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全人类视角、全彩图、多卷本——《全球通史》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8:30 3

摘要:计划编写一部全人类视角的、全彩图的、多卷本的《全球通史》,是我 30年来的宿愿。今天的世界通史品种极为丰富,大家随处可以见到单卷的《全球简史》,可以见到 2卷本乃至 12卷本的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各种世界通史著作。那么,有读者会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编写

计划编写一部全人类视角的、全彩图的、多卷本的《全球通史》,是我 30年来的宿愿。今天的世界通史品种极为丰富,大家随处可以见到单卷的《全球简史》,可以见到 2卷本乃至 12卷本的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各种世界通史著作。那么,有读者会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编写一部 8卷本的《全球通史》呢?在这个问题上,说实话,我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我直陈结论,目前存市的世界通史,绝大多数是以专业学者口吻,写给准备进入世界史学科做研究的学习者和顶级爱好者的专著,而针对普通读者编写的著作却寥若晨星。所以,为了弥补单卷本或简约本及专业本在转述方式上的约束、僵硬和冗长,我认为确有编写一部亲和的8卷本《全球通史》的必要,此为原因之一。其次呢,在书写宏大历史方面,简约本的信息量是明显不足的,这就很难让读者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效的记忆支撑和框架。再次,我发现只有大量的随文彩图,才能够治愈中国读者阅读纯文本时的那种不适感。当然,以上三点,也仅仅是从方便读者的视角而论。

其实,这套通史的编写原因,远不只如此。这般浩大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有人会猜,主编一定是受过什么刺激或发过什么样的宏愿,然后才会如此精进;否则,怎么会有人愿意去做这样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呢?的确,万事皆有缘起。比如说一部花了 20年时间撰写的 12卷本的历史巨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它的写作缘起就是带有浓重的神示意味。根据作者爱德华 ·吉本(Edward Gibbon)回忆:“1764 年 10月 15日黄昏时分,我坐在罗马卡皮托山的遗迹里,沉思默想。我听到神庙中传来赤足僧侣的晚祈声。这时,要为这座名城写一部书的念头,崛然而生,于是我开始在内心酝酿并成形。 ” 然而,关于 1300年的罗马史,并非仅仅来自一个神示的时刻就能瞬间完成。早在吉本的第一部著作中,他就表述了他要写史的准备工作,他说: “哲学家不一定是历史家,而历史学家不管怎么说,要尽量做一个哲学家。”所以任何一部皇皇巨著,也是需要一点点积蓄思考、积累资料、积聚史观,以及积淀跨越时空的能量。

我个人编写这部通史的动机,实际上是来自于 30多年前,跟随国家古籍小组组长李一氓先生一起工作时的一次至深的感动。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每天骑车去氓公家里,为他口述的回忆录以及他答应为出版社或作者所要撰写的文章,来做笔录工作。记得笔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给当时岳麓书社总编辑钟叔河先生所编订的《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的序言。氓公在序言中说到: “从办 ‘夷务 ’到办 ‘洋务 ’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少数是改良主义者,但都多多少少意识到这个中国积弱之故。西欧不仅有奇器淫巧,而且还别有立国之道。解放了的巴黎巴士底狱和放在纽约港前的自由神 ,不能不在他们的思想上引起震动。可是 ‘天朝上国 ’的阴魂不散 ,承认西学为用的同时 ,还一定要配上一个以孔老二为招牌的中学为体。”

当时我 23岁,第一次正式接触到 “从东方走向西方 ”如此沉重的东西思想冲撞的话题。从 1840起,近世百部前人睁眼看世界的著作,在钟叔河先生爬梳整理、编撰叙论之后,不仅得到了主管工作的氓公的赏识,更重要的是《走向世界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乃至轰动。这也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竟然如此之艰难,可能我们与世界的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消解隔阂的过程。

西学东渐,是 200年来中国与世界融合过程的主要基调,这过程就像是一块沉重的磐石,重重地压在每一代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头。除去上述睁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郭嵩焘、曾纪泽一代,不想,其后这沉重代代亦然。中国欧洲学会原会长陈乐民先生,著有《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他详细梳理古中国的外交史料,从张骞的凿空西域,到徐光启与利玛窦( Matteo Ricci)的交流,从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到今天世界历史教学的问题。他提出了诸多期期以为不可的建议,拳拳之心余温可感。

这基调的续曲还有,《何为中国》的作者,复旦大学的思想史家葛兆光先生,他从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由来,思考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的困境,思考从古代中国的天下到现代世界的万国。这是当代历史学人一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的学术当担被清晰地刻录于纸上。我个人依然把它看作是 “从东方到西方 ”的一种学人的接力。

