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圣诞节前夕,多伦多市中心59岁的华裔男子Kenneth Lee(简称 Ken Lee,下文音译为李肯),遭到8名未成年少女突如其来的围殴,不幸身亡。
一起震惊整个加拿大社会,引发华人社区强烈关注的青少年暴力案件,终于在2025年8月画上句号。
2022年圣诞节前夕,多伦多市中心59岁的华裔男子Kenneth Lee(简称 Ken Lee,下文音译为李肯),遭到8名未成年少女突如其来的围殴,不幸身亡。
2025年8月,历经一年半的审理与辩论,8名涉案少女无一人被判谋杀,并全部被判处缓刑,无一人需要入狱。
案件回顾:无妄之灾
2022年12月18号周日凌晨12:17 分,在这个寒冷冬夜,无家可归人士李肯正在和一位女性朋友(有报道称其为钱女士,Chin 音译)在多伦多市中心 York Street 和 University Avenue 交叉路口的 Strathcona Hotel (市中心 Union 车站附近)外面的小公园里聊天。
在加拿大 COVID-19 流行期间,Strathcona Hotel 被用作无家可归人士的暂时收容所。李肯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移民,后来因为遇到一些难处,离开家而流落街头。但认识他的人表示,李肯是一个善良友好的人,总是乐于助人,也勇于仗义执言。
午夜时分,一群未成年女孩走向正在聊天的李肯和钱女士,有新闻报道称,双方的冲突起因是,有女孩试图夺走钱女士手中的酒。也有报道称,一名女孩夺走了钱女士手中的酒瓶并喝了起来。
总之,根据大多数报道,这群根本不到法定饮酒年龄的未成年女孩,因为酒和钱女士产生了冲突。为了保护朋友,李肯出言制止。
没想到,这群女孩突然疯狂地开始群体围攻李肯。钱女士在描述当时的情形时痛哭流涕,那群少女反反复复围殴李肯,血流满地……
根据监控视频和证人证词,女孩们对李肯拳打脚踢、踩踏,甚至有人朝他吐口水、嘲笑,并有人用手机录像。
警方称,几名女孩手里持有尖锐物品,但最终致命凶器至今未能找到。
李肯胸口被刺后仍保持冷静,他没有呼喊求救,而是在被急救人员抬上救护车时反复道歉,说自己“不想成为负担”。
不幸的是,李肯在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8名未成年少女,最小13岁,最大16岁
案发次日,警方在病童医院附近将8名涉案少女全部逮捕。她们的年龄震惊了所有人,这些女孩年龄都在13至16岁之间。案发时,她们只是3名13岁,3名14岁和2名16岁的未成年女孩。
几个未成年,最小的才十三四岁,最大的也不过才十六岁,三更半夜在多伦多街头滋事要抢酒喝,被阻拦后更是丧心病狂地将人活活打死……一时间,这个案子上了各大媒体头条。
由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些嫌疑少女的身份受到保护不得公开,同时听证会和审判情况也受到媒体禁令的保护。
跟据非常有限的报道消息,这群女孩全部来自大多伦多地区,是通过社交媒体在网上联系上的,围殴李肯致死的当天是她们的第一次见面。
然而,就是在第一次见面这天,她们饮酒、吸食大麻,并在地铁沿线制造骚扰,已经涉嫌参与了同样发生在多伦多市中心的两起暴力事件。
7人认罪,1人受审,竟无一人被判谋杀
8名少女最初都被控以二级谋杀罪。但在漫长的司法程序中,在涉案的8名未成年少女中,有7人均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认罪较轻的罪名。其中:
5人认罪过失杀人罪1人认罪持械伤人罪1人认罪袭击罪仅有1名在案发时年仅14岁的嫌疑人进入审判阶段,这名少女原本在今年2月开庭时已提出愿意认罪过失杀人罪,但是检方坚持指控她谋杀,认为她是造成致命伤的凶手,拒绝接受较轻的罪名。
【简要说明】
在加拿大,谋杀罪分为一级谋杀(First-degree murder)和二级谋杀(Second-degree murder)。
二级谋杀指的是行为人故意杀人,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却依然实施,最终导致他人死亡。
换句话说,二级谋杀没有预谋(有预谋的谋杀就是一级谋杀了),但依然是“有意图的杀人”。比如说,如果有人一时冲动,在争吵中掏刀刺死对方。
而过失杀人,则是指没有杀人的意图,但因鲁莽或非法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比如,打架时一拳打死人,或者酒驾撞死人。
在本案中,一开始,这8名少女都被控以二级谋杀罪,是检方认为他们虽然没有预谋,但在冲突中有故意杀死李肯的意图。而涉案少女只愿意认罪无杀人意图的袭击或过失杀人罪。
然而,检方的坚持并没有成功。2025年5月30日,安省高等法院法官 Philip Campbell 作出裁定:最后这名被告少女犯下的是“过失杀人罪”(manslaughter),而非谋杀罪(second-degree murder)。
法官在裁决中指出,虽然监控录像显示这名少女手持剪刀靠近受害人李肯,并有明显攻击意图,也可能对他造成伤害,但法庭无法排除他人持有其他凶器致命伤害的可能性,因此未能排除“合理怀疑”。
法官说,“这是一起过失杀人案,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那种,但不是谋杀。”
法庭关键审理焦点:谁动了“致命一刀”?
