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大事的人,靠的不是天赋,也不是背景,而是这三种心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59 1

摘要:19世纪末,年轻的约翰·D·洛克菲勒还在美国一家石油公司做着一份简单的检查工作:巡视石油罐盖的焊接情况。这工作枯燥至极,每天就是看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罐盖转一圈,然后焊接完成。

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平凡,却能在多年后一飞冲天,而另一些起点更高的人,却逐渐归于平庸?

社会学家曾提出一个“海恩法则”:每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

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每一个“成大事”的辉煌瞬间,其背后必然由数千个微小的“心态选择”所堆砌而成。

更惊人的是,正如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所揭示的,你生活中80%的成果,其实只来源于那20%最关键的选择。

而这20%的选择,几乎全部由你的内在心态所驱动。 天赋和背景或许决定了你的起点,但心态,才是决定你最终能跑多远的那个“隐藏变量”。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简单说,就是遇到问题时,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抱怨命运不公、别人对不起自己,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

19世纪末,年轻的约翰·D·洛克菲勒还在美国一家石油公司做着一份简单的检查工作:巡视石油罐盖的焊接情况。这工作枯燥至极,每天就是看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罐盖转一圈,然后焊接完成。

很多同事都抱怨这份工作:“这简直是浪费生命!”“公司就用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来打发我们?”“油价跌了,都是上面那帮蠢货决策的错!”他们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抱怨公司、抱怨经济、抱怨命运,然后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但洛克菲勒没有。他心想:“既然我无法改变这个工作岗位,我能不能改变它被完成的方式?”他不再抱怨,而是开始深入研究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他发现,每焊接一个罐盖,需要39滴焊接剂。但经过反复实验和计算,他证明其实38滴就完全足够了。

抱怨就像骑木马,它让你感觉在动,但哪儿也去不了。想想看,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工作不顺心,就怪老板偏心;感情出问题,就怪对方不懂自己;甚至天气不好,也能抱怨一整天。

这种心态最大的危害是,它让你陷入一种“被动模式”,永远在等待外部改变,而不是自己行动。

因为抱怨,所以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解决方案上;因为抱怨,所以情绪低落,行动力下降。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有选择回应的力量。”

受害者心态就是放弃了这个选择空间,让外部事件控制自己。结果呢?人生就像陷入泥潭,越挣扎越深。

弱者心态是什么?就是习惯性地向外追究责任,怪社会、怪环境、怪别人,而不是向内探求自己的不足。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古希腊,要想参与政治、成为领袖,雄辩的口才是必不可少的武器。然而,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天生条件极差:他口吃严重、声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毛病。他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演讲时,结结巴巴的表达和古怪的姿势引来了全场观众的哄笑和羞辱。

如果他是“弱者心态”,他会怎么做?他会抱怨:“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给我这样的缺陷?”“那些观众素质太低了,根本不懂欣赏!”“这个社会只看重口才,不看重真才实学!”然后,他可能会永远退出政坛,成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抱怨者。

但德摩斯梯尼选择了向内探求。他把所有的失败原因都归结于自己,并决心用极端的方式改造自己。

为了纠正口吃,他含着鹅卵石在海边奔跑着朗诵,强迫自己吐字清晰,声音要盖过海浪。为了改善气短,他一边爬山一边吟诗,锻炼自己的肺活量。为了改掉耸肩,他在头顶悬一把利剑,一旦耸肩就会被刺痛。为了专注练习,他把自己关在地下室,剃了个“阴阳头”以羞于见人,从而能数月如一日地潜心钻研演说技巧和辩论术。

经过数年近乎自虐的苦练,德摩斯梯尼彻底脱胎换骨。他再次登上演讲台时,逻辑清晰、言辞犀利、气势磅礴,最终征服了所有雅典人,被公认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成大事的人,总是先反省自己;而弱者则总是找外部借口。向外追究,就像站在雨中骂天,但雨不会停,你只会淋湿自己。向内探求,则是找把伞或建个棚子,主动应对。

人生就像爬山,向外追究是站在原地骂山太高,向内探求是开始一步步向上爬。最终,只有爬的人才能看到山顶的风景。

内耗心态指的是心理上的自我消耗,比如,沉迷于过去后悔、担忧未来不确定,而不是专注于当下。

内耗就像在内心打仗,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消耗精力却无所得。成大事的人,往往能避免这种内耗,保持专注和平静。

为什么内耗心态有害? 因为它分散注意力,降低效率。人生就像开车时总看后视镜和远方,却忘了看路,容易出事故。摆脱内耗,就是要学会“当下不杂”,全心投入现在。

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那是一个荒蛮之地,瘴气弥漫,语言不通,随时有生命危险。

从京城高官沦为蛮荒之地的“驿丞”,这种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内心崩溃。他完全有理由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当初不该上书)、对未来的恐惧(会不会死在这里)的巨大内耗中。

然而,王阳明做了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他停止了所有的精神内耗。他“既往不恋”,不再纠结过去的官场沉浮;他 “未来不迎” ,不去过度担忧明天的生死存亡。他唯一做的,就是“当下不杂”——专注于眼前能做的事情。

他亲自开荒种田,为随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仆人。更重要的是,他在山洞里用石头凿了一副石棺,每天端坐其中,澄心静虑,只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会怎么做?”他将所有的精神能量都聚焦于对“格物致知”之学的终极思考上,心无旁骛。

在一个夜深入静的晚上,万籁俱寂,王阳明突然从石棺中一跃而起,放声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顿悟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终极智慧,创立了影响后世五百年的“心学”。正是在他人生最困顿、最绝望的时刻,因为他彻底摆脱了精神内耗,将全部心力专注于当下和内心,才实现了这场石破天惊的哲学突破。

也许你会觉得,心态是一种很“虚”的东西。但数据告诉我们,它“实”得惊人。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成人发展研究”追踪了724位男性的一生,最终发现: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并非财富、智商或社会地位,而在于良好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内在的心态模式。 是选择抱怨还是负责,是向外归咎还是向内探求,是内耗还是专注,直接塑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就是最令人震惊的日常现象:两个背景、智商相近的人,可以因为心态的差异,在十年后活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一个可能在抱怨和停滞中变得愤世嫉俗,另一个则在担当和探索中变得睿智而强大。

所以,成大事者,并非天生异禀,而是他们更早地悟透了这个秘密,并开始有意识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他们拆解了抱怨的本能,驯服了推责的冲动,斩断了内耗的思绪,从而将所有的精神能量都用于创造,而非消耗。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你所看到的世界,你所经历的困境,其本质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当你转变心态,世界就会随之改变。

来源:处世大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