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别被“抑郁躁狂交替”骗了!有这3大症状很危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9:28 2

摘要:提到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画面就是:嗨几天,然后蔫几天,循环播放。但真相可没这么简单!《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就敲了警钟:约65%的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就因为症状“不典型”被误诊了!

提到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画面就是:嗨几天,然后蔫几天,循环播放。但真相可没这么简单!《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就敲了警钟:约65%的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就因为症状“不典型”被误诊了!

1. 危险!情绪在“冰火两重天”——混合状态
这可以说是最凶险、也最容易被“看走眼”的状态!患者不是先躁狂后抑郁,而是同时被这两种极端情绪撕扯着。

想象一下:

一个人暴躁得坐不住,摔东西发泄,嘴里却念叨着“活着真没意思”;或者熬夜三天赶方案,突然对着电脑崩溃大哭,喊着“肯定要失败,没希望了”... 这种矛盾到极点的表现,就是混合状态。

有多危险?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年的研究显示,约40%的双相患者经历过这种状态,而且自杀风险是单纯躁狂或抑郁的3倍! 有患者形容:“心里像同时烧着一团火又冻着一块冰,想大喊大叫又想缩成一团,整个人快被撕成两半了。”

为啥总被误诊?这种状态太容易被当成“脾气差”、“焦虑症”或者普通的“焦虑抑郁混合”了。 结果呢?有患者被误诊后吃了半年抗抑郁药,不仅没好,反而诱发了更严重的躁狂发作

这就是混合状态的“狡猾”之处——它不是情绪的“轮班”,而是“同时上岗”!

2. 崩溃!24小时切换N种“人格”——快速循环

这个类型的核心就一个字:!一年之内,躁狂、轻躁狂、抑郁或者混合状态,像走马灯一样轮番上演4次甚至更多!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权威手册(DSM-5)指出,这类患者能占到双相群体的15%-20%,而且女性更多见

啥表现?

最典型的就是“变脸比翻书还快”:早上还兴高采烈地规划周末旅行,中午同事一句无心的话就让他突然崩溃大哭,下午又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地写起小说,到了晚上可能又觉得“全是垃圾”,把文档删个精光! 家属常常无奈地说:“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我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哪句话又点着了。”

为啥难搞?

这种高频切换,简直能把人的精力榨干! 而且,它对传统的治疗方案反应往往不太好,需要医生更精细地调整药物。

3. 隐形!大脑突然“卡机”——认知损害
这个症状最容易被忽视,但杀伤力一点不小!很多人不知道,双相障碍对大脑的“暗伤”,更多体现在“认知功能”上。研究发现,高达80%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即使情绪稳定下来了,仍有60%的人深受其扰

具体伤哪儿了?

注意力涣散:看书?字都认识,连起来就忘了啥意思。开会?听着听着就神游天外了,别人提醒也没用,脑子就是不听使唤。

记忆力变差:刚答应的事,转头就忘得一干二净。比如领导交代带文件,到了单位才发现没带,被批评“不上心”,真是有苦说不出。

执行力“瘫痪”:知道该做报表了,可坐在电脑前,大脑就像“卡住了”,手指就是动不了,心里急得要命,最后只能拖到deadline前拼命赶。

影响有多大?

一位教师患者的话很扎心:“以前备课半小时搞定,生病后得花3小时,还总漏知识点,家长投诉我不负责.. 可我真的尽力了啊!” 这种损害不像情绪大起大落那么显眼,却像个小偷,悄悄偷走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早识别、早诊断、科学治疗,对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别再让这些“隐形杀手”耽误了治疗良机!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范军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