检方坚称这名少女才是造成致命伤的凶手,他们提出多段监控录像为证,显示该少女在围殴过程中“两次做出刺击动作”,与受害人李肯胸口和腋下的伤口吻合。
但辩护律师则辩称,没有任何视频能确切显示她手持刀具,更关键的是,警方在案发后并未找到致命凶器,也未从任何嫌疑人身上搜出能造成刺穿心脏致命伤的刀具。
唯一与该少女有关联的武器,是她被捕时身上发现的两把小剪刀。法医证实,虽然李肯是死于刺心导致的失血性休克,但这把小剪刀造成致命伤的可能性“不高”。
最终,法官认为尽管该少女的攻击行为和情绪强烈,但不能确定她是否实施了致命一击。
法官在宣判中提到,虽然录像中的暴力令人不安,该少女的行为“带有强烈敌意”,但这仍不代表她具有谋杀所需的犯罪意图。
法官称,“谋杀并非是对道德沦丧或暴力程度的形容词,它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和证据支持。”
最终,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该少女未能成立谋杀罪。她被裁定过失杀人罪成立,并被判处三年刑期,折抵此前已在看守所的20个月,最终只需接受16个月缓刑,其中一年必须在强化辅导与监督计划下度过。
至此,所有涉案少女都已完成量刑,没有一个人被真正送进监狱。
同时,负责案件的坎贝尔法官在宣判时也说,这场袭击“非理性、残忍,带有无法解释的恶意”。
法官承认被告已表现出悔意,但同时提醒她不要试图淡化当晚的暴力行为。
“当你的缓刑结束,你会被认为已经偿还了社会的债务。但李肯却永远离开了。”法官直言,“你应该时常想起他,想起他姐姐、姐夫和表亲在法庭上讲述的悲痛。”
法官甚至在庭上拼写了“赎罪”(atonement)一词,希望女孩能记住这一天,把它作为未来人生的重要警钟。
“这不是谋杀”,但这是一场社会悲剧
尽管法律已经做出了审判,但对于受害者家属、华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而言,这起案件仍是一场无法忽视的社会悲剧。
对李肯的家人而言,这场判决远不能带来真正的慰藉。李生前虽然住在庇护所,但圣诞节原计划与母亲、姐姐和外甥们团聚。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有趣舅舅”,常常带着披萨、巧克力牛奶和桌游出现。
如今,这样的团聚再也无法实现。
同时,这起案件不仅因为暴力程度令人震惊,更因嫌疑人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而引发社会深思。
据极为有限的媒体信息披露,这些女孩事发当晚是她们首次线下见面,却在短短数小时内连续作案三起,甚至致人死亡。
很多网友愤怒质问:
“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在哪里?”
“半夜让未成年女孩在市中心游荡,家庭和社会难道没有责任?”
“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法律保护他们的同时,是否也该保护无辜受害人?”
更有人担忧的是,有人质疑加拿大现行《青少年刑事司法法》(Youth Criminal Justice Act,YCJA)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嫌犯的保护过度,甚至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违法冲动。
《青少年刑事司法法》强调“改造而非惩罚”,加拿大最高法院也要求法官在审理青少年案件时,更多考虑支持与恢复,而不是严厉刑罚。
事实上,本次审判时法庭也指出,将这名少女重新送入监狱,反而可能破坏她目前的康复进展。她在被拘留期间曾多次遭遇全裸搜查,这一做法已被法官认定侵犯宪法权利,并成为量刑减轻的重要考量因素。
目前,相关拘留设施还面临一宗集体诉讼。
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教育的失败、法律的保护、家庭的缺位,以及社交媒体环境的混乱,都可能在某个夜晚,制造出夺命的漩涡。
来源:小豆子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