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不仅是国家强盛之基,也是民族振兴之魂。不久前,烟台市教育大会召开,擘画教育事业发展新蓝图、吹响奋进新号角。“突出‘产教融合’办好职业教育。”大会对全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把舵定向。
教育不仅是国家强盛之基,也是民族振兴之魂。不久前,烟台市教育大会召开,擘画教育事业发展新蓝图、吹响奋进新号角。“突出‘产教融合’办好职业教育。”大会对全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把舵定向。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和责任更是前所未有。如何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实、办出成效与特色?烟台黄渤海新区做出响亮的“新区回答”。
下好产教融合“先手棋”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对接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面对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以及国际竞争的新态势,职业教育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发展框架。
黄渤海新区坚持“工委管委统筹、教育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职业院校主抓”的工作机制,出台《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方案》,实施人才梯次培养、产教联盟建设等“十大工程”,强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改革发展。
同时,黄渤海新区统筹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八角湾产教融合示范区,近5年建成投用1所研究生院、3所本科院校、3所职业院校,新增在校生3万人。2018年以来,持续筹集资金和土地指标,用于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向产业集中、职业教育向高端跃升。
在具体实践中,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联合万华化学、睿创微纳、泰和新材等企业开设6个校企联培专班,建设40门校企联合课程,将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前置到课程内容中。研究院还聚焦“智能制造+工业数字互联网”领域,与西门子工业集团合作开发8门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下好产教融合“先手棋”,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统筹推进教育提质与产业发展,以产教深度融合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并入选2024年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目前,全区累计培养技能人才超过10万人,其中1/3以上留烟就业。
擦亮职业教育“金招牌”
对接产业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黄渤海新区紧盯“5+2”产业体系,导入化学化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本科院系专业,在全省率先开设安全应急特色专业,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烟工职院)紧密对接新区产业链,建设6个现代产业学院,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必修课,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12个专业。“产业在发展,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瞄准产业设置专业,定期调研、优化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黄渤海新区产业匹配度明显提升。”烟工职院教务处处长王世桥表示,学院扎根黄渤海新区五大主导产业及16条重点产业链,以产定教,不断调整优化,合理设置专业布局,从而更好服务新区发展。
此外,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探索构建“专业+企业+高校+项目”的“四合一”专业建设模式,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固有特征,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专业课程就该开到哪里。”烟台船舶工业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国家级专业群4个、省级专业群18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01个,支持企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600多项;哈工程研究院入选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学院;累计培养省级以上职教名师32人,市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总数连续五年全市第一、两年全省第一。
打造育人聚才“强磁场”
厚培“育根土”,催生“繁茂枝”。
“通过在校企冠名班的学习,我提前掌握了专业技能,为适应工作岗位打好了基础。”烟工职院电气工程系王同学参加完培训班,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如今已是制造岗位上的操作能手,深受企业信任,“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结合,精准对接了行业发展和市场所需,让我们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像王同学这样的求学成长经历,正是黄渤海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为赋能校企相向而行、协同共进,黄渤海新区统筹供需,着力构建校企全程参与的培养机制,区内职校与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94个。开设“定制化”课程,先后开办万华班、正海班、睿创班、泰和班等冠名班次,定向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1万多名。同时,通过推行“贯通式”培养,扎实推进职业院校“高本贯通”“中本贯通”。其中,船舶工业学校获批10个五年制专业,全市最多。烟工职院联合高校分段培养300多名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不仅如此,黄渤海新区还对接“国际化”标准,引进德国莱茵科斯特、法国施耐德等国际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技能证书跨国互认,5000多名职校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或行业头部企业。此外,依托新区本地院校设立开放大学,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万人次,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下一步,黄渤海新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扛牢“三核引领”担当贡献新区更大力量。
责编:王鸿云
来源:大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