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百壮士——你还记得这个词吗?你上一次在饭桌上听人提它,是多久以前的事?说实话,现在连电视上一年的“主旋律大片”都不太提了。就更别说课本。谁还在意那些老掉牙的旧故事?可偏偏有些事,埋得再深,它也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钻出来,扎你一下。
八百壮士——你还记得这个词吗?你上一次在饭桌上听人提它,是多久以前的事?说实话,现在连电视上一年的“主旋律大片”都不太提了。就更别说课本。谁还在意那些老掉牙的旧故事?可偏偏有些事,埋得再深,它也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钻出来,扎你一下。
80年转眼就过去了。今年,台湾那边推出了个什么特别版零食,纪念抗战。名字挺时髦,包装上弄了四行仓库,却没见着谢晋元的影儿。他们还挺自信地说这叫“创新”,用年轻的噱头圆个场,似乎只要把旧符号搞得轻松点,历史也就更好“入口”。可你要真问台下毕业生:“当年八百壮士的事,你能讲几句?”我猜你大概率会看见一脸茫然。
可历史是有气味的。真正的故事,得有人走进它,碰一下,才醒过来。最近,不就是个网络红人去了上海四行仓库?陈之汉,外号“馆长”,在直播里一边逛,一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念着馆里的那封信。信是谢晋元写给他太太凌维诚的——短短几句话,简直狠劲儿十足,“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 讲白了,就是说:舍不得啊,可没办法,打仗就是抛家舍命。
其实你细想,这种矛盾谁没有呢?嘴上爱国革命,说到底不过是一家里的一个男人,这一年要把老婆孩子送去广东老家,心里头翻江倒海。天地那么大,到底没地可去。你有时候不由得要想,那时候上海三百多万人,每天死伤不断,炸弹说炸就炸,到底有几家人是真的安全、安心过?这些军人,不管愿不愿意,破碎是大概率的结局。
也不怪人家“馆长”会愣住。旁边的一个女记者也跟着掉眼泪。墙上一封一封遗书,密密麻麻,全是当年四行仓库守军的家信。其实说是“信”,好多兵根本不识字,湖北、江西来的青壮年,乡下孩子,跑了大半天路抵上海,别说看风景了,连黄浦江的水都没摸过,就直接进了仓库,随时有可能横死。
后来才有人想起来,课本里都没写过这些。八百人的名字没几个留下来,教科书用一句“英勇抗战”就给打发了。可这些细节还藏在仓库的纪念馆卷宗里——老头子的遗物,青年兵的衣服扣子,还有那些谁也没等到的回信。
当年打仓库的时候,日本兵其实被打懵了。他们占尽武器优势、添油战术,却一桩桩失败。自己那一面跟外界都吹,说是“没什么伤亡”,说中国兵死一地。可眼见为实,这种话,骗骗外人罢了。双方怨气都重,到后来日本兵一火,就把炮轰到西墙上,“不能让这点地方成了中国抗战的标志”。今天纪念馆西墙的弹痕,就是那会的“残局”。修补过的地方,踮脚一看,枪眼还在,多少年风吹雨打都不肯消。
有个说法,说八百壮士其实名字报上去是一千,给人唬住,其实实际人数可能只有四百来号人。你说笑不笑话?但命是实打实付出的,每个死掉的人都带着一肚子故事。
时代过去了,连那堵墙都补过几茬。四行仓库后来改作工厂,带着弹痕没几年又成了仓库。直到头十几年,人们才想起得修一修开成纪念馆。可那种感觉早就不一样了。台湾那头的年轻人,对四行仓库三个字茫然得很,好像要带他们去参观仓库是给他们瞧货物,绝不会想到,这里其实装的是血泪和骨头。
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这一辈子就没见过他爸一面。可是九十岁的人了,天天惦记的还只有“八百壮士”,说是要为父亲和同僚正名,专门托人送了本画册给“馆长”,嘱咐多让年轻人看一看。其实那本画册内容,我们外人一页页翻,其实也就几种照片——制服、证章、台阶、斑驳旧树。可你真蹲下来慢慢细看,会莫名生出一股难言心酸。
你说现在的年轻人,还会不会去历史的现场?“馆长”说,他自己看完都心颤,劝大家一定要亲自走一趟。可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几块好看的纪念零食,一个装修时髦的纪念馆,真的能让人把那当年的撕心裂肺“尝”出来吗?心里有点存疑。
有些故事,经年不散,却无人问津;有些人物,即使名字被烙在老仓库的砖块上,未来会不会被更多人理会?或者说,我们要如何去面对那些并不轻松的历史?挺矛盾,说到底,可能就是一句话:再时髦的创新,也掩盖不了有些东西,早已刻在心里。你心里有吗?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