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非典型」跨界,让社区营造有了新答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09:49 2

摘要:上周末,CRR受邀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参加了一场以「颠覆传统:新型博物馆的『非典型』合作模式与社群共建」为主题的文化座谈会。活动背后,是太古地产(下文简称「太古」)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院联合发起的「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

上周末,CRR受邀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参加了一场以「颠覆传统:新型博物馆的非典型合作模式与社群共建」为主题的文化座谈会。活动背后,是太古地产(下文简称「太古」)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院联合发起的「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

本次座谈会汇聚多位文化艺术与管理领域的领袖,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吴志华博士、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上海当代艺术馆主席兼馆长龚明光和太古地产零售业务(上海浦东)总经理顾育真。座谈会由教育燃新主席黄英琦主持,围绕博物馆如何与商业协同发展,跨界合作与跨资源整合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嘉宾们结合跨界合作的实际案例,分享了宝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前瞻性的视角和启发性的见解。

*前滩太古里成功举办「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文化座谈会

同时,来自京港两地知名学府、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们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考察,深入剖析文化发展策略与演变,积极讨论品牌知识产权营运和文化旅游等议题,全面探讨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未来发展计划。

收到邀请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惊讶——作为一家顶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太古为何会选择与博物馆合作,深度投入到一个长期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中?

而当象征文化殿堂的博物馆跨界拥抱商业,又该如何守护其文化内核与公共教育属性,与商业逻辑和谐共存?

这场活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切口,让我们得以探寻文化与商业「双向奔赴」背后的真正价值。

博物馆3.0时代的「走出去」实践

全球的博物馆都在步入新阶段。

在活动现场,吴志华馆长提出的「博物馆3.0」概念,精准描绘了这一趋势:

博物馆可和社群合作,促进学习、对话、社会进步、社群凝聚力和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博物馆透过培养社群成员的归属感,可以促进机构的成长和发展;

博物馆也要全面了解社群的兴趣和需要,并提高通达性和包容性,同时透过项目合作,促进更多社群参与;

最后,博物馆应深化科技和数字项目,更广泛地接触观众,同时推动文创产业,将文化使命与商业思维和创新结合,创造更多与社群合作和共创的机会。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右一)于文化座谈会分享关于博物馆发展趋势的见解

其核心是「主动走出去」。这也是文化机构在当下面临生存压力与发展机遇时的主动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拥抱年轻人,尤其是培养下一代文化观众,以确保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

太古的介入,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呼应。与许多将文化视为营销附庸的开发商不同,太古深谙文化和艺术需要时间培育,而非财报上的即时回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太古一直在音乐、艺术、社区文化多个维度默默深耕,早已超越了常规的企业社会责任范畴。

比如,太古已连续十六年支持中国顶级古典音乐盛事——北京国际音乐节,助力优秀学生和学校乐团参与国际表演,推动古典音乐的普及与社区文化交流。

在实际合作中,太古不会参与具体运营,只为文化传播提供高价值的渠道和真实的观众互动场景

比如,在「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中,权责划分清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作为主办方主导文化内核与学术标准,太古地产则提供商业项目作为实践场域并承担财务支持。

*同学们与座谈会主持人教育燃新主席黄英琦合影留念,为期八周的沉浸式文化之旅圆满结束

来自顶层的战略绑定,最终实现双赢,既为博物馆提供了走出殿堂、融入城市的现实路径,也让商业空间获得顶级文化叙事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太古社区营造的全新切面。

太古社区营造的底层逻辑

本质上,太古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投资,正是其「社区营造」(Placemaking)战略的核心实践。

其根本逻辑,在于通过文化赋能,将文化基因深度注入商业生态,以形成「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商业价值」的长期正向循环。这也决定了太古的行为与短期公关行为的本质区别,是一种嵌入企业核心战略的价值投资。

我们持续关注太古多年,每一次亲历其项目与活动,都让我们对「社区营造」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认知得以刷新。

