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城墙的弹孔依旧清晰,三十万亡魂的哀嚎犹在耳边,日本却拿出560亿日元试图抹去这段历史,甚至公然阻挠各国参加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南京城墙的弹孔依旧清晰,三十万亡魂的哀嚎犹在耳边,日本却拿出560亿日元试图抹去这段历史,甚至公然阻挠各国参加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2025年9月3日,中国将举行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这是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盛大纪念活动。
然而,日本政府却通过外交渠道向亚洲和欧洲的90多个国家发出私信,要求它们“谨慎考虑”是否参加中国的阅兵活动,甚至暗示参加阅兵可能影响与日本的关系。
01 历史罪责,日本为何害怕九三阅兵?
日本对中国九三阅兵的恐惧,根源在于其未能彻底清算的历史问题。就像一个有着污点的人不愿意别人提及过去,日本政府对二战期间的行为始终含糊其辞、回避彻底反省。
八十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天皇宣读的投降书中,没有任何对侵略罪行的忏悔和道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实行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然而,该诏书全文815字中,未使用“投降”“战败”等词汇,也未对日本在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的侵略行为表达任何忏悔或道歉)。
八十年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战败80周年纪念日中,取消了官方反省谈话,这是30年来的第一次。
中国阅兵会唤起世人沉睡的历史记忆,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径重新置于放大镜下。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三光政策”等罪行将再次暴露于国际社会视野。
02 560亿日元,日本巨额公关粉饰罪行
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抗战胜利阅兵以来,日本外务省已累计投入560亿日元用于所谓“海外战略信息传播”工作。
这笔巨额资金被用于培养“亲日”外国学者、修改海外教科书中关于“慰安妇”的记载,以及在社交媒体上散布有利于日本的言论。2025年,该项预算高达62.2亿日元。
相比之下,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的补偿总额不足百亿日元,至今未向受害者作出充分、真诚的赔偿与道歉。这种投入对比暴露了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宁愿花钱洗白形象,也不愿真正承担责任。
03 军事扩张,日本复活军国主义野心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正以虚构的“中俄威胁”为借口复活军国主义,且对历史毫无愧意。
日本的军事扩张态势令人警惕。其防卫预算连续十二年大幅增长,2025年突破8.7万亿日元,未来五年军备支出预计达到43万亿日元。
日本采购了147架F-35战机、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覆盖中国东部),改装7艘“准航母”,发展进攻型武力,彻底打破“专守防卫”原则。
这些进攻性武器系统可覆盖中国沿海乃至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日本在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也日益加强。
04 历史修正,日本淡化罪责的卑劣手段
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领域推行渐进式淡化策略,弱化战争加害责任表述、美化侵略战争与殖民统治等罪行。
202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就存在严重史实偏差。这种历史修正主义行径违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基本原则,对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情感造成持续伤害。
在8月15日的讲话中,日本首相石破茂虽然口头上说“铭记教训”,却对当年战争给各国带来的伤痛绝口不提。日本政客更是频频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05 国际回应,多国领导人坚定出席阅兵
尽管日本试图游说各国不要参加北京的纪念活动,但国际社会用行动作出了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领导人已确认出席。
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也纷纷响应。印尼新任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国家主席梁强等人将参与。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已率先抵达北京。(以上名单以实际出席为准)
多国代表团级别预计将比十年前更高,这无疑彰显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纪念活动的肯定。
06 正视历史,中国的立场与态度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已对日本提出了严正交涉,强调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中国始终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政策方向。纪念抗战胜利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引以为戒,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那些被日本否认的罪行,我们替遇难同胞铭记;那些未清算的账,历史终会讨回。
真正愿意正视历史并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中国的活动提出异议。日本若想真正翻过历史这一页,就应该正视和反省其侵略历史,彻底与军国主义切割。
八十年前,苏联红军在红场举行胜利阅兵,两百多面缴获的纳粹军旗被抛掷在列宁墓脚下。那些旗帜代表着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失败,也见证了一个真理:正义的历史是无法被扭曲的。
日本越是不想看到其他国家给中国捧场,就越能证明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无论日本如何阻挠,历史真相不会被掩埋,正义终将胜利。
九三阅兵是告慰,是警示,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既记得住历史,更扛得起未来!
来源:深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