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民心态显现:龙应台纽约时报文章引起海外华人和外国读者关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1:38 2

摘要:龙应台有几句话,总让人觉得像针扎进心口。不是因为她说得多锋利,而是你会发现,有那么多人听了之后,不管是愤的、赞的、疑惑的,都憋着一口气没下去。台湾要不要打仗?要不要和大陆和好?这是岛上巷口便利店、校门口早餐摊都能吵起来的大问题,可真到要拿主意,谁又说得清?

龙应台有几句话,总让人觉得像针扎进心口。不是因为她说得多锋利,而是你会发现,有那么多人听了之后,不管是愤的、赞的、疑惑的,都憋着一口气没下去。台湾要不要打仗?要不要和大陆和好?这是岛上巷口便利店、校门口早餐摊都能吵起来的大问题,可真到要拿主意,谁又说得清?

她爱写家国、写战争阴影,有时像写散文那样绕来绕去,读的人一边点头一边心里犯嘀咕。龙应台其实不是那种干巴巴说教的人,她更像逛市场的大姐,嘴里说着葱便宜、猪肉贵,突然又话锋一转,问你——你怕不怕哪天打起来?甚至不等你回话,她自己先苦笑一声,那种自嘲又带些真实无奈。

但岛上的分裂啊,不是今天新鲜事了。其实要打听台湾人的家底,得往七十年前翻。国民党大撤退那些年,渡海的老人们带的不只是行李箱,脾气、习惯、想法全搬过来。到如今,这篓子瓜全熟透了——谁是谁非,喊得最响的人可能都没摸清到底自己站在哪边。政客们开口闭口“民族大义”“命运共同体”,可下了台阶谁不想着多捞几分好处?龙应台有时会挨人讽刺,说她“只会煽情”,可她有时也讲明白了,有些分裂是喊口号解决不了的。

我去过龙应台最早住的小区,一条老巷子,夜里猫在屋檐下叫,白天窗口飘出来酱油味、咸鱼味。有人跟我讲,那时候大家讨论两岸,大人低声,孩子听了不知道害怕还是好奇。所谓怕大陆打过来?怕归怕,日子还得过下去。早年岛上务实气重,柴米油盐过日子是王道。可近几年,气氛变了,有的人突然很勇敢,有的人只想着远离争端,而那拨一直激烈摇旗呐喊的,那是真心想独,还是另有算盘,谁也没法一杆子打死。

有一次,看到龙应台在一个讲座上,却不是她的主场。下面坐着的人也多是年轻的脸。她说起自己小时候坐在母亲膝头,看着窗外大雨,娘亲说“等你长大台湾会变成什么样?”她那时不懂,后来明白了,妈妈的担心其实是每个台湾家庭的小心思:是担心打仗毁了家,还是怕生活悄悄变了样?龙应台也许有点逃避那种硬邦邦的“应对之策”,更多时候,她像个叠衣服的老妇人,小心翼翼把担忧、盼望、悲观都摊在文里,让你自己去翻找答案。

你要说她文里忽略了某些立场——那倒也是真的。有不少岛上人,对两岸关系看法极端,有人铁了心追求独立,还有人仿佛只盼着“下周解放军上岸”。可普通百姓,是否全如她写的温和、务实,确实也存疑。你只能说,人心比一篇文章要复杂多了。谁能说清,就拿夜市嚷嚷卖章鱼烧的小贩,他是支持独立还是统一?恐怕只想着今晚别剩货。

龙应台笔下“台湾”的情怀挺浓,有时连大陆那头都觉得像是“悲情营销”。这种写法在北方人听来,多少有种“你又来了”的警觉。中国大陆的观众,多半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家团圆,而不是那种“夕阳下背影好孤独”的桥段。所以她那一片片潸然泪下的文字,可能感动了不少台湾人,却不免让大陆读者觉得别扭,像有人贴着门缝在唱独角戏。我倒觉得,哪怕她只写自己心里那点小小的苦闷,也算是诚实,只不过,岛这头、陆那头,情绪真的无法统一。

再说回来,岛上的政局,一日三变。谁能规定,今天写的善良与坚韧,明天不会随着民调起舞?龙应台文章有时确实带些巧言令色。把台海紧张全数倒在大陆头上,未免手法老套。说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求和平?还是一种自我安慰?你饭吃饱了、房租刚付、娃正在补习班,你说你关心“台海形势”,可那到底是哪种担心呢?或许,龙应台只是把大伙的模糊焦虑写出来了罢了。

岛上分裂,有肚子饿出来的,也有书里喊出来的。历史翻箱倒柜,总能翻出伤心往事。独立、统一、对抗、缓和,这些标签贴来贴去,贴到你的早餐纸袋上、贴到新闻主播的微笑里。龙应台写得多动情,但到底是不是事实,你我谁都不能只听她一面之词。她的言辞,也有自保的时候——谁又不是在风雨中想找个避风港?

“我们应该怎么看她的文章?”这问题其实像每年农历年前“回哪儿过节”的争吵。有人激动、有人疲惫,更多的人纠结于自己的日子。龙应台的文章里有一份真,掺着善意,却也带着绵密的主观色彩。她要安慰谁?刺激谁?有时连她自己都未必真的理得那么清楚。写作,有时不过是种自我治疗。

两岸关系就像一场龙应台式的家宴。大人们吵得天翻地覆,孩子们低头写作业,饭菜香着,外头的雷声却总让人不安。“岛上该怎么办?”没人真有把握。也许她只是把矛盾摊在了明处,该怎么解,就留给下一代人上桌慢慢合计。我们一边读着她的文字,一边心里嘀咕:这一桌饭,到底能不能吃得和和气气?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