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杀敌英雄”的烽火岁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8:54 3

摘要:八十载春秋流转,硝烟早已散尽,记忆却如丰碑永驻。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访身边一位抗战英雄的后代,在他们珍藏的斑驳奖章里,在泛黄褪色的老照片中,在代代相传的抗战家史里,触摸那段峥嵘岁月的温度。

李岳(右)和母亲岳忠林(李仕亮妻子)一起回忆父亲生前曾经历的烽火岁月。(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程静摄)

身着戎装的李仕亮。(记者翻拍)

李仕亮所获荣誉奖章。(记者翻拍)

李仕亮的“杀敌英雄”奖章。(记者翻拍)

李仕亮的曾孙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参观曾祖父的“杀敌英雄”奖章。 (受访者提供)

八十载春秋流转,硝烟早已散尽,记忆却如丰碑永驻。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访身边一位抗战英雄的后代,在他们珍藏的斑驳奖章里,在泛黄褪色的老照片中,在代代相传的抗战家史里,触摸那段峥嵘岁月的温度。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二楼抗日战争馆,展柜里陈列着一枚“杀敌英雄”奖章。岁月浸染,斑驳的铜锈爬过勋章边缘,却遮不住它原本的光辉。这枚奖章的主人,就是西安体育学院的离休干部,曾经在战场上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杀敌英雄李仕亮。

他曾在白刃格斗中一口气刺死3个日兵;他善用谋略,曾巧扮“太君”诱敌,一举歼灭30多名日军;他曾6次负伤,其中3次为弹头贯通伤,身上留有9处伤疤;抗战期间,他参加过大小战斗60余次,曾获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称号,刘伯承首长为他授予“杀敌英雄李仕亮”红旗一面……

“随着岁月流逝,和父亲一样,许多抗战英雄渐渐远去,但这场战争的记忆却永不褪色。”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李仕亮的女儿李岳和丈夫,带着女儿和孙子孙女,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陈列着这枚“杀敌英雄”奖章的展柜前,久久凝望,深深缅怀。

烽火淬炼

从陕北放羊娃到白刃战“杀敌英雄”

立秋过后,古城西安暑气渐消。近日,记者走进李仕亮家中,鲐背之年的岳忠林老人(李仕亮妻子)坐在客厅沙发上,身旁70岁的女儿李岳小心翼翼地铺开一摞泛黄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父亲生前曾经历的烽火岁月。

“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当年的抗战情况,我是听着父亲的抗日故事长大的。”随着李岳的讲述,大家的思绪飘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李仕亮的故事,要从陕西绥德县的一个贫困小村庄安沟说起。1919年出生的他,7岁就开始参加劳动,小小年纪放羊、砍柴、割草。后来赶上红军在陕北扎根,“父亲常说,那会儿村里来了穿灰布军装的人,打土豪、分田地、救济穷人。”李岳拿起一张照片,指尖抚过黑白影像里身着军装的年轻面庞。“火热场景在这个放羊娃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父亲14岁就参加了儿童团,积极参加村里的革命活动,还经常为红军放哨、带路。”

1936年9月,17岁的李仕亮被编入红25军75师203团3连当战士,同年11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后来,因国共合作,他所在连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8团1营3连。

当时的八路军,由于装备简陋,常被外界戏称为“土八路”。在武器装备方面,和日寇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常因弹药不足,不得不手持简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近身“肉搏”。

“父亲说,亲眼看到日军烧杀抢掠,才真正明白‘家国’二字有多重。”李岳用指尖点着自己的胳膊、额头,向记者描摹父亲身上那些她再熟悉不过的疤痕——从1936年到1944年,父亲先后参加过60多次战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是烽火里熬出来的勋章。

1939年5月,李仕亮所在的部队在行军途中夜宿河南滑县五龙镇,凌晨时分,突遭100多名日军突袭。部队来不及转移,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就此展开。“拼刺刀的时候,他一口气刺倒了三个敌人。”李岳回忆说,“那次是父亲入伍后第一次与日本兵拼刺刀。他说当时也很紧张,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拼了!”

