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1000多亿地产老板在国外喝红酒,负债几亿家装老板在天台跳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5:35 1

摘要:动辄欠下上千亿的地产老板,最后还能悠哉游哉地出国;可在家装建材行业,很多老板才欠下几个亿甚至几千万,最后的结局却是跳楼。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

动辄欠下上千亿的地产老板,最后还能悠哉游哉地出国;可在家装建材行业,很多老板才欠下几个亿甚至几千万,最后的结局却是跳楼

一、这背后,是当下家装建材实体经济最残酷的真相。

1、从负债规模上看

地产负债是“天文数字”动辄千亿、万亿级别,规模虽然大,但是却是对机构的负债:银行、股权、债券。而且土地和在建工程仍能形成资产。

家装建材行业的负债规模比起地产那是小巫见大巫,有几亿几十亿就是行业巨头。仓库积压的库存、生产设备无法形成资产。

2、从负债对象上看

地产负债对象是机构,玩的是资本游戏,高杠杆,主要负债的机构是银行、信托、债券,催债直接走法律程序。

而家装建材老板的负债对象是人,消费者、材料商、一线工人。每一分钱是血汗的积累,被业主维权、被工人讨薪、被供应商堵门,每一个被欠的人都是需要养家糊口的家庭,欠债不还人家肯定会和你拼命。

这种道德审判和人身威胁和地产商的一纸法律文书相比,压力天差地别。

3、从资产形态上看

地产的核心是土地、股权、股票、海外资产,资产轻,容易隔离和转移,一旦现金出海,很难追回,地产大佬们很多社会圈层复杂与各种利益交织,人脉资源更广,法律层面及资产层面很多早就做好了隔离。

而家装建材是实业家,资产笨重,工厂、设备、门店、库存,这些资产很难快速变现,能抵押的多数已被抵押。

老板个人的资产、房子与车子也基本都与公司混同,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企业是牢牢的绑定,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事业里,一旦失败,逃无可逃。

4、资产隔离情况看

地产老板拥有顶级的法律和财务团队,通过复杂的公司架构将个人资产与企业进行隔离,破产的是项目公司,主体公司,个人财富未必受影响,最大化的利用法律保护自已。

老板个人有较强的国际化背景、资金转移能力。家装建材老板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个人承担法律后果的瑕疵。

老板个人房产贷款、个人借款、个人信用贷款为公司经营拼尽全力,公司破产直接击穿家庭防火墙,“有限责任”也成“无限连带”,没有国际化渠道,老板个人抗风险能力极低。

5、结局不同

地产公司虽然破产量级巨大,但是老百姓觉得他们是资本游戏,即使受舆论谴责,可距离感强。

他们可以在国外休养生息,就算被通缉,但人身是自由的,财产早就做好了安排,不影响正常生活。

只是面对系统性金融压力,体量大、涉及面广,政府和金融系统也会出手兜底一部分。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换个马甲东山再起。

家装建材的老板破产了,受害者是身边具体的人,是无数个具体家庭的愤怒和绝望:

攒了一辈子钱装修的老人、等着钱养家糊口给老人看病给孩子交学费的工人,老板要承受“骗子骂名”。

银行不救、政府不兜底,产业链上也没人会拉他们一把。

一方面前方有债主围堵,另一方面自已家庭也被拖累,个人资产尽失,社会性死亡,在道德层面和个人家庭责任双重丧失下被千夫所指的人生挫败。“跳楼”成了他们眼中唯一、彻底的解脱。

地产破产是一场 “资本的败局” ,老板可以抽身离去;

而家装破产是一场 “人生的惨剧” ,老板遭受的是灭顶之灾!

二、比家居老板跳楼?更惨的,其实是千千万万中小建材民企老板…他们是沉默的溺水者

家居大佬跳楼,至少还能上个新闻,汪林朋、居然智家的董事长,这些名字被人记住,成为行业震动的标签。

虽然结局悲凉,但至少有人关注、有人惋惜。

可是,千万中小老板呢?他们曾是中国制造的脊梁,如今却成了时代洪流中,最沉默的牺牲品。他们没有跑路的通道,也没有跳楼的“资格”。

他们的倒下,不会上新闻,不会上热搜。

他们真正经历着“地狱模式”:

上游:地产商拖欠货款,百万账款一拖三年,变成一张废纸;市场需求断崖式下滑,终端价格卷成麻花;经销商成了市场中的仓管,在厂家和流量绞杀的双重压力下,成为市场中的炮灰。

