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追寻 | 英国友人柯马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动人的事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48 1

摘要:英国友人柯马凯1951年出生在北京,现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他的父母柯鲁克夫妇曾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英国友人柯马凯1951年出生在北京,现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他的父母柯鲁克夫妇曾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近日,柯马凯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柯鲁克夫妇不仅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坚韧,也见证了斯诺、白求恩、乔治·何克等赴华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

在柯马凯看来,中国团结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愿意和平发展的国家。“要反对战争、为和平而奋斗,需要领头羊,我觉得中国应该就是领头羊。”



2025年夏天,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松影下,74岁的柯马凯抚过父亲大卫·柯鲁克的铜像,石座上镌刻着:“英国人、犹太人、共产主义者、中国人民的朋友”。

大卫·柯鲁克铜像

阳光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的碎片,将我们带回曾经的烽火岁月。

我父亲大卫·柯鲁克1936年在西班牙认识了白求恩。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在伦敦出版以后很快就传到了西班牙,我父亲通过白求恩看到了这本书,深为长征北上抗日那些英雄事迹所感动。他当时就决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

柯马凯

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

大卫·柯鲁克是英国共产党员,他于1938年踏上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在成都,他遇见毕生挚爱、出生于成都的加拿大人伊莎白。

柯鲁克夫妇

他们携手而行,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然而最震撼他们的,并非战场炮火,而是废墟上倔强的生机。

我父母告诉我,最震撼他们的是中国人民的坚韧。重庆被侵华日军轰炸后,人们用竹竿和碎砖在废墟上重建房屋。我母亲还曾目睹一位老人在被轰炸后的稻田里,扶起一株株倒伏的秧苗,老人说“稻子压弯了还能活,人咋不能”。他们和我父亲说“日本人是炸不完我们的土地的”。就是这种生命力,让我父母无法只做旁观者,与中国人携手一起战斗是必然。

柯马凯为记者讲述他的父亲大卫·柯鲁克拍摄的侵华日军轰炸后的中国

说这些话时,柯马凯的眼神充满着敬佩之情。

我父亲还曾说过,最吸引他的就是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光芒。

这种光芒,照亮了众多国际友人前来中国支援抗战的道路。

乔治·何克资料图

路易·艾黎资料图

马海德资料图

埃德加·斯诺资料图

乔治·何克卸下行囊放弃环球旅行,路易·艾黎的臂弯给了孤儿温暖,埃德加·斯诺的笔尖在窑洞烛光下沙沙作响……细数那些跨越国界的援华友人,最令柯马凯动容的是他们信仰的共鸣。

我父亲是1935年加入的英国共产党,为了反法西斯来到中国。像路易·艾黎他们来中国之前不是共产党,他们来到中国后,接触了中国共产党,被中国共产党所感动。马海德更是组织上也入了党,入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特展展出的《保卫马德里》的词曲谱

烽火连天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向世界伸出了援手,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说到这里,柯马凯的语气充满无限敬意。

我觉得最动人的事迹是,中国人民帮助其他战区与法西斯的斗争——有不少中国人在苏联帮助反对纳粹德国入侵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西班牙战场上的国际纵队里,鲜为人知的是也有中国支队,当时远在东方战场,《保卫马德里》这首歌也曾在延安被高唱……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为其他国家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如今,作为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柯马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他看见父亲之前拍摄稻田的地方已化作立交桥纵横的新城,曾经的废墟上盖起林立的高楼大厦。柯马凯充满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中国已经是和平发展的国家里最强大的。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要团结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愿意和平发展的国家。整个人类命运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国从几千年前就有'和'的理念。我认为要反对战争、为和平而奋斗,我们需要一个领头羊,我觉得中国应该是领头羊。

来源:国际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