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评估巡礼: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7:02 1

摘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本期推送:生命科学学院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根于百年学府之深厚底蕴,自1919年南开大学初创生物学门以来,历经世纪风雨,于1993年由生物系正式成立学院。学院现下设六大系别: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系、微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系,构建了全面而深入的学科体系。

1999年专业调整后,学院本科专业按一级学科设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分别入选“国家基础生物科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9年和2020年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9年依托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立生物伯苓班,2020年入选“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实力雄厚,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学位授予权,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7个二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招收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型硕士、博士研究生,设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在ESI全球排名中,生物学5个相关领域均跻身世界前1%。生物学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

01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与三全育人新进展

生命科学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经多年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家生命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近年来,学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工科“生物医药”通专融合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探索生物学科“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等,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抓好“主旋律”,奏响“爱国三问”时代强音。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师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和历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元为纲,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采取系列措施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努力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上走在前、做标杆。

以“爱国主义”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搭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五年内举办十期学生党校、十期团校,培训学员五千余人;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举办“初心百年”“党史百年”“光影百年”系列活动,以讲述故事、绘画、观看视频等形式培养学生爱国、爱党之情;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理论立项28项,录制微党课50余节;建立实体“红色读书角”、设立党员先锋岗、依托微党课大赛、党建创新立项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三爱”植于心、践于行。

守好“主战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011年南开大学推出《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和实施“公能”特色素质教育;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寄语青年学子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生命科学学院根据生物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并构建“怀公”“高能”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别融入了对学生“价值导向和内涵文化”方面的培养,和致力于对学生“专业伦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启发,力图在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达成“公”“能”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建成一支政治水平高、专业素质好的“怀公高能”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和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案例库,初步形成了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局面。

3门课程入选“南开大学课程思政优秀典型”;1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研究课题;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南开大学第一批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试点;学院教授在2023年天津市大中小学“故事思政”课程大赛中获普通本科课程思政组特等奖。在南开大学课程思政“一院一案”督导评估中,获肯定评价“学院组织有力,搭建的‘怀公高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目标明确,设计内容学科专业特点显著”。

夯实“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持续开展“一流课程”和“金课”建设,支持教师围绕“两性一度”开展研究和实施教学,先后有20余门课程立项开展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实现小班化教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等理论课程以及配套实验课程陆续建设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并开展小班化SPOC教学,灵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年来,学院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系列微课”等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以院级教改方式开启数字资源建设,共有12门课程开展建设,其中3门课程培育建设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获评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5个微课作品在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3个项目获评天津市虚拟仿真建设项目。《植物生理学实验》数字资源教学得到人民日报报道“不一样的高校云课堂”;《稀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虚拟合成》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已推广应用到多所国内院校。开设“名师引领”通识课,邀请生物学科顶级专家走进本科生课堂,课后设置与院士面对面的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大师学问精神的引领下,拓宽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孕育学术理想。

学院鼓励教师编写新形态高水平专业教材,近五年主编出版教材9部,其中《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三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细胞生物学数字课程》于202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另有4门课程签订数字课程教材出版合同,将陆续出版发行。

02丨落实“公能”特色素质教育,探索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南开大学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领跑者”的理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公能”特色的素质教育,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以“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培养过程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本博贯通等特色,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强化机制创新和条件保障,形成了一套培养体系和有效机制,带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学科交叉赋能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培养方案有机融入医学、药学和计算科学学科课程,定制“人工智能生物学”、“智能计算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边界和学术视野,讲授智能计算科学技术在专业研究和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探究人工智能在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应用与发展趋势;“科研训练”系列课程优先由高端人才、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术导师,围绕“结构生物学”、“基础免疫学”等重要领域的前沿性和关键性课题,开放各级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原创性探索和研究。

科教融合构建联合培养拔尖人才新模式。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建“邹承鲁菁英班”,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的试点班,试行“2.5+1.5”培养模式。学生在南开大学完成专业培养规定的课程学习,于第6-8学期在生物物理所开展科研实践训练与课程学习。“邹承鲁菁英班”旨在将南开生科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与生物物理所的名师、前沿学术思想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创立科教融合联合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模式。

