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4年,年仅25岁的袁世凯驻守朝鲜,以“钦差大臣”自居,在汉城衙门悬挂“袁”字大旗。某日朝鲜大臣来访,见其案头同时摊开《孙子兵法》与婴儿奶瓶(其长子克定刚出生),遂问其故。袁朗声答:“文韬武略与育儿经同理,不外乎恩威并施。” 三十年后,“袁氏育儿经”果然孵
1.1884年,年仅25岁的袁世凯驻守朝鲜,以“钦差大臣”自居,在汉城衙门悬挂“袁”字大旗。某日朝鲜大臣来访,见其案头同时摊开《孙子兵法》与婴儿奶瓶(其长子克定刚出生),遂问其故。袁朗声答:“文韬武略与育儿经同理,不外乎恩威并施。” 三十年后,“袁氏育儿经”果然孵出洪宪帝制。
另据朝鲜宫廷记载,袁曾送给高宗李熙一套景德镇瓷碗,碗底暗藏“袁氏监制”四字,似已预演日后对权力的雕琢癖好。
2. 1895年新建陆军操演时,袁世凯命士兵对靶子高喊“保家卫国”,靶纸却画着虎豹熊罴。军需官请示缘由,袁答:“假想敌总得具体些。” 后来军阀混战,各方才发现彼此当年打的原是同一套靶纸。
另据北洋陆军档案记载,某次实弹演习误伤农民耕牛,袁自掏腰包赔偿三十两白银,却将牛尸烹煮犒军,席间笑谓:“今日食牛,明日擒虎!” 此言竟成谶语——二十年后,各路“虎豹”反噬其主。
3. 任直隶总督时,袁世凯在督署安装北洋首部官用电话。某次通话中断七次,他怒摔听筒下令:“以后凡汇报灾情,须同时发电报备份!” 于是保定府出现奇景:差役边握电话喊“蝗灾严重”,边飞奔向电报局发码。
另据《津门电信杂记》载,某次河工急报洪水险情却因电话串线误传为“戏曲班子已到”,致袁兴冲冲备宴接名角,待电报送达时洪水已淹三县。(依据:天津电信志、《津门电信杂记》)
4. 设计新军制服时,袁世凯否决德式尖顶盔:“太阳底下反光,暴露目标。” 改用瓜皮帽加红缨穗。外国武官质疑其防护性,袁拍帽大笑:“中华军威,重在精神震慑!” 后来前线士兵反映,红缨穗最招子弹。
据军需采购清单显示,宣统元年订购红缨穗三万斤,足够给每顶军帽缀穗二尺余。军械所匠人私下嘀咕:“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唱《长坂坡》!”
5. 1913年就职大总统,袁世凯刻意选择太和殿举行仪式却拒穿西式礼服。侍从捧来燕尾服劝谏:“各国使节皆在。” 袁指着殿内盘龙柱反问:“你看这柱子,套得上西装吗?”
据礼宾司记录,当日仪仗队佩指挥刀穿长筒马靴,而袁着元帅服持翡翠如意——中西杂糅的装扮让法国记者误报为“中国总统兼戏剧家协会会长就职”。
6. 帝制前夕,教育家严修劝谏无效黯然辞官。临行前袁突然赠其瑞士怀表,表盖内刻“与时俱进”。严修行至天津,发现表针永远停在三点——正是他迈出总统府的时刻。
另据严修日记记载,后来每逢袁氏祭日,他都会给怀表上弦,表针走完二十四小时即停,仿佛刻意维持某种仪式性的时空凝滞。
7. 袁克定德国治腿伤期间,寄回《德皇威廉二世训政录》。袁世凯批注“可酌采”,命编译局删去“议会制衡”章节,独留“皇家狩猎仪轨”。
而洪宪朝唯一实行的德式制度,是每周三的紫禁城骑马射兔活动。据内务府账册,为购纯种德国猎兔犬耗资三千银元,而兔子皆从菜市口活禽市场采购。
8. 约法会议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赋予总统无限任期权。袁阅后提笔增注“总统得指定继承人”,随即又涂改。秘书见墨团问其故,答:“留点空白,让后人猜着玩。” 这空白最终被83天皇帝填满。
9. 视察永定河水库时,袁世凯题“泽被苍生”四字。匠人刻碑时误将“被”刻为“披”。下属请示修改,袁捻须一笑:“披着也行,好歹是件衣裳。” 后来水坝溃堤,碑文成了黑色幽默。
10. 接见美国使节时,袁世凯突然用英语说“Welcome”。使节惊喜追问,后续回答却需翻译转述。事后得知,总统苦练月余仅学会此词。幕僚盛赞“一字千钧”。
11. 医生劝戒烟,袁世凯下令全总统府禁烟,却独自在办公室抽雪茄。冯国璋撞见后调侃:“大总统莫非在抽空气?” 袁正色答:“我吸的是治国焦虑,尔等抽的是享乐!”
据侍从回忆,袁常用雪茄烟灰批示公文,某份关于禁烟运动的奏折上,赫然烙着焦褐色椭圆印痕。
12. 1905年奏请废科举时,袁世凯对慈禧说:“新学堂能造枪炮。” 暗中却嘱咐儿子:“四书五经还得读,万一复辟呢?” 袁克定果然在洪宪登基前夜,捧着《论语》练习揖让之礼。据宫廷教师周学熙笔记,袁克定背诵《大学》时总将“明明德”念作“明明得”,其父笑而不纠——似已默认“德”终将让位于“得”。
13. 设立植树节时,袁世凯亲手在瀛台种槐树一株。随员谏言:“槐者鬼木,不祥。” 袁挥锹笑曰:“袁字带土,木克土,正好镇我!” 树成活后他却下令移栽——因算命先生言“木居水上,乃‘休’字也”。
14. 德国医生测量血压后警告:“高压200,宜静养。” 袁世凯甩开袖带:“洋机器专吓唬人!当年御医说我脉象如龙腾,这才是帝王…” 话音未落突然晕眩。此后所有健康报告均改为“脉象平稳,略需休憩”。
但据医疗档案,御医每次请脉后需抄录脉案两份:一份写“洪宪皇帝圣脉安和”,一份真实记录“肝阳上亢,心悸频发”。
15. 1914年年关,财政部呈请发放官员双薪。袁世凯批红:“准!另给各省督军加发步枪千支。” 山西阎锡山收到批文苦笑:“大总统这是发压岁钱还是发讨逆令?” 据北洋军械库记录,这批步枪实为庚子年的德制老套筒,准星多歪斜。云南唐继尧回函谢恩:“枪虽老旧,可练士卒臂力。”
16. 临终前口述遗书,袁世凯坚持添上“勿蹈故辙”四字。秘书犹豫:“此语恐启人疑窦…” 袁喘促道:“就是要让他们猜!是别学我称帝?还是别搞共和?”
最终遗书公布,这四字墨迹尤浓——像故意滴落的悔恨。
来源:梦虎说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