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菜端上来时,我盯着那块中间粉粉的、边缘略带焦香的牛肉,心里咯噔一下:“这……没全熟啊,不会有寄生虫吧?”
第一次在西餐厅点牛排,服务员推荐“medium rare(五分熟)”。
菜端上来时,我盯着那块中间粉粉的、边缘略带焦香的牛肉,心里咯噔一下:“这……没全熟啊,不会有寄生虫吧?”
后来发现,身边好多朋友都有这疑问,老外吃牛排总爱搞几分熟,他们就真不怕寄生虫吗?
先聊聊最让人揪心的牛带绦虫。它的传播逻辑挺绕:牛吃了沾有虫卵的草(这些虫卵其实来自人的粪便),虫卵在牛体内长成“尾蚴”,藏在牛肉里。
人吃了没熟透的带尾蚴牛肉,尾蚴就会在人体内长成成虫,还会产卵,随粪便排出去,循环往复。
但现在,这循环基本“断档”了!
一方面,咱生活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在野外随便排便,牛也就很难吃到带虫卵的草。
另一方面,牛就算感染了绦虫,尾蚴在它体内活不久,一年内就会死掉,牛自己能“自愈”。
而且,牛带绦虫没法在牛之间互相传染,没了人这个“终宿主”,它基本就“绝种”了。
国内医院都多少年没碰到牛带绦虫病人了。
就连进口牛肉,也很安全。因为尾蚴经不住冷冻,进口肉都要冷冻处理,寄生虫早就被冻死了。
不过得提一嘴,要是碰到走私牛肉(比如来源不靠谱的印度走私肉),那风险才高,但正规渠道的肉,完全不用慌。
为啥国外敢放心吃半熟牛排?看看现代养殖和检疫有多“较真”就知道了。
有个在德国屠宰场实习的朋友跟我吐槽:“每次宰牛,检查细得离谱!心肺肝肾都得剖开,腮帮肉还要切好几片,仔仔细细找病变和寄生虫。”
这还只是屠宰环节。养殖环节更严格,全封闭养殖把牛和外界污染隔开来,粪水处理也不直接还田,从源头就减少了牛感染寄生虫的可能。
说白了,现代化养殖的牛,本身感染寄生虫的概率就极低。
那些老觉得“散养土牛更健康”的想法,在食品安全这块,还真站不住脚,散养反而容易接触到各种污染源,不如封闭养殖可控。
你以为五分熟是“半生不熟”?其实这里面藏着讲究。
首先,半熟牛排对中心温度有要求。比如美国食品安全标准里,牛排中心温度要达到约72℃(160华氏度),这温度足够杀死大部分有害物了。
而且,牛排做好后还有个“resting time(静置时间)”——把牛排放一会儿,不仅能让肉汁均匀分布,还能利用余温,让内部持续保持70℃左右,相当于“二次杀菌”。
当然,咱得实话实说:没有哪种烹饪方式能100%防住所有风险,就算全熟,也不能打包票(毕竟煎肉焦化还可能有致癌风险呢)。
但现代养殖、检疫加上科学的烹饪方式,已经把吃半熟牛排的风险降到非常非常低了。
现在我再吃五分熟牛排,心态完全变了。
不是盲目觉得“外国吃法就是对的”,而是明白:这背后是一整套现代食品体系在托底,从养殖、检疫到烹饪技巧,都在努力平衡“口感”和“安全”。
当然,要是你还是膈应,吃全熟牛排也没啥不好(毕竟很多名人也爱吃全熟牛排)。
美食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有人爱半熟的鲜嫩多汁,有人信全熟的稳稳当当,尊重自己的选择,也理解别人的喜好,就挺好。
下次碰到半熟牛排,不妨大胆尝一口?说不定你会爱上那外焦里嫩、肉汁迸发的感觉~
来源:发奋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