下游:装修公司卷款跑路,尾款永远追不回,还被告上法庭。

中间:仓库租金、门店租金、水电、工人工资、贷款利息…每天睁眼就欠债十万。

最残酷的是:他们用身家性命为事业担保。房子抵押给银行,车子押给小额贷款,甚至用子女名义借款…公司破产,意味着家庭破碎、三代积累归零、亲人反目成仇。

跳楼?那是一种“奢侈”的解脱。

更多的人只能在迷茫中考虑什么才是奋斗半生最后的兜底?:

难道是以后当司机送货还债?

而且担心随时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他们奋斗半生唯一的资产,是那些堆在仓库里、锈在厂房里的设备和存货。这些曾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如今却成了砸在手里的“钢筋水泥枷锁”,一文不值,甚至需要倒贴钱来处理。

人到中年真的输不起。企业就是家,家就是企业。倾尽所有,甚至借遍亲友,才换来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一旦崩塌, 失去的不仅是生意,更是尊严、名誉和活下去的脸面。

所以,当一些沉重的消息传来时,我们不应该只惊叹于“又一个大企业垮了”,而更应该看到那些被压垮在无声角落的 真正的“溺水者”

他们不是轰轰烈烈地倒下,而是默默无声地熬死在现金流里。他们每天睁眼就是负债、现金流和催款电话。

真正的绝望,比跳楼还沉默。

关注中小民企生存困境,因为他们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三、出路在哪里?你只做国内市场,就等于把命运交给房地产。

房地产依赖症引发全器官衰竭

再看宜家、TOTO这类国际品牌:宜家(IKEA),(2023–2024):营收 451 亿欧元,虽下降 5.3%,但依然稳坐全球龙头,访店人数 +4.5%,线上访问量 +21%全球 60 多个国家市场分散,靠降价、线上线下融合,依然赚钱。

TOTO卫浴:虽然在国内的业务由于需求端断崖式下滑,但是综合全球情况却是稳中有升,2023年净利润370多亿日元,2024年达到了415亿日元。

宜家凭借全球市场分散风险,即使某个国家消费疲软,仍能被其他市场弥补。

你以为宜家就没经历过市场周期?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金融海啸、疫情冲击一样招招致命!

你以为TOTO就一帆风顺?

当年日本地产泡沫被刺破后家装建材行业首当其冲哀嚎遍野,整整三十年的低谷期,比今天我们的情况还要惨烈。人家硬是挺了过来。

为什么?

因为它们有全球市场,业务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更强。

而我们的本土品牌,大多数局限于中国市场,一旦地产暴雷,等于“全盘崩塌”。

别人是全球的企业,我们只是国内的生意。

碰到局部市场海啸,人家只是亏一点,而我们是全盘崩。

不管是大型的家居卖场,还是民营个体企业,当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一一个市场空间,与地产绑在一起,上游一凉,血流成河。

在周期的寒冬里,有人死守国内被拖垮;
但也有人早早布局海外,活得比国内还滋润。

宜家、曲美这样的国际品牌,经历过地产暴雷、疫情冲击,为什么依然能赚钱?
因为他们早就走出去了,市场分散在全球,即便一个国家出问题,其他地方还能托住现金流。

对于中国的家装建材企业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出海。

四、未来趋势:全球化生存成为新常态。

为什么0外贸基础的建材家装企业不是一定要先选俄罗斯市场?

1. 欧美撤退后的竞争的真空红利

宜家、JYSK等品牌撤离后,俄罗斯50%的市场份额正被中国品牌瓜分,西方品牌退出后,中企面对的是 “几乎没有头部玩家” 的市场,市占率从 0 到 30% 可能只需 1 年!

“现在去俄罗斯卖沙发,相当于2008年去中国卖宜家!”

2. 基建狂魔的刚需爆发

2030年前,俄罗斯每年新建1.2亿平方米住宅,开发商强制配套全屋家具

“这相当于每年造200个北京CBD!”

3、政策目标驱动

俄罗斯计划至2030年实现 10亿平方米住房总量,并翻新 20%存量房屋,建材需求将持续释放。

4、暴利定价权回归

同样一套橱柜,国内售价8000元人民币,俄罗斯卖2500美金还得排队。

“不是老外钱多,是他们根本没得选!”

