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笔谈】东北抗联精神的学理基础与时代价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8:28 4

摘要: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抵御外侮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日联军以“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壮举,铸就

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

段妍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抵御外侮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中,东北抗日联军以“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壮举,铸就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精神丰碑。新征程上,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凝聚奋进力量、激发振兴动力的现实需要。

精神铸魂东北抗联精神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坚实支撑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引领方向。其中,对党忠诚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根植于内心、触及灵魂的政治品格。赵尚志将军在1940年写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恳切陈词:“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展现了他铁心向党的坚定信仰。而杨靖宇将军则以铮铮誓言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永远铭记和学习的精神丰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始终英勇战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格风貌,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力量支撑,将其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青少年思政教育当中,通过挖掘抗联英雄事迹、组织实地研学、开展主题宣讲等活动,以鲜活的历史案例激发情感共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

精神润心东北抗联精神是涵养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深厚土壤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铸就的伟大精神,正是这一爱国主义传统的生动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之际,抗联将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以拯救民族为己任,展现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东北抗联将士以博大胸襟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在汤原地区,开明士绅孔庆余、黄有等筹措枪支马匹、粮食药品支援抗日,形成“家家有抗联,户户是堡垒”的生动局面。临江县西大川、太平等地的村民,积极帮助部队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以及直接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和密切配合,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和旺盛斗志的重要保障。这不仅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东北抗联精神所包含的炽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坚强意志与不屈斗志,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利用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和主题纪念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全社会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精神赋能东北抗联精神是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要求,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东北抗联精神在当时历史环境中所展现出的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特征,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需求紧密契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以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面对日军大规模的“讨伐”,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制定并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34年5月,赵尚志指挥东北反日游击队1500余人攻打宾县县城,攻城部队曾用一门木制大炮轰击城墙,创造了“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的经典战例。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东北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建立密营网络,设立医院、被服厂、修械所,顽强坚持斗争。这种绝境求生的创新智慧,不仅保障了部队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极大地提升了抗日武装的持续作战能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东北全面振兴,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依托抗联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积极打造虚拟展馆、全息影像教室等沉浸式学习场景,不断开发东北抗联相关影视、文学等文艺精品,以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将精神优势转化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意蕴探析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宋学来

作为中国抗战精神的光辉写照,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在十四年抗战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就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意蕴而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的继承与发展,其内涵科学而丰富。新时代,深入挖掘和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意蕴,大力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无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政治体制改革伦理的确立和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定位

东北抗联精神是党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政治伦理定位由内在精神特质决定。一是蕴含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精髓。从意识形态看,它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党领导东北军民抗日,是该思想的生动实践。政治伦理关系上,军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和谐关系,贯穿自由、民主、平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关系伦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精粹。从政党政治看,作为党领导的军队,其精神体现党的政治伦理。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抗战中号召并领导民众抗日,赢得支持;在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指引下,军民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贯彻了党的路线。三是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精华。从文化传承看,它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在军民抗战中充分体现,涌现出众多爱国志士;军民传承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品质,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的继承与超越。

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构成

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构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的有机统一,包含政治伦理意识、原则和规范三方面。从政治伦理意识看,一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表现为坚定信仰以增强抗战决心、对党的赤胆忠诚、人民至上的理念,通过废除日伪捐税、严明军纪等践行军民同心;二是爱国主义道德情感。九一八事变后激发强烈爱国意识,抗联将士凭坚定信念在艰苦中奋战,还以团结意愿结成统一战线御敌;三是艰苦奋斗意志。面对强敌和恶劣环境自强不息,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创造性采用游击战术等,成为胜利的力量源泉。从政治伦理原则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基本原则。党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号召抗战,派遣干部组建武装,即便退守苏联也确保抗联性质;二是为民服务是基础原则。抗联以严明军纪保障,不欺压百姓、分享战利品获民众支持;三是集体主义原则赋予内在价值。杨靖宇、赵一曼及“八女投江”“吕老妈妈”等事迹,彰显舍小家为大局,丰富了集体主义内涵。从政治伦理规范看,一是忠于职守。体现为敬业担当与无私奉献,抗联将士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战斗不息;二是同甘共苦。指战员待遇平等,干部以身作则,如周保中罚站、赵尚志让粥等,增进情谊并增强战斗力;三是遵规守纪。抗联颁布34项条例,严抓执行,党员带头,违纪必究,造就纪律严明的铁军。

