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要将自己内在的幻想与无意识表现出来,亲手为自己建造一个石头房子。
1922年,荣格在波林根买了一块地,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
他要将自己内在的幻想与无意识表现出来,亲手为自己建造一个石头房子。
他亲自去捡石头,亲自砌墙。
一年后,第一幢圆形房屋完工,远看如一座圆塔,便叫“塔楼”。
生活在塔楼的荣格,不断扩建,1931年,他又给自己扩建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的钥匙,他亲自保存,没有他的允许,谁都不允许进去,他在里面思考、画画、写日记。
荣格没有给塔楼通电,到了晚上,就点上老式油灯,塔楼也没有自来水,只能从水井里打水,他亲自劈柴做饭。
对此,荣格感慨:
这些简单的活动让人变得简单,而变得简单是多么困难!
实际上,他是在给自己留一个可以绝对做自己的环境,在这里,他只是荣格,只是他自己。
荣格一生治愈了无数人,就连作家黑塞,都找荣格进行过心理治疗,荣格一生,也都在疗愈自己,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最终极的疗愈,是成为自己。
在《红书》里,荣格反复强调,活出你自己的生命,走你自己的路。
荣格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身边的人告诉他的任何道理,他绝不照单全收,而是进行反思。
就连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的教义,荣格也充满怀疑,当人们告诉他:
这就是美,这就是善的时候,他心里就闪现出另一个问题:
一切都没这么简单,一定还有什么隐秘的东西,是人们所不知道的。
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就要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把别人的“路”当成自己的路。
生命有引路人,但没有人能为你规划好一条路,荣格在《红书》的序言里,提出了自己的警告:
我给你们的不是说教和指示,我凭什么教你们呢?我跟你们讲这个人的路,但不是你们自己的路。
我的道路也不是你们的道路,因此我无法教给你们。
路就在我们身上,不在诸神那里,不在说教中,更不在律法里。我们身上有路、真理和生命。
这世间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给所有人通过,因为这世间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上天将我们造得独一无二,我们为何还要自甘堕落?为何还要挤在一起试着走同一条路?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看见别人的人生,洒脱自在,富足光鲜,总免不了会心生羡慕。
荣格却告诉我们,把他人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早晚会被反噬:
灾难会降临在依照别人的方式为榜样而生活的人身上!
生命与榜样相悖。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
所以,活出你自己吧。
活出自己,意味着我们不必追随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我们不应该跟随任何人。
人生之路,灵魂才是唯一的指引。
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因为在这世间,找不到另一个跟他一样的人。
无论他怎么活,都是他自己。
可是,真正成为自己,意味着自己时刻与自己的灵魂保持同步,与自己的内心生活在一起。
荣格四十岁的时候,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心理危机。
那时候的荣格,功成名就,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拥有了荣誉、权力、财富、知识和所有人间的幸福。
此时的他,已经不想再去努力获得这些东西了,他突然之间变得迷茫,他感到一种更深的“渴望”,他想更深入地理解自己。
可是,他无法理解。
他听见内在有一种声音在告诉他:
找到自己的灵魂。
他说:
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必须活出这种生命。这种生命就是道路,这是一条广受欢迎且通往深不可测之地的道路,我们将之称为神圣。
再无其他的道路,因为其他的道路都是错误的。我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它带领我来到你这里,找到我的灵魂。
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对外部事物的渴望,永远无法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灵魂。
反过来,我们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就越是渴望外部事物,这种心理,荣格是这样描述的:
如果他找不到灵魂,空洞的恐惧将会压倒他,恐惧的长鞭将会不停地鞭打他,使他再一次陷入绝望的追求中,让他盲目渴望世界上空洞的东西。
无休止的欲望把他变成一个傻瓜,使他忘记了自己灵魂的道路,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
然而,太多的人只看到自己对外物的渴望,却忘了,那渴望真正指向的,恰是自己的灵魂。
荣格说:
物质的欲望会把灵魂变成野兽,吞噬掉那些无法忍受的东西,并被自己吞噬的东西毒害。我的朋友,更明智的做法是滋养灵魂,否则你就会在自己的心中养育出恶龙和魔鬼。
滋养灵魂,其实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其实就是滋养灵魂。
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做自己呢?
对于人生,我们是第一次做人,没有上辈子的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下辈子可供修正。
我们只有这一次,只有这一生。
对于灵魂,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生命的明灯,是我们人生背后的引领。
它在哪里?
荣格说:
我要明白,我的灵魂最终是在一切事物的背后,如果我能够穿越世界,那么我最终就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但即使挚爱也不是最终的目标,也不是爱所一直追求的尽头,它们都是自己灵魂的象征。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背后都有着自己灵魂的影子,可是太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感知,没有去觉知,我们对此视而不见。
然而有时候,我们又从其他地方学习,希望能找到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希望能找到走进自己灵魂的大门。
可是,恰如黑塞说的:
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
我们对灵魂的认识,也不是简单的知识,荣格告诉我们:
心的知识不在书上,也不是从老师的口中讲出来,而是从你身上生长出来,就像绿色的种子从黑土地里长出来一样,但是时代精神无论怎样都无法理解梦,因为灵魂所在的地方,学术知识是无法到达的。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知识?