在这样主旋律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来学习全球通史,那势必会思考,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 Cristoforo Colombo)、麦哲伦( Fernando de Magallanes)有 80年以上的时间,但是他却没有引带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为什么在利玛窦带来了西方前科学知识体系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原典,在其后将近 300年里,中国制度的决策者和知识精英们,竟然集体保持沉默?那些后来诞生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是否全部被埋没在了 “四书五经 ”和科举考试的浩渺烟波之中呢?几百年来,我们与全球化,就这样一次次地失之交臂。

我们今天来学习全球通史,无疑是要从中体悟出人类过往智慧的精妙,以及人性负面的边界,这精妙绝对不是可以用好坏来简单地衡量的。每一个时代的管理者,都会留下不同的思想遗产或是制度遗产,当然这些遗产正负不等,需要后继者们认真地拣选。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 ·克拉克( Christopher Clark)最为欣赏的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II),这位欧洲历史上的开明君主,曾在《政治圣经》中表述: “公民的第一责任是服务于他的祖国,这是一种义务。在朕的一生中,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他自称自己是 “国家的首席公仆 ”。克拉克提醒道:普鲁士如何取得成功,之后又如何走向灭亡的问题,必须辩证地审视普鲁士的历史发展和德国历史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见,人类的历史遗产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立场远胜于对错和真假,它不可人云亦云,它需要学习者每个人自己来整理和细心地体悟。

在 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良渚古城挖掘现场的采访工作。我问起时任浙江省考古所所长的刘斌先生: “作为古城的发现者,您怎么来看一座 5000年前的先民古城?又是怎样来看待先民建造的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呢? ”刘斌所长回答说,古城的遗址和文物的挖掘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一个早期的文明,它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是如何走向繁荣的?又是如何面对危机的?以及又是如何消亡的?先民面对自然和危机的思考,以及对应危机的方式,将对我们今天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能够参加田野考察,是学习历史的绝佳方法,但是书本的间接经验同样非常重要。面对一部 8卷本的《全球通史》,还有一个方面,我要提醒学习者们注意。那就是,我们自己难以忘掉作为中国人的一个观察视角。近 200年来,先觉的学人和我们自己,都努力从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但是我们却难以走出历史中国被定型的角色。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奈戴托 ·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在他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之中感叹到: “民族的接续代替了帝国的接续,给每个民族派定一项特别任务。 ”“日耳曼民族扮演了罗马帝国的角色,他不会灭亡,永远存在,直至经过数个世纪和抵达天国。 ”那么,中国呢?它在全球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赵汀阳先生,在他的《惠此中国》中谈到,在夏商周三代,我们的先民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模型,即无外的天下体系。一种宇宙理论的框架,足可以容纳世界万国。如果依其体系延展,它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脉。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秦入汉,它改变成了大一统的模型,后来逐渐熔铸成了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认同的民族国家。这种模型的优点是,依然内含天下体系,然而它的卡点是,兼容世界或与世界融合的道路,变得有阻且长。

这些问题当我们站在更开放的视角来思考,那就不再局限于 “二十四史 ”或是民间野史所得出的推断和结论,它属于人类历史的一个部分。在人类进入了数智时代的历史轴线上,全球化业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需要在全新的时空点上进行全新的规整,我们需要在宇宙和人类文明的维度上来思考世界,当然也要思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兼容性和非宗教性,这依然是每一代人不能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动力所在。

当人类回溯自己从 300万年前走进今天的数智时代,尤其近几十年来,科技创新的速度和全球化的速度是以前的人类所无法想象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 ·萨克斯(Jeffrey Sachs)说,全球化意味着多元社会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的相互联系。这些相互联系包括技术、经济、制度、文化和地缘政治,包括世界各地的社会通过贸易、金融、移民、文化、帝国和战争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确,我们的下一代就将生活在这样全球互联的世界。如果现在的学生们不了解世界变化的趋势,那他必定会举步难行。

有句话说,人性未变,历史就会重演。这话并不严谨,但是并非毫无道理。未来,一定是碳基生物与硅基生物共生的时代。所以,我们的下一代要建构思维模型的基础,依然是知所从来。科技在快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要想 “执今之道 ”,那就更需要清晰地了解人类来时的路。《全球通史》应时而生,它以 180万字和 1000余幅彩色图片,描述了人类走过的不同时代。从人类处在狩猎采集的史前旧石器时代,到农业兴起的新石器时代;从早期文明发展到庞大帝国的古典时代,到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并起的中世纪时代;从帝国第一次跨海连接了不同族群区域的大航海时代,到由英国蒸汽动力革命所开创的工业时代;再到今天,世界瞬间互联,人类进入了数智时代。正如老子所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次次理性迭代的过程。在人类总体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之上,我们图文并茂地系统性梳理了全人类走过的历程,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清晰而笃定地走上怀有人类共同梦想的幸福之路。

2024年 12月 10日

来源:余世存的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