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共同”促振兴】大南峪镇花庙村:党建引领谋发展,稻香铺就振兴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6:00 2

摘要:在大南峪镇窑坪河畔,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村庄——花庙村。这里距离镇政府仅2.5公里,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位于北纬33度,海拔800-1200之间地理优势,生产的大米富含硒、锌、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在大南峪镇窑坪河畔,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村庄——花庙村。这里距离镇政府仅2.5公里,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位于北纬33度,海拔800-1200之间地理优势,生产的大米富含硒、锌、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2024年起,大南峪镇花庙村紧紧锚定“五美康县”建设目标,以“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为抓手,以“稻油两熟”种植为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成功达成党建引领、村社协同、联农带农、携手致富的工作愿景。

支部领航强根基:建强组织堡垒,破解带头困境

大南峪镇花庙村“稻油两熟”种植基地建成后,迎来了稻谷的连年丰收。但产出的大米均为初级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打破这一僵局,花庙村积极探索“党支部 + 合作社 + 产业 + 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立足“头雁工程”,在党建引领的强大驱动下,花庙村党支部勇挑重担,领办了康县金稻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全方位负责水稻种植技术指导,积极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党支部的深度参与,让群众心里有了底,能够毫无顾虑地投身到水稻产业发展当中。2024年,在水稻种植期间,县农业农村局给予了大力的技术支持,参与种植的农户多达230余户,水稻种植面积达800余亩,新产稻谷超64万余斤,带动了64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全链升级破瓶颈:打通加工堵点,拓展市场空间

面对“稻强米弱”困境,镇党委政府的悉心指导,建设了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引入色选机、真空包装线等设备,开发中高端产品,大米的销售单价从原来的每斤3元跃升至5元,实现了利润的显著增长。创新“线上+线下”双轨营销,一方面主动对接镇域内及县城各大超市、学校,签订订单协议,另一方面打造“花庙稻香”区域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实现电商销售额年增长100%,彻底解决了群众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建立稻米质量追溯体系,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溢价率达30%。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在市场准入机制建设上狠下功夫,完成了商标注册、条形码申领、包装盒设计、生产许可办理以及厂房规范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全力打造规模化产业,成功构建起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联农带农促双赢:创新分配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大南峪镇花庙村立足自身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地域优势,创新发展机制,探索确立了村党支部统筹推进、合作社领办示范、农户自主经营的“三位一体”参与模式;结对帮建、技术指导、挂牌督办的“三推进”管理模式;管护、产量、产值“三评比”提高模式。巧用“稳、准、严、特”四字诀,确保水稻基地扩容提质。合作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为群众提供代加工和市场价收购服务,积极吸纳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同时,经村两委组织群众代表会议协商决定,经营利润的7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运营。目前,合作社已累计销售大米9万余斤,实现产值45万余元,利润15万余元,充实了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带动了村民增收,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的花庙村,稻浪翻滚,机器轰鸣,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展望未来,在镇党委的带领下,花庙村将继续以“三个共同”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水稻产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陇南康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