本博贯通打造新型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试点南开大学生物学科本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采取“3+1+X”(X为4~5)的模式,1年为本-博衔接阶段,X为博士修业年限。本科第三学年在学术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专题研究和科研方法论学习,鼓励学生赴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一学期的科研训练;第四学年,引导学生进入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类大健康等重大科学问题相关的研究领域,启动研究生课题研究,并修读研究生课程,享受研究生待遇和优秀生源奖学金。

多形式多途径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积极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实施多形式、多途径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积极发挥学术导师海外背景优势,争取项目资源;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国际赛事,配备指导教师和独立实验室,保障实验顺利开展,学生团队连续多次获得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金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与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WEHI研究所等海外知名院校签署交流项目协议,选派学生参加交流项目;定期举办伯苓“系列讲座”,包括“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人工智能生物学讲座”等,邀请国际学术大家为本科生作专题讲座,近年来,包括1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外籍院士在内的20余位全球著名学者受聘客座教授。

03丨优化基层教学组织构架,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

加强组织建设,优化质保机制。建立以“学院——二级学科及教学实验中心平台——核心课程组”(辐射学科相关专业课、选修课、前沿讲座的课程组)为主轴,层次清晰、相互交联、职能明确的基层教学组织框架。制定实施“课程组建设和管理办法”“课堂教学听课活动实施办法”,在基层教学组织规范下,研讨教学大纲修订、学生培养方案修订及核心课程教学规范,举办和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系部教学工作会、集体备课、院领导与督导组集体听课、新开新任课教师试讲、核心课程讲授展演等多层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建立“助教-试讲-开课-督课-反馈-整改”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意见反馈的闭环制度,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落实好学院领导、督导教师听课制度,采用常规、随机和重点督导相结合方式深入课堂开展督导工作,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

建强师资队伍,借力优质平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9人。学院以人为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8人,国家级四青人才1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获宝钢教育奖7人。

近三年,“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生物学实践教学团队”“生物化学教学团队”荣获“南开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学院教师作为主力成员的“南开大学有效教学NKET团队”荣获“天津市教学团队”,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系成为“教育部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主要参建单位。学院7名教师受聘教学部生物科学“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专家,参与“101计划”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工作,在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与科研平台。平台是教学支撑的关键联结点,在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名师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反哺教育质量的提升,并利用科研创新来激发教学创新的活力。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总数超过千人,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南开生物学科的新篇章。

04丨深化“五育融合”见行见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

强化社会实践工作,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重德育强智育,学院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举办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导师有约系列活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组织采访老教师、老党员、老专家,发挥“五老”资源对青年成长的教育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传承老一辈爱国奋斗的无私精神;开展“生命-生动化”、实验室开放日、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助力学生坚定专业自信,打磨成才根基。

以体强身,以美育心。学院积极发扬张伯苓老校长体育育人理念,以“悦动生科”系列活动为载体,举办贯穿全年、形式多样的生科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和“院长杯”系列运动赛事,引导学生在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中激发兴趣、强健体魄。学院扎根专业特色,开展“生命之美”文化节、“新年、迎新、毕业”三大晚会和生科游园会等各类活动,促进一二课堂融会衔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组建乐队、话剧团、啦啦队,扩展美育工作载体,以立体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青春之美。

劳动育人,服务社会。学院以志愿实践为依托,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社区基层,在担当尽责中学思践悟、历练成长。搭建校园劳育平台,广泛组织社会实践,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吸引200余人分赴贫困山区、社区基层躬身劳动;发挥学生青春才智,打造“向阳计划”等志愿服务工作品牌,连续八年定期开展支教活动;盘活用好社会资源,与4所中小学、3个社区和2所养老院建立长效关系,开展科普宣传等志愿活动;组织同学赴甘肃庄浪县、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等地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专业实践中全面发展、竭诚担当,相关事迹多次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师生四同”,合力育人。学院调动全院师生力量,开展50多期“师生四同”活动,实践队伍前往滇、川、新、苏、浙、冀等地开展实践,主题涉及生态文明、脱贫攻坚、文化遗产保护、病虫害防治、疫情防控等。其中赴甘肃队“中药材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及推广种植示范”项目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推动双创教育改革,拓宽成长成才新渠道。学院开设专业必修课《创新研究与训练》,邀请生物学科各领域专家开展学科研究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涯意识、做好生涯规划和强化专业认知。学院本着“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承办并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市级、校级、院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先后斩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2019年,学院“神索:划时代的组织工程神经导管”项目团队通过研发一种用于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神奇”导管,实现了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拟天然再生,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造了南开大学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

