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植物病理学报》2025 年第 4 期刊登了一篇重磅研究 —— 由河北农业大学王逍冬教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董志平研究员牵头,联合多单位完成的《小麦 - 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茎基腐病周年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这篇研究不仅摸清了让农民头疼的小麦茎基腐病 “底细
最近,《植物病理学报》2025 年第 4 期刊登了一篇重磅研究 —— 由河北农业大学王逍冬教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董志平研究员牵头,联合多单位完成的《小麦 - 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茎基腐病周年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这篇研究不仅摸清了让农民头疼的小麦茎基腐病 “底细”,还给出了可落地的防治方案,对保障黄淮海地区小麦稳产、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小麦茎基腐病
提到小麦 “白穗”,黄淮海地区的农民都不陌生 —— 麦穗变白、籽粒空瘪,一拔还容易从茎基部断,这就是小麦茎基腐病搞的鬼。这种病主要由 “假禾谷镰孢” 这个病原菌引起,最近几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 - 玉米一年两熟区越来越严重。
数据更让人揪心:河北馆陶县 2012 年刚发现时,病株率才 0.1%,8 年后就飙到 32.3%,三分之二的麦田都遭殃;河南 2017-2021 年因它年均减产 3.6 万吨,最高一年损失 4.4 万吨;据 2024 年央视报道,全国小麦年均因它损失超 350 万吨!更让人担心的是,病害还在 “南重北扩”,预计 2025 年全国发病面积将达 333 万公顷,成了黄淮海麦区的 “头号威胁”。
为啥病害会加重?主要是秸秆还田、免耕等保护性耕作让病原菌 “有了藏身之处”—— 麦茬、玉米秸秆里的病菌一年年积累,传给下一季小麦,形成恶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帮农民减少损失,更关系到我国小麦主产区的产量稳定,这就是研究团队攻坚的意义所在。
要治病害,先得搞懂它。研究团队重点解决了 3 个农民关心、科研急需的问题:
病原菌藏在哪?怎么 “代代相传”? 之前农民不知道病菌怎么跨年传播,团队发现:小麦收获后,病菌躲在麦茬里越夏,玉米贴茬播种时继续繁殖;玉米收了,粉碎的秸秆又把病菌带到小麦播种层,来年再侵染小麦的根茎结合处或地中茎 —— 这就是病害的 “周年循环” 路径,连种子、收割机都可能帮病菌远距离扩散。怎么快速认出 “抗病小麦”? 过去鉴定抗病品种又慢又不准,团队找到了方法:苗期用 “浸种法”—— 把发芽的种子泡在病菌液里,看茎基腐烂程度;成株期直接查 “白穗率”,再结合茎基部腐烂情况打分,还制定了分级标准,让抗病品种筛选效率大大提高。重病田、轻病田该咋区别治? 之前农民不管轻重都用一种方法,要么没效果,要么浪费成本。团队提出 “分级防治” 思路:根据上一季麦田的白穗率、病茎率,把田块分成 “无病”“轻病”“重病” 等等级,针对性给方案。病原菌研究:他们在不同土壤深度接菌,发现只有表层的病菌能侵染种子,深层病菌没威胁;还测试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证实病菌只侵茎基、不侵根,为防治找准了 “靶点”。抗病鉴定:实验室里,用 PDA 培养基培养病菌,制成孢子液浸种,5 周后按 “0-5 级” 给小麦打分(0 级无症状,5 级全株死亡);田间则把带菌麦粒混土撒在播种层,乳熟期查白穗率,还选定 “Sunco”(抗病)、“新麦 26”(感病)做对照,确保鉴定结果靠谱。防治试验:团队试了深翻、药剂拌种、晚播等 10 多种措施,比如对比深翻 25-30cm 和不深翻的效果,测试咯菌腈、丙硫菌唑等 10 多种药剂的安全性,最终筛选出最优组合。研究最核心的价值,是给出了能落地的解决方案,这 3 点农民朋友可以直接参考:
优先种抗病品种,少走弯路 团队筛选出 15 个抗茎基腐病的小麦品种,比如 “衡观 35”“秦农 142”“石优 17”“冠麦 1” 等,这些品种在温室和田间测试中表现稳定,种它们能从源头减少病害。分级防治,省钱又有效 不用再盲目打药、深翻,看自家麦田情况选方案:重病田(白穗率 > 2%、病茎率 > 15%):夏玉米收后深翻 30cm(把表层病菌埋深)+ 药剂拌种(推荐丙硫菌唑、氰烯菌酯)+ 返青期补喷药剂 + 适期晚播(低温抑制病菌);轻病田(白穗率 0.5%-2%):药剂拌种 + 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扬花期后不浇水)就行;无病田(白穗率 这些药剂安全又壮苗,优先用 团队测试发现,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硅唑不仅能杀病菌,还不会伤幼苗,甚至能壮苗;而丙硫唑、烯唑醇会抑制出苗,千万别用。目前,研究提出的分级防治方案已经纳入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5634-2022),抗病鉴定方法也成了地方标准(DB13/T 6044-2025),农民照着标准做就行。
对黄淮海地区来说,这套技术能帮重病田减少 30% 以上的白穗率,每亩多收几十斤小麦;对农业环保来说,用抗病品种和深翻替代盲目打药,能减少农药使用,还能让秸秆还田更安全(不用怕带病菌)。长远看,这套方案能推广到全国小麦主产区,为粮食安全加一道 “防护盾”。
推广大型深翻农机 现在很多农村缺能深翻 30cm 的农机,团队建议政府给补贴,让更多农民用得上深翻技术;加快育更好的抗病品种 目前抗病基因的研究还在推进,团队会继续挖掘小麦里的抗病 “密码”(比如 QTL 位点),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更抗病、更高产的品种;防病菌 “耐药” 病菌容易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团队会开发不同作用机制的种衣剂,教农民交替使用,延长药剂使用寿命。从小麦 “白穗” 的难题,到可落地的防治方案,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农业科技不是 “高大上” 的理论,而是能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 “金钥匙”。有了这些技术,相信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再也不怕茎基腐病的威胁,农民的丰收也更有保障!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