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省,简称 “湘”,这一称谓的来源与地理位置及水系密切相关。因地处洞庭湖以南,故得名 “湖南”;又因境内流淌着浩浩荡荡的湘江,“湘” 也成为湖南极具代表性的简称。湖南地处中国南部,位于长江中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湖南省,简称 “湘”,这一称谓的来源与地理位置及水系密切相关。因地处洞庭湖以南,故得名 “湖南”;又因境内流淌着浩浩荡荡的湘江,“湘” 也成为湖南极具代表性的简称。湖南地处中国南部,位于长江中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湖南的文明溯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远祖之一是蚩尤。蚩尤率领的 “九黎” 部落最初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后与炎帝部落爆发激烈冲突,炎帝战败,蚩尤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并与黄帝部落产生交集。起初双方尚能和平共处,然随后爆发战争,蚩尤兵败。战败后,其部落一部分归顺黄帝,大部分则向南迁徙,成为苗蛮的先祖。与此同时,祝融部落成员也来到这片土地,在包括湖南在内的江南地区繁衍生息。
远古时期的湖南是部落杂居之地,荆蛮、越人、濮人等族群在此生活,各部落相互独立,因此强大政权的出现相对较晚。春秋时期,楚国人开始向南拓展疆域,至战国中期,已基本实现对湖南地区的统治。南下的楚人成分复杂,涵盖贵族与贫民,春秋前主要分布在湘中、湘西北、湘东北;战国后,其活动范围逐渐延伸至湘南、湘西南,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最为集中,其次是长沙 - 益阳 - 常德 - 临澧至江陵的交通沿线。
到战国时期,楚人已成为湘中、湘东北、湘西北地区的居民主体,但在湘南和湘西南,楚人作为统治者和征服者仍属少数。湖北楚人入湘是两湖地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楚国统治下,湖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文化也日益繁荣。尤其是战国晚期,楚郢都沦陷后,大批贵族南迁湖湘,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兴盛。这一时期湖南的考古发现中,楚国风格的器物随处可见,充分印证了楚文化对湖南的深远影响 。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湖南的沅江、澧水流域归属黔中郡,后又增设长沙郡。西汉时,湖南隶属荆州刺史管辖;东汉时期,湖南几乎涵盖荆州全境,被划分为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四个郡。三国时期,湖南属南荆州,公元 219 年,孙权夺取荆州,湖南纳入吴国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行政区划变动频繁,难以详述。隋朝建立后,湖南境内设有 8 郡,下辖 34 县。唐朝时州、郡并行,并分设道以加强管理,江南西道、黔中道的辖区覆盖了现今湖南区域。安史之乱后,各地增置观察使,公元 764 年,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使设立,简称湖南观察使,“湖南” 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
两宋时期,湖南被划分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湖南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朝建立后,虽在经济方面建树有限,但在湖南建制史上意义重大。元代设立的 “湖广行省” 包含现在的湖南,其行省驻地几经变迁,1274 年设于武昌,1277 年迁至长沙,1281 年又改至鄂州。
湖广行省政府驻地设于湖北的格局,深刻影响了两湖之间的关系,使得湖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湖北视为区域中心,“湖广” 这一称谓也一直延续至清朝灭亡,塑造了两湖地区数百年的历史联系。明朝初期沿袭元代建制,1376 年改设 “三司”,布政使司称为 “省”,湖南仍属湖广省,治所依旧在武昌。清朝初年,湖南归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管辖,总督与布政使均驻于武昌;1664 年,湖广右布政使驻扎长沙,标志着湖南开始建省,同年偏沅巡抚驻所也迁至长沙。1723 年,湖广右布政使更名为湖南布政使司;1724 年,偏沅巡抚改为湖南巡抚 。
尽管湖南省已设立,但湖广总督仍负有兼辖湖北、湖南之责,两省在行政上并未完全分离,这种紧密的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持续影响着两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