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丨浅谈文旅景区“网红化”的利与弊:流量狂欢下的冷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02 2

摘要:当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一条短视频引流百万游客,当重庆洪崖洞因夜景酷似《千与千寻》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各地“天空之镜”扎堆涌现却频频翻车——“网红化”已成为文旅景区无法回避的浪潮。

导读

当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一条短视频引流百万游客,当重庆洪崖洞因夜景酷似《千与千寻》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各地“天空之镜”扎堆涌现却频频翻车——“网红化”已成为文旅景区无法回避的浪潮。

流量为王的时代,拥抱网红效应意味着巨大的曝光与客源,却也潜藏着同质化、短视化、文化失真的隐忧。是乘势而上借力腾飞,还是在流量狂欢中迷失自我?本文将穿透现象看本质,冷静剖析文旅景区“网红化”这把双刃剑的锋利与暗面,探索在流量浪潮中坚守价值内核的破局之道。

关键词:网红效应、流量经济、沉浸式体验、文化失真、可持续发展

1、现象级曝光,客流指数级增长:

西安大唐不夜城凭借“不倒翁小姐姐”冯佳晨的爆款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23亿次,直接带动景区日均客流量激增10倍以上,成为现象级文旅营销案例。

重庆洪崖洞因酷似宫崎骏动画场景在社交媒体走红,节假日单日接待量屡破15万人次,周边交通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成为“一座难求”的顶流打卡地。

2、营销成本锐减,传播效率倍增:

相较于传统广告投放,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用户自传播(UGC),景区能以极低成本实现病毒式裂变传播。一句“此生必驾318”带火了整条川藏线。

网红打卡点的自发传播形成持续性话题热度,如济南“超然楼亮灯瞬间”、成都“熊猫基地花花”,长期占据同城热搜榜。

3、业态创新加速,体验经济激活:

为满足网红打卡需求,景区倒逼自身升级沉浸式场景与互动项目。如河南戏剧幻城·只有河南,依托宏大戏剧场景和独特建筑美学,本身即成为巨大“网红打卡装置”。

催生“打卡式消费”新业态:定制化旅拍、主题文创雪糕、网红餐饮、灯光秀等,极大丰富了景区二次消费场景。

1、千景一面失灵魂:

“天空之镜”泛滥成灾:从云南大理到湖南郴州,数十个粗制滥造的镜面平台跟风上马,因实物与宣传严重不符遭游客诟病“照骗”,口碑迅速崩塌。

仿古街区“全国连锁化”:相似的小吃(烤鱿鱼、臭豆腐)、雷同的工艺品(义乌小商品)、模式化的表演,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与“时空错乱感”。

2、文化浅表化,底蕴让位于表演:

部分景区为迎合短视频传播,将深厚历史文化简化为肤浅符号或猎奇表演,如过度娱乐化的“网红式”历史演绎,可能导致文化内涵被曲解或消解。

过度追求“出片率”,使游客注意力集中于拍照打卡,弱化了深度体验与精神共鸣,“打卡即结束”成为常态。

3、承载超负荷,服务质量断崖下跌:

洪崖洞、茶卡盐湖等网红地因瞬时客流远超设计容量,导致拥堵踩踏风险上升、环境卫生恶化、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游客体验感断崖式下降。

服务质量难以匹配暴增客流,投诉率激增,损害景区乃至城市形象。

4、生命周期短暂,流量退潮现原形:

依赖单一网红项目或话题的景区,极易因热点转移或审美疲劳而迅速降温。“昙花一现”后,巨额投入的设施可能面临闲置,如某些盲目上马的网红玻璃栈道。

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复游率极低,难以形成可持续收益。

5、营销失真反噬,信任危机难挽回:

过度依赖滤镜、摆拍、夸张文案制造的“网红滤镜”,一旦被游客实地体验戳破,将引发强烈心理落差和负面口碑,如前述“天空之镜”翻车事件,对景区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网红效应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而非被其裹挟。实现“网红”到“长红”的蜕变,需把握以下核心:

1、文化为魂,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挖掘在地文化IP,将其创造性转化为独特体验。如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将传统文化用时尚语态表达,形成强大吸引力。

避免符号化堆砌,注重文化叙事深度与情感联结,让游客在沉浸中感知精神内核(如故宫文创的“活化”故事)。

2、体验为王,超越打卡构建深度链接:

将网红元素作为引流入口,后端强化互动性、参与感、沉浸式内容。例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不仅场景高度还原,更通过NPC互动、任务解锁、实景演艺,让游客“穿越”成为剧中人。

利用科技(AR/VR、全息投影、数字孪生)赋能体验升级,但技术应为内容服务,而非炫技。

3、精细运营,平衡流量与承载力:

建立科学的客流预警与疏导机制,推行分时段预约、智慧导览、优化动线设计。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服务人员专业素养,确保高峰期的服务质量基线。

4、内容筑基,真诚营销赢得持久信任:

营销推广应立足真实体验,摒弃过度美化和虚假承诺,用游客的真实口碑(UGC)作为最佳背书。

持续创造高质量、有话题性的原创内容(如敦煌研究院的创意短视频),保持景区活力与新鲜感。

5、多元发展,构建抗风险生态体系:

避免押宝单一网红项目,打造多主题、多层次的体验产品矩阵,覆盖不同客群需求,提升抗风险能力。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如+农业、+体育、+康养),拓展收入来源,弱化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结 语

文旅景区的“网红化”,是时代抛给行业的一道辩证考题。流量本身并无原罪,它如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唐不夜城的人声鼎沸与“天空之镜”的黯然退场,共同书写着市场的残酷筛选法则。

真正的胜出者,必是那些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掌舵者——他们懂得借势流量的东风,却更懂得将航行的锚,深深扎入文化底蕴的深海与极致体验的匠心之中。网红标签终会褪色,唯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用心的产品设计、真诚的服务温度所构筑的价值内核,才能穿越流量周期的波峰浪谷,在游客心中刻下不可替代的坐标。

当潮水退去,愿我们的景区留下的不是一地狼藉的“网红泡沫”,而是经得起时间凝视的文化地标与值得反复品味的“心之所向”。这才是文旅“长红”的真正密码。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闻龙

责编:张丽佳

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