胡琏那几年的岛上日子,是不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有些账,能算明白,有些事,终究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说。
小岛的风浪过去了,但金门给胡琏留下的,是一生的功业和几笔“未完的心事”。一场生意、一场救济、一场灰色彷徨;算不清的还是那句老话,人在局中,怎么也测不准下一步。这故事该怎么收尾?也许我们只能问一句:什么算干净,什么又是“无可奈何”?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