五、2024年我们组织了近10场民企和俄罗斯经贸研习峰。带领一些没有任何出海经验甚至连跨境都没接触过的普通民企跨出了第一步:

1、俄罗斯萨哈林州部长亲自讲解2025年对中企的优势政策。

2、 深度考察俄罗斯萨哈林州建筑、零售业、文旅、服务业等市场

3、俄罗斯市场的特点与高利润行业中企如何开拓。

4、中企如何以萨哈林州为起点,全面发展远东地区。

5、关于结汇和安全

6、访问在俄罗斯的中企

经过一年时间的打磨,一些个体企业表现出了非凡的战绩!

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出海的时候,这些中国人已经在俄罗斯控场。

✅某LED屏的个体户老板,把同行三年前的库存产品以10倍的利润卖到俄罗斯,一年销售3000万人民币,2025年将突破5000万元。

✅做智能晒衣杆的大妈,一年时间在俄罗斯赚了二台迈巴赫

✅浙江某大家电品牌,通过俄罗斯市场定单单激幅80%。

✅江西的小型门窗厂,在俄罗斯一年时间销售破亿,订单排到了四个月之外,2024年才投产半年,由于订单量实在太大,年底紧急拓厂。

只有亲自下场的老板才能真正体会到俄罗斯的需求旺盛,缺的不是钱,是“能打”的产品

电饭煲、扫地机器人、儿童玩具,在俄罗斯超市里要么断货,要么价格翻三倍。有个浙江做小家电的老板跟我说:“在俄罗斯卖电热水壶,一台赚的钱是在国内卖十台的利润。”

这些闷声发大财的老板,并不是市场营销做得有多牛、管理能力有多强,而是踩中了俄罗期正值大建设时期相当于中国80年代百业待兴且俄罗斯工业困境的点。乘着国家一带一种的东风,敢想、敢做、敢抢,执行力超强。

六、出海警告!选择大于努力,为什么独选俄罗斯,中国老板已踩坑的血泪史

❗ 东南亚陷阱:看似便宜,实则吃人不吐骨头

越南:工人罢工率全球前三,社保成本比中国高一倍印尼:海关官员收黑钱明码标价,货物半年出不去菲律宾:台风季工厂直接变废墟,保险理赔难如登天

非洲馅饼?其实是毒药!

尼日利亚:货币贬值速度比火箭还快,上周赚的钱这周变冥币南非:治安烂到警察不敢穿制服,工厂夜班必须配AK47

与其在红星美凯龙等死,不如去俄罗斯收订金!你在抖音投流烧钱,俄罗斯人在排队抢中国货!

七、2025年10月份民企俄罗斯深度商务考察团已经开始报名。

1、俄罗斯萨哈林州部长亲自讲解2025年对中企的优势政策。

2、 深度考察俄罗斯萨哈林州建筑、零售业、文旅、服务业等市场

3、俄罗斯市场的特点与高利润行业中企如何开拓。

4、中企如何以萨哈林州为起点,全面发展远东地区。

5、关于结汇和安全

6、访问在俄罗斯的中企

主要企业对象:建筑建材、装修、家居、智能产品、科技型产品、消费品。有需要的抓紧报名!出去看一看的代价,远比死守内耗、押错市场的成本要低。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动摇,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在国内的生意,还能“撑”多久?你对“新市场”的恐惧,是不是大于“没饭吃”的焦虑?如果现在不出海,5年后,你会不会后悔?

想对所有建材人说: 这个世界,从不会辜负“敢改变”的人。

国内的故事,或许已经写满遗憾;但海外的战场,正等你写下新的传奇。

“你当然可以继续在直播间喊‘9块9包邮’,

也可以继续给房东打工交租,

更可以继续在仓库盘点卖不出去的库存——

但别忘了,绥芬河的同行们,已经用集装箱埋葬了你的退路。”

红星美凯龙的商场还在拍卖,家居卖场的空置率还在攀升,

但宜家、曲美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智慧,不是在“寒冬”里“熬”,而是在“寒冬”里“找路” 。

对中国家装建材企业来说,这条“路”就是——走出去,

把中国的产能、设计、经验,和全球的市场、需求、资源结合;

站起来,从“本土品牌”升级为“全球品牌”,让“中国家居”成为世界的“生活方式符号”。

否则,当下一个“周期风暴”来袭,倒下的,可能不只是某一家商场,而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来源:房子的梦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