你只有通过活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才能获得这种知识。如果你还能够活出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别人没有活过或没有想到过,那么你就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全部。
但很多人似乎只想逃离自己,从而可以不用活出那些迄今为止还未活过的生命,不用去活出那些还未活出过的自己,缩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可是,我们没法逃离自己,一切时间和要求都会在自己身上得到实现。
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走进自己的灵魂,认识自己的灵魂,去听到灵魂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我们对这些要求视而不见,就是对自己视而不见。
对自己视而不见的人,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只会被外物吞噬,成为一个“怪物”。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问题。
然而,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有时候会决定我们的选择和人生。
有些人看到这些问题,就向外归因,觉得是自己的贫困所致,于是,他拼命向外寻求,努力积累财富,努力追求物质。
可是,这些东西,没有尽头。
无论你拥有多少,也顶多只能让你感到一些物质的优越,却无法真正改变人生的很多问题。
在我们的人生里,钱财可以解决一些外在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内在的问题。
荣格说:
生命并非源自世事,而是源自我们。发生在外部的一切都已经存在。
他接着说:
因此,那些认为世事是源自外部的人,永远看到的是已经存在的事情,也即是看到的永远是一成不变。但是,那些认为世事是源自内部的人,会知道一切都是新的。
世事总是一成不变,但是一个人的创造性深度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所有外在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求来的。
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反应。
荣格告诫我们:
世事并不意味着什么,世事只在我们身上有意义。我们创造世事的意义,意义永远是人为的,是我们在制造意义。
这就是说,人的命运在世事中向人们显现,唯有知道世事是自己内心的镜子,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去创造意义。
记住,少做事,永远也征服不了旧的教条,但多做事,则有无限可能。
好像从小到大,我们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都有一种误解,觉得做自己就是自私。
当有人告诉我们要做自己时,我们总是觉得,这人在告诉我们,什么都不管不顾,抛开一切责任和义务。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源于有些人打着做自己的旗号,自私自利。
荣格说:
只要我接近自己的灵魂一步,都会引起我的魔鬼、嚼舌根的小人和搬弄是非之人轻蔑的嘲笑。他们嘲笑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做奇怪的事情。
做奇怪的事情,就是做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事情。
人心中的成见和偏见,总让我们活在旧的习惯里。
十几岁的时候,荣格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每次一提到去学校,一写作业,就会晕厥。
因此,他被迫休学在家。
这一待,就是六个月。
为了疗愈荣格,父母带着荣格,看了形形色色的医生,但都没有好转。
知道有一天,他看到父母为他担心,为他痛苦,他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
他重新开始学习,一开始,学习十五分钟就会晕厥,但他并不放弃,直到克服晕厥。
几周后,他变得跟常人一样,重新回到了学校,他终于明白,大多数神经症,都是内心的某种疾病。
这种内心的恐惧和隐疾,将我们困在自己设定的笼子里,大多数人都安于这种困顿。
少数不愿被困的人,总是显得奇怪。
就如同一个人从他的同行者里走了出来,决意重新走一条路。
黑塞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要当一个诗人,可是,家人希望他去神学校,将来当牧师。
在学校,黑塞感到自己被束缚,他意识到,学校的课程,只会让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他开始逃课,可是,这一行为,让黑塞被退学。
后来,他因为格格不入,被父母送进疗养院。
多年后,在小说《德米安》里,他说: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整个世界。
我们要挣脱的,就是那一层保护着我们,却也束缚着我们的壳,唯有打破那层壳,我们才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自己的天空。
当然,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所以,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会让我们在做自己的路上寸步难行。
活出自己,意味着什么?
荣格说:
活出自己意味着,担起自己的任务。
所以:
永远不要说活出自己是一件快乐的事,活出自己将不会再有快乐,而是面对漫长的痛苦,因为你要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创造,意味着痛苦,唯有寄生才是快乐。
但创造的痛苦,对于创造者来说,就是一种满足。
当你全身心去创造一件作品,你会很累,你会殚精竭虑,你会不断思考,甚至为没有灵感而痛苦,但当你开始创造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满足,就是你的收获。
决定成为自己的时候,我们绝不要想着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我们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会产生更多的烦恼。
而我们,就是在与这些烦恼周旋的时候,慢慢成为自己的。
荣格曾追随过弗洛伊德,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被弗洛伊德当成继承人。
弗洛伊德希望,荣格能完全继承他的学说,能完全继承他的力比多,可是,荣格对这一切,有自己的看法。
他不断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与弗洛伊德争锋相对。
两人的决裂,不可避免。
和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被当成叛徒,被弗洛伊德的信徒攻击,他的观点,被视为异端。
为此,荣格痛苦不堪,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为了治愈自己,他自己给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这种自己为自己治疗的方式,在他的后半生,都从未停止。
做自己,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们是在与自己的痛苦周旋、和解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的,我们是在理解自己的黑暗的时候,接受自己的光明的。
其实,人生啊,就是这样,不做自己是痛苦,做自己也不一定就快乐。
但我想说的是,当你真正活出来的时候,生命中的那些痛苦,也就变成了一种不一样的风景。
做自己,并不是说没有痛苦,而是说,我们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痛苦,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痛苦。
文|不有趣灵魂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