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价值彰显

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能够横跨时空,历久弥新,特别是其内在蕴含的政治伦理精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政治体制改革伦理的确立以及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东北抗联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在指引建构方向上,东北抗联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体现,其发展历程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抗联将士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抗击侵略,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能发挥政治导向功能,为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为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领航。在夯实建构基础上,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铭刻着抗联历史,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平台。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遗迹,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托,能为各类群体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食粮与动力,夯实物质基础。在净化建构环境上,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的政治伦理精髓,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传统政治伦理,体现了党和军队的先进本质。利用其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特征,通过专题培训和纪念活动,可培养人们的自省、公平等意识,抵制自私自利等消极因素,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舆论氛围,助力净化建构环境。

二是有益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伦理的确立。在提供价值导向方面,当前体制创新要求与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伦理诉求相契合,其蕴含的资源能为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东北抗联在斗争中形成和谐的政治伦理关系,自由、民主、平等贯穿其中,其体现的民主、平等、法治等原则,成为新时代价值追求,为改革发挥导向作用。在提供道义支撑上,东北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等比肩,体现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及共产党人的情操,是先进政治伦理的精神资源,能批判旧政治伦理思想。挖掘利用其伦理传统与价值,可催生政治主体参与民主政治的道德情感等,促使人们拥护合理的政治制度。在提供道德动力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强大精神动力。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等价值,能为政治行为主体激发热情、强化担当等提供道德力量。面对改革的深度与难度,政治行为主体需像东北抗联将士般具备责任感、斗争意志和革新精神,为改革成功增添动力。

三是有益于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化。在孕育政治理念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执政原则与道德准则,这一理念在东北抗联的斗争中得以孕育。东北抗联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形成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在抗日根据地保障农民安全与生产,以严肃军纪树立党和军队形象,将宗旨编成歌谣让士兵牢记。这些实践不仅是东北抗联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历史佐证。在传递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是政党伦理最高法则,也是执政方针的基础。东北抗联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其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及载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便是对其的传承。抗战时期,东北抗联从解决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出发,赶走侵略者、解决粮食问题,回应群众需求,赢得信任与拥护,形成强大民心基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会随时代发展不断传递继承。

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尤琳

东北抗联精神赋能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治理目标,更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现代化使命。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主要指推进基层大规模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寻求基层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基层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包容式、共享型、互鉴性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逻辑,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本质目标。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看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强调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和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统一,实现秩序和活力相统一的基层治理目标。目前,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面临政治领导有待全面加强的挑战、制度体系有待全面成熟的挑战、社会参与有待全面激活的挑战、资源保障有待全面整合的挑战、价值共识有待全面凝聚的挑战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强大精神力量激发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潜能,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参与。

2021年9月,党中央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位列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源自伟大建党精神,在孤悬敌后14年的斗争中,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诠释了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并形成东北抗联精神核心内涵: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性因素,有一些长存不移的价值理念跨越时空,也就是经过时代的更替所筛选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深层文化动能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这一核心内涵,传承对党绝对忠诚、坚持党的领导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鲜明本色,主要包括: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仰,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决策部署、组织协调、政策执行等方面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进而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从政治领导及其保障、组织体系构建及其全覆盖、群众参与及其激励、资源整合及其保障、价值共识及其凝聚等维度,推动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这一核心内涵,传承勇赴国难、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创新创造活力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基调。东北抗联将士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始终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彰显了保家卫国、忠贞报国、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顽瘴痼疾、积弊沉疴,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坚持领导人民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基层党建为切口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以党群关系为突破发展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一核多元”为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技术治理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一核心内涵,传承依靠群众、血战到底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正确价值引领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强音。东北抗联将士舍命疆场,以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浴血奋战、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殊死决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携手作战、团结御侮的博大胸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价值论维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鲜明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