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大灭绝时代——有多少家族会在这个时代断子绝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5:55 1

摘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结婚率和生育率齐齐断崖式下跌。特别是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很多专家都深为焦虑。要知道,如今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走低,那么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很不乐观。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结婚率和生育率齐齐断崖式下跌。特别是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很多专家都深为焦虑。要知道,如今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走低,那么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很不乐观。

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面,“断子绝孙”这四个字,曾一度被认为是对别人最恶毒的诅咒。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生育后代“传承香火”更被认作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最重要事业。然而随着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多90后、00后在步入成年之后,都不愿意再被婚姻和子女家庭绑架。这等于说,很多家族都完全有可能绝了后。

越来越多年轻人拒绝走进婚姻,我国结婚人数持续下跌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结婚人数达到1346.9万对峰值后,我国结婚人数已连续11年下降。2019年,中国结婚人数跌破1000万对,此后每年一路走低,2020年跌破900万对,2021年跌破800万对,到2022年跌破700万对,仅为为683.3万对。

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只有610.6万对,而离婚登记262.1万对。经过与2023年民政统计数据进行比对,2024年结婚登记数据比去年减少157.4对,同比下降20.5%;2024年离婚登记数据比去年增加2.8万对,同比上升1.08%。

有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结婚人数减少有几个原因:一是年轻人口下降,根据“七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很明显这几个年龄段的人群数据是呈下降趋势。

二是由于婚育成本高以及婚姻观念改变等原因导致结婚率下降,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此外,结婚成本和疫情因素,对这些年的结婚数据也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适龄结婚规模持续较快下降,不仅奠定了近几年结婚登记数较快下降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造成了适龄人群的初婚推迟。另一方面,初婚者比例下降,又进一步扩大了初婚登记的降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些年来离婚冷静期的实行。离婚冷静期不止降低了离婚数量,也降低了再婚数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结婚对数下降,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

要知道,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习惯了独立生活。他们对婚姻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自主,心中理想伴侣的标准也水涨船高。再加上现在的就业压力真的是越来越大,许多人都不愿意轻易走进婚姻这道门。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实行“天价彩礼”,也变相拉高了结婚的成本。这让很多适龄青年也在婚姻前躇踌不决。

为了能够提升结婚率,我国各界也在不停想办法,包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高额彩礼”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剖析高额彩礼现象,希望能够让彩礼回归理性。也让婚姻不再被金钱绑架,让婚恋市场恢复健康与和谐。

出生率断崖式下降,我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结婚人数下降伴随而来的是初婚人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一孩出生人口,进而对人口自然增长带来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减少85万,首次出现负增长。

根据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出生人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从每年2000多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600万人以下,之后一直在1600万人上下波动。不过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然而从2017年之后,全国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

到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认为,2024年出生人口对比2023年稍稍有所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从2013年的“单独二孩”到2015年的“全面两孩”,再到2021年的“三孩政策”。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但不少育龄人群感慨“生不起、养不起”。

如今,很多专家认为我国持续断崖式下降堪忧。因为日本就的低生育率,就导致了老龄化严重,使得劳动力市场规模萎缩。由于劳动参与率下降,对经济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11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

二是因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据统计,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三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

鼓励生育各项优惠政策层出不穷,是否真能改善还待时日

为了能够提升出生率,我国各地各级政府也开始不断出台新的股利政策。就在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这些生育措施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等。

就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都是解决“带娃难”痛点的重要举措。

就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专门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

而且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大儿科服务供给等。一时间,鼓励生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一件大事。目前已至少有23个城市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措施。

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推出的育儿补贴细则“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钟表示,预期通过政策落地,2025年度在呼和浩特市落户的新出生人口数在2024年度的基础上增长5%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家庭分担育儿成本,减轻因为经济压力所产生的生育顾虑,同时我们想通过育儿津贴的发放,刺激育儿消费需求。”

推出育儿补贴的不仅仅是呼和浩特。2024年11月,湖北武汉市印发文件,在武汉市新城区(含长江新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此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已生育二孩、三孩的本市户籍家庭,分别一次性给予6万元、12万元的购房补贴。如果是在文件发布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一次性享受同等补贴。

2024年,北京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提出,“对二孩及以上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可贷款额度上浮40万元。”

2024年底,上海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原则上提供给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今年3月16日举行的成都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首次提供“生育友好岗”岗位。

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也进一步表示,今年将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也认为,生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还涉及家庭成员、社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等。生育友好,不仅是针对生的友好或育的友好,还涉及对婚的友好,对养的友好等。

层出不穷的“育儿大礼包”,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鼓励结婚,鼓励生育。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结婚和生育,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难题。我国近些年来,持续断崖式下跌的出生率,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延续一个家族的血脉已经不是当前年轻人看重的问题。但这种趋势下去,我国的出生率必然不会得到改观。

我们必须要承认,养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解决生育难题,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减轻育儿焦虑,提升育儿幸福感。

1海报新闻:“育儿礼包”持续升级!相关制度如何更完善?

2极目新闻:全国当年新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这三个重要指标值得关注

3光明网:整治高额彩礼推动婚俗改革为婚姻“减负”给幸福加分

4南方新闻网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 离婚登记262.1万对

5江南都市报: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快速下跌,2024年一线城市结婚人数普遍下降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