那次战斗中,仓促迎战的他,在与第一个日寇格斗时还稍显慌乱,小腹被敌人刺伤。这一刺让李仕亮从紧张中清醒,他怒不可遏,大吼一声,奋力拨开敌人的刺刀,一个“中刺”狠狠刺中敌人胸部。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李仕亮信心倍增,当第二个敌人冲上来时,他两个回合抓住破绽,刺刀如闪电般刺出,刺中敌人腹部,日寇当场毙命。几分钟后,第三个日寇又扑了过来,此时的李仕亮已对自己的拼刺技术有了信心。双方的刺刀架在一起,相持10多秒钟,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关键时刻,李仕亮抢先出招,撤力后迅速反手用枪托砸在日寇脖颈上,鬼子喉咙里咕噜一声,倒在地上。后来打扫战场时,发现这个鬼子颈部动脉血管被枪托砸断,已经死亡。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白刃战中,敌人损失很大,八路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战斗结束后,李仕亮才猛然发觉身上疼痛难忍,自己的肚子和右小臂被刺伤,随即被战友抬去送医,腹部缝了4针。

1940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李仕亮所在部队再次被日军包围,激烈的突围战里,一个连打得只剩下5个人。就在冲出包围圈的瞬间,一颗子弹击穿透了李仕亮的身体。战士把他背到小路边的水渠旁,为了不拖累大家,李仕亮咬着牙对身旁的战士低吼,“把我藏在水渠边,你们别管我,赶快突围出去!”战斗结束后,部队派人去把李仕亮抬回连队,经检查,子弹伤及肾部。他英勇的战斗表现,受到团部表扬。

血火勋章

巧扮“太君”智歼日寇

让李岳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常讲的山西左权县七里店战役。1942年3月,时任副连长的李仕亮接到一项艰巨任务——攻打敌人盘踞的碉堡。那座碉堡是利用一个土寨子改建的,地势较高,易守难攻。

为了打下碉堡,李仕亮带了3个排长,首先利用照明弹,爬到距离碉堡15米的铁丝网边的土塄坎下,仔细侦察了碉堡上面的堵口和枪眼数十个,给各排长布置作战任务,封锁敌人火力,另外抽出两个班预防敌人的增援部队。

“父亲说,当时在火力掩护下,他带了13个自愿报名的突击队员摸到碉堡下的壕沟里,一枪撂倒哨兵后,在碉堡上架起梯子开始登梯,敌人猛烈还击。他们很难再接近寨子,只能不抬头地往敌人寨子里扔手榴弹。”李岳的声音微微发紧,仿佛重现着当年的紧张。

梯子上第一个是八班的班长,第二个是李仕亮。班长刚要翻进寨子时被子弹打得掉了下去,“父亲站上云梯,在队友掩护下一口气连投32颗手榴弹,迫使寨子里的敌人后退十多米远。”浓烟裹着爆炸声,李仕亮带着战士们顺着硝烟快速翻进寨子,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那一战,碉堡被炸毁,俘虏7名守敌,其余全数歼灭,还缴获枪支30多支,弹药10多箱。回来后,团里还开了表彰大会。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李仕亮开始学习运用战术谋略。当时的团长欧致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还亲自传授他作战经验,对他说,你现在是指挥员,打仗只凭勇敢还不够,智勇双全才最好。李仕亮开始有意识地研读,并深入钻研各种战术谋略,在以后的战斗中有了新的路数。

1943年春季,日寇不断地到农村烧杀抢掠,严重影响了农民春耕。此时,李仕亮已担任连长职务,团部命令他带一个排进驻左权县二区,保卫春耕,伺机打击敌人。

一天,接侦察兵报告,日军炮楼里走出8个伪军,李仕亮赶忙带一个班的兵力下山设伏,一举击毙4人,活捉两人,两人逃跑。预料敌人可能会安排更多兵力前来报复,硬拼肯定不行。在李仕亮的安排下,战士们从之前缴获的战利品里拼凑出几套服装,并用日军遗弃的空罐头盒,将黄色部分剪成一些五角星,用红布做成领章,装扮成日本兵。当天晚上还从团部请来日语翻译韩祥,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习彩排”。