在我们理解中,太古的社区营造有三个特征。

其一,是长期投入的耐心。

太古深植于基因的长期主义,并非一句简单的公关说辞。最经典的写照莫过于香港鲗鱼涌,这片曾是19世纪荒芜石矿场的土地,在太古数十年的耕耘下,已蜕变为集办公、住宅与休憩于一体的成熟社区。

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发,而是像修补自家老屋般,一点一滴沉淀归属感。

*香港鲗鱼涌街景

还有一个或许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如今在南京西路呈现的路易号,其合作洽谈早在2019年便已启动。跨越时间的执着与坚持,最终换来了回响。

专注可持续演进的耐心,也构成了其穿越周期的商业底气,这一点在太古最新发布的中期业绩中得到了印证。

其二,是在地文脉的深度融合。

太古的每个项目都是为城市量身定制的作品,精准捕捉着独特的本地气质。、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潮玩」定位,抓住了首都年轻群体的先锋精神;

在成都,成都太古里的「快耍慢活」,则融入川西建筑的坡屋顶元素,结合本地休闲文化,将市井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上海,前滩太古里的建筑则引入黄浦江的开阔叙事,以「用心好生活」为题,提醒人们在快节奏下也要感受生活本真。

*8月,《InStyle优家画报》携手前滩太古里带来的「第四首歌 Bonus Track」音乐狂欢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项目的定位,皆源于对本地客群情感的精准把脉。太古借文脉编织情感纽带,让商业空间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节奏,形成独有的「在地记忆」

其三,是文化赋能下的社群连接。

社区营造的根本在于以人的需求为主导。太古的社群连接正以此为基石,以文化赋能为内核,其逻辑在于,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化体验场域,以文化认同凝聚情感共鸣,构建以文化为纽带的长期共生关系。

既有润物无声的社区深耕。比如,去年落成的太古中央广场与2023年启用的太古花园。两处绿地合计超过7万平方呎,引入260余种原生与外来植物,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态价值,也为居民与访客创造了亲近自然的日常空间。

*太古中央广场 | 图据官方

也有城市级的文化事件共振。去年,前滩太古里获得巴黎奥运会公共场所放映权,在中央公园草坪搭建露天屏幕,让市民与游客在城市的开放空间里共同见证体育盛事。

通过这种方式,太古不仅提升了商业空间的文化厚度,更重要的是,TA借助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将消费者、租户与居民转化为社区的共建者,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赋能青年,就是布局内容未来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的深层价值。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常规的公益或人才储备,而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太古在更高维度上的「文化生态共建」,其核心便是对青年这一「未来变量」的共同投资

对于博物馆而言,青年群体不仅是未来重要的观众,更是未来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要避免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僵化或褪色,就需要邀请未来的文化主力军提前进入核心场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碰撞中创造,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审美偏好和数字媒介习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具活力的当代内容。

*京港两地大学生考察多个北京城市地标,如798艺术区、北京太古坊和三里屯太古里等

而对于太古,赋能青年,则是其「社区营造」战略中最具前瞻性的一环。

早在2019年,太古地产便在香港成立了「社区营造学院」(Swire Properties Placemaking Academy, SPPA),通过系统性地提供实践机会,扶植年轻一代。

比如,一年一度太古坊的社区节庆盛事「白色圣诞市集」,近几年就是由香港大学生来主导策划和执行的;以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至今已是第四届,可以看到,太古始终在为青年搭建能将创意付诸实践的舞台。

赋能青年的价值在活动现场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当京港学生团队针对西九文化区提出关于社区共建、IP打造、提升访客体验优化等精准切中运营痛点的创新提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崭新的视角」,更是良性的「双向赋能」——青年从实践中获得了成长,而成熟的文化与商业体系也从青年的创造力中获得了反哺

写在最后

商业向善,文化向远。

在「体验为王」的时代,文化很容易被工具化为短期营销的「流量密码」。

太古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关于商业与文化如何深度共融的范本——TA没有将文化视为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公共内容」来投资与共建,最终沉淀为穿越周期的商业韧性。

这或许才是商业地产最值得守护的护城河。

-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

能同时做到,的确很有难度

但如你所见,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欢迎同类自媒体主理人随时加入

来源:商业地产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