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调整措施开始实施,中美关税进入协议实施阶段。
5月14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调整措施开始实施,中美关税进入协议实施阶段。
此前,中国和美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达成初步协议,各保留4月2日之后的10%关税,其他取消。
关税措施的调整
NO.1
暂停加征关税
中美在5月10日至11日的日内瓦经贸会谈后达成协议,双方暂停实施4月2日后相互加征的24%关税,保留10%基础税率。美国对华实际综合税率从145%降至30%(含芬太尼相关20%关税),中国对美税率降至10%。
NO.2
市场影响
协议公布后,全球股市、人民币汇率及大宗商品市场反应积极,A50指数当日上涨超2%,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回落。
谈判核心和博弈焦点
NO.1
中国反制手段的有效性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限制供应美国军工)、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4月对东盟出口增长22%)强化国内产业链韧性等举措,迫使美方重回谈判桌。
NO.2
美方压力与妥协
美国西海岸港口对华货运量骡降35%-40%,州因供应链断裂和失业风险向联邦政府施压,叠加国内通胀压力(婴儿用品等民生商品价格上涨60%),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在关税问题上让步
未来挑战与风险
NO.1
协议的不确定性
双方约定90天“冷静期”后继续磋商剩余关税,但特朗普过往多次推翻协议的前例(如2018年谈判反复)引发对美方履约可信度的担忧。
NO.2
结构性矛盾未解
美方仍维持对华高科技领域封锁(如高端芯片出口限制),中方则未解除稀土等关键资源管控,科技战与产业链脱钩风险持续存在。
全球经济影响评估
NO.1
供应链重构加速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深化与东盟、欧盟合作,2024年中美贸易额占比已降至中国外贸总额的1/9,显示中国对美依赖度降低。
NO.2
美国经济隐忧
季度GDP环比萎缩0.3%,制造业PMI跌至48.7%,关税成本推高通胀和衰退风险,成为美方妥协的重要动因。
企业突围建议
面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中国外贸企业如何突围
NO.1
加速开拓新兴市场
利用东盟、中东、非洲等市场关税优惠(如RCEP协定内关税减免),重点布局需求增长快的领域(如新能源设备、基建材料、消费品)
NO.2
深耕国内市场
“双循环”政策红利:通过跨境电商(如TikTok Shop、拼多多跨境)触达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尤其关注绿色消费、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
NO.3
产能全球化布局
在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国设厂,利用当地低关税或自由贸易协定(如越南-欧盟FTA)出口至欧美。
NO.4
供应链垂直整合
向上游延伸:控制原材料(如锂、稀土)和核心零部件(如芯片)供应,降低对美技术依赖。例如,宁德时代通过投资锂矿保障电池原料安全;
向下游贴近:在目标市场建立仓储和售后网络,缩短交货周期(如Shein在美国建立仓储中心)
NO.5
利用政策:小投入撬动大资源
出口信用保险:申请中国信保的“小微统保”政策,保费补贴最高达80%,覆盖坏账风险。
自贸协定红利:通过海关AEO认证(中小企业可简化流程),享受RCEP成员国关税减免(如出口印尼的机械零部件关税从5%降至0)。
1-3个月(应急)调整出口品类,申请关税豁免转产美国豁免清单内的医疗耗材3-6个月(过渡)布局东南亚代工,试水跨境电商通过Shopify独立站测试欧美小众市场6个月以上(长期)建立国产供应链,申请国际认证研发低碳产品申请欧盟CBAM认证特朗普开启的贸易战至今已有7年之久,可中国出口额和占全世界比重却在持续提升,美国的贸易战策略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拿四月份来说,虽然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了20%多,但对全球出口却增加了8.1%,远超业界预期。当中国不发货后,美国超市货架开始要变空了,因为他们无法找到这么多合适的货源。
反观中国,在面对美国一系列的遏制行动时,不仅没有被卡住,反而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反制。在中国对镓和锗、稀土、钨等硬金属实施出口管控后,美国军工行业立刻受到影响,甚至不得不要求中国取消限制,这足以体现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反制能力。比如,中国对镝、铽等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掐住美国军工命脉、78%的军事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外媒提到F-35战斗机发动机生产已受冲击。美国要求中国取消限制,却无筹码可换,反暴露其战略资源短板。
尽管当前协议为紧张局势按下“暂停键”,但中美在科技主导权、国际规则话语权等领域的深层博弈仍将持续。中国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多元化和技术突围构建的“双循环”体系,或将成为应对长期博弈的关键支撑。
来源:资讯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