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坦克洪流、导弹来袭、空中压制这些传统手段依旧令人震撼,但当社交媒体与舆论战异军突起,战场似乎从火线延伸到每一块手机屏幕。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世界对现代战争的讨论愈发热烈。
坦克洪流、导弹来袭、空中压制这些传统手段依旧令人震撼,但当社交媒体与舆论战异军突起,战场似乎从火线延伸到每一块手机屏幕。
俄军原本被许多人视为强势的一方,却在面对乌克兰持续不断的国际舆论声援方面陷入被动,引发全球军界与学界的讨论。
在这一背景下,台海问题再度浮现。
台湾作为一座海岛,地缘环境与乌克兰有着天然的不同,但信息战的重要性在任何形式的现代冲突中都被视为“关键变量”。
对此有网友表示:俄乌战争给我们提了哥醒,届时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收复台湾,”断电断网应是必要之举。
自2022年起,俄乌冲突已让全球见识到信息战的深远影响。
俄军在进攻初期,虽然具备相当规模的军事武器和人力,但在未能及时“拔除”乌克兰的通讯基建后,乌克兰政府通过社交媒体迅速凝聚国际同情。
残破的俄军坦克残骸视频在全球网络平台上刷屏,进一步带动了舆论和政治上的施压:西方国家对俄采取多轮经济制裁,“艺术家抵制”、“运动员集体发声”的风潮一波接一波,直击俄方在国际话语领域的软肋。
针对俄军未能切断乌克兰电力与网络系统的举动,各方观点众说纷纭。
一些分析指出,俄方可能想保留基础设施,以便日后“接管”乌克兰地区;也有人认为俄方低估了乌方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高效宣传的潜力。
结果是,乌克兰依托通讯与电力系统的韧性,在国际社会斩获巨大声援。
正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言:“现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在战场,更在手机屏幕。”
台海问题与俄乌冲突虽然都涉及大国博弈,但地理位置与政治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台湾与中国大陆相隔一条狭窄海峡,让传统地面进攻模式并不适用。
反之,这种地理屏障也意味着首先要在渡海、制空和制海等方面对对手形成明显优势。
除了地理因素,台湾本身能源、网络资源相对集中。
《2023年台“数位发展部”报告》显示:若全岛断电8小时,将对金融交易、安全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影响,且恢复速度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迅速。
那么,如果在一场潜在冲突里,“断电断网”的战术如同闪电般落在台湾岛上会出现什么局面?
1、电力系统的脆弱性
由于台湾整体电网覆盖相对密集,高压输电线路和关键变电站分布较为集中,这在和平时期显得高效,却也意味着一旦数个枢纽遭到精确打击,即可引发区域性乃至全岛性的大面积停电。
2017年台湾发生过一次大停电就暴露出了系统级风险,一时之间城市内交通瘫痪、商业停顿,甚至有数据中心受到严重冲击。
2、通讯网络的要害
若要切断岛内通讯,除了传统的物理摧毁无线电信息基站之外,也可考虑通过网络攻击、夺取关键路由器或通信海底电缆。
虽然台湾在某些方面有相对完整的应急预案,比如海底光缆断裂的修复机制,以及服务器分散、云备份这些手段,但在战争状态下,若外部强力攻击持续施压,局部数据中心瘫痪与网络拥堵将难以避免。
驱动金融、政府行政以及公共服务的关键信息系统,都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失灵或响应缓慢的状况。
3、舆论与国际支援因素
对于外界而言,若台湾网络受到大规模破坏,外部信息便无法在第一时间精准获取,这不只会打击台湾内部士气,也会影响外部舆论的导向。
回顾乌克兰的例子就能明白,若乌克兰没有朝全球输送战事视频、现场报道等信息,国际社会彼时的支持力度未必能攀升到那样的高度。
因而,有人认为“断电断网”对台湾是否会带来“沉默真空”,进而降低外部干预力度,这可能成为突袭阶段的一大利器。
“断电断网”的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它是现代混合战争理念的一部分。
混合战争意味着将传统的军事打击手段与信息攻势、经济制裁、国际外交行动等多层面手段结合在一起,让对手在短时间内陷入多重压力的困境。
无论是通过导弹精准打击、电子战干扰,还是通过网络攻击切断通讯枢纽,技术上已存在多个方案加以实施。
比如“微波武器”或“定向能武器”能够在不破坏实体设施的情况下,短期内让对手电子系统陷入瘫痪。
且这些技术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多个大国都在研发或部署类似武器,并在演习中测试。
军事行动需要评估自身与对手的“恢复力”。
若一次精妙的“断电断网”攻击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对方系统失灵,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作战效果。
更何况对信息洪流依赖甚深的现代社会,甚至几小时的网络瘫痪就会引发恐慌和系统性失序,从而冲击普通民众的心理防线。
但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也会造成民生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若长时间无法恢复,势必引起广泛的道德和国际舆论谴责。
1、地理差异带来的作战手段不同
乌克兰幅员辽阔,陆上边境线漫长,俄军可大规模调动地面力量进行包围、突进。
而台海地形则限制了传统大规模装甲集群的作战方式,需要依赖空军、海军甚至空降、两栖登陆等方式展开行动,这使得前置的制海制空权更关键。
俄乌战争虽然提供了不少信息战借鉴,却并不能简单套用在台海上。
2、国际介入的方式与力度
在乌克兰问题上,北约在武器援助、情报支持等层面大力投入,但尚未直接派遣大规模部队参战。
而在台海南北方向,美国、日本等地区力量表态更为积极,声称若发生冲突,他们的军事力量可能介入。
倘若真的出现“断电断网”,势必会刺激外部势力以更强硬方式支援台湾,让冲突的外溢风险攀升。
3、民心与舆论环境
信息时代,每一张战地照片都能通过互联网瞬时抵达世界各地。
俄乌战争中,乌克兰政府利用全球媒体粉碎了不少不利于自己的宣传。
类似在台湾,普遍的数位化程度更高,人们被动员和参与舆论的速度也会更可观。
但若陷入全面“断网”,就看谁先抢占替代信息发布渠道,比如卫星通讯或第三方代理服务器等资源。
由此看出,若要达成“舆论系统性阻隔”,就需要更完整的切断动作,且有可能引发猛烈反弹。
从利的一面看,在军事上快速“斩首”信息系统往往能让对手在最初数日里无法有效组织反击,也降低其向外部求助和进行中长期动员的机会。
这就像棋盘上一记妙手,能干扰对方布局。
现代舆论场上,过度打击民生基础设施一般会遭受全球声讨,甚至招致制裁或外部军事干预。
如果冲突各方陷入国际社会谴责的汹涌浪潮,也恐怕难以在后续的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何况,历史上曲折复杂的案例表明,民众在最初陷入困境后,往往会激发对外部干预或自我保卫的更大渴望。
就算成功切断电力与网络,也不意味着短期内就可顺利“接管”。
修复基础设施、维持社会秩序都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以及严谨的规划。
否则,将会埋下持续的社会矛盾,也让已经取得的战果可能逐渐瓦解。
俄乌战争为世人上了一堂现代战争的公开课,让我们见识到传统火力打击与新兴信息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从军事角度看,“断电断网”战术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尤其在争夺舆论主导权时,可以削弱对手的全球传播力。
但从更广阔的时空去衡量,这样的进攻手段也带来难以估量的民生破坏与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来源:Dr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