2021年,学院“自然卫士-以虫治虫的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团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争夺赛中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顺利实现南开大学在红旅赛道金奖“零”的突破,“自然卫士”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也因其累计志愿时长2万余小时、助力农户增产增收1500万元的生动实践获评“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03学生学习体验

21级管一旻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优秀的师资力量,更对学生全面发展极其重视。在这里,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学院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课程,还通过实验课程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我对生物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学院还鼓励我们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科研能力,也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学院的课程设计既专业又灵活,既有共性的基础课程,也有个性化的选修课程,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进行选择。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除了学术学习,学院还非常重视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学院组织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我感激学院为我们提供的一切资源和机会,也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在这里收获成长和成功。

21级赵拔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底蕴深厚,拥有着百年悠久历史,曾为国家培养出众多的人才栋梁。学院师资力量尤其雄厚,在院士领衔之下,教授/研究员与副教授/副研究员总数超过百人。我在生科院的几年里,非常有幸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也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一方面,学院定期召开名师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授课,为同学们讲解生命科学前沿内容,这样既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沟通,也开拓了生科学子的眼界;

另一方面,学院也设置科研训练等课程,提前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轮转学习,此外针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等创新项目,学院也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促进师生达成团队合作。百年栉风沐雨,十秩砥砺奋进,我荣幸地见证了南开生科的百年华诞,也非常感谢学院在学习与科研方面对我的培养,祝愿南开生科未来能再续辉煌!

22级马子萱

转眼已经来到生科院一年多了,经历了大二刚来这的惶恐和现在升入大三的淡定,可以说我确实在这里成长了很多。从文科到理科的转变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科侧重点的不同,需补修课程数量的繁多,这些都让我感到有些吃力迷茫,但是生科院并没有让我掉队,而是在各个方面积极帮助我——课表冲突,教学办老师教我如何办理课程替代;压力过大,辅导员老师为我排疑解惑;课程不懂,授课老师耐心辅导。

慢慢地,我发现我不知不觉追了上来,我不仅学习了大类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还基于兴趣修读了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实验、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可以说,我确实做的还不错。利用课余时间,我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暑期社会实践、也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在生科院,我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每天都在进步,遇到了更好的自己。百年生科,历久弥新,作为生科人,我将持续努力,认真学习,无愧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我会以谦逊之心积累知识,以热忱之心迎接挑战,为将来在生命科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04优秀学生代表

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伯苓班2019级本科生,南开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邹承鲁菁英班”联培生。曾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心主任、第33期面向党员和党员骨干的党校校长等职务。获得三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021年南开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南开大学抗疫青年先锋、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带队获得第十七届天津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南开大学第五届“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南开大学2022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三等奖等奖项。保研至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曾薪霖

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伯苓班2019级本科生。在学期间任生物伯苓班团支部宣传委员、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生命科学学院第33期团校副校长。在校期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获得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度公能奖学金,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本科生优秀毕业生”,在SCI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一篇(独立一作)、研究性论文一篇(第三作者)。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科研学习交流,并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科研助理,通过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直博录取,毕业后至耶鲁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

王童彤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伯苓班2016级本科生。在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天津市生命科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南开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优秀社会实践个人等奖项荣誉;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二年级参加清北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举办的神经生物与脑科学暑期学校等学术交流活动,对神经与脑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回校后加入学院相关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神经生物学知识和相关实验技能。

2019年3月,在伯苓学院的资助下,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科研训练,在学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正刊发表论文一篇。毕业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包括脑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调节行为和机体生理反应的机制。研究工作发表于顶级科学杂志Nature, Cell, Neuron等共7篇,引用超过200次,被NPR, Caltech News, New York Times, 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转自南开大学教务部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