第二天拂晓,哨兵发现敌人果然前来报复,快到村头。接到报告后,李仕亮带领40多名战士撤出村子,转移到对面曹厅沟山坡上。李仕亮叫韩祥用日语向他们喊话,“哎,太君叫你们队长过来讲话”。听到喊话,又看对面的人穿着日本军服,日本兵把他们误认为自己人,鬼子队长慢慢走过来,其他日寇也从隐蔽的地方现了身。就在这时,李仕亮他们准备好的两挺机枪,几十支步枪,向日军猛烈扫射。敌人惊慌失措,狼狈逃窜,把从农民那抢来的粮食丢了一地。

“父亲扮作‘太君’,带着十多个假日本兵,硬是把30多个敌人引到了伏击圈。”李岳笑了起来,眼里闪着骄傲的光,“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后来八路军太行军区还专门将这一仗排演成了话剧,在英模大会上演出,鼓舞斗志。”

1943年夏季,为保卫群众夏收,李仕亮带领连队战士同一百多名鬼子遭遇。战斗中,他手拿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一颗子弹击中脖子,弹头从右肩下飞出,血流不止。第二天,战士们抬着他穿过敌人封锁线,回到驻地堡子村养伤。

1944年,八路军太行军区在塞县举行的英模大会上,李仕亮被授予“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称号,同时获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给的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奖章一枚,八路军抗日英雄荣誉奖章一枚。刘伯承还亲自授予他一面“杀敌英雄李仕亮”的红旗。

抗战期间,李仕亮参加过60多次战斗,6次负重伤,身上的伤疤添了一道又一道,头部更有一块无法取出的弹片伴随他一生。1944年3月,旧伤反复发作的他不得不离开战场。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组织劝说他回家养伤,一面休养,一面协助地方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过绥德县游击大队大队长、独立营政委、公安局局长、区委书记、军分区司令部副部长等职。1953年,因旧伤复发,组织决定让他到西北军区第十二陆军医院治疗休养。1955年转西北荣军疗养院。

因为不想长期过供养生活,他主动辞退了警卫员,学习针灸义务为群众治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60年,组织安排他到西安体育学院工作,先后在后勤、保健、综合系的岗位上继续忙碌,1980年离休。2013年1月,李仕亮在西安离世,享年95岁。

家国传承

热血写就的承诺永被铭记

那枚“杀敌英雄”的奖章,如今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李仕亮的英雄事迹,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在家人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从小到大,父亲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在女儿李岳的记忆里,父亲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允许他们有半分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嘴边常挂着的“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了刻在子女骨血里的家训。

1973年,李岳在父亲鼓励下,第一批响应号召下乡锻炼;两年后,两个弟弟也相继穿上军装,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军营哨所,父亲的教导都像灯塔,指引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李岳说,家人也始终以行动为后代树立榜样,让这份精神在时光里流转。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李岳和丈夫带着女儿和孙子孙女,策划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北京之旅,一家人专程去了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里那些静静陈列的旧物,每件展品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在大家驻足凝望时,仿佛化作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将历史的厚重铺陈在眼前。

当15岁的重孙女李雨朔在展柜中看到曾祖父的“杀敌英雄”奖章时,眼眶倏地红了。童年时模糊的记忆,此刻在铜锈斑驳的奖章前变得清晰——太爷爷那些被反复讲述的故事,原来都藏在这枚奖章的纹路里。

“太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外公外婆告诉我们他是抗日英雄,值得一辈子尊敬。”她伏在玻璃台上,细细端详着那枚奖章,仿佛能触摸到曾祖父当年握刺刀的温度,“这不是普通的陈列品,是曾祖父那代人用热血写下的承诺。”

“先辈以血肉铸就今日山河,才有了眼下的岁月静好。我们后辈唯有铭记历史、奋力向前,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看着孙女北京之行在日记中写下的感悟,李岳眼眶湿润:“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带孩子去看勋章、先烈的事迹,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太爷爷不是传说里的英雄,而是真真切切在枪林弹雨中拼过命的人。多年抗战,无数人和他一样把血洒在战场上。我们守着这些记忆,就是守着他们用命换来的安稳。”

时光流转,三代人的记忆在此交汇,英雄的精神,正沿着血脉,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