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城管”,有益的尝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8:12 1

摘要:近日,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头来了两名特殊的“执法队员”——机器人“城城”和“管管”。这两个身高约1.5米的机器人身背工作包,循环播放着生动有趣的劝导语音。当面对劝导对象时,它们能及时、精准地做出清晰的劝导手势,配合屏幕上同步显示的丰富表情包,成功缓解了现场可

木须虫

据8月31日央广网报道,近日,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头来了两名特殊的“执法队员”——机器人“城城”和“管管”。这两个身高约1.5米的机器人身背工作包,循环播放着生动有趣的劝导语音。当面对劝导对象时,它们能及时、精准地做出清晰的劝导手势,配合屏幕上同步显示的丰富表情包,成功缓解了现场可能出现的紧张氛围。

机器人技术赋能城市管理,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执法流程、减轻人力压力、提升管理效率。然而,城市管理本质上是人的工作,须以人性化关怀为根基。因此,谨守“辅助”定位,成为执法管理的工具而非替代者,在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中实现城市善治,应是机器人城管须坚守的底线。

在城市管理中,机器人可高效完成重复性、高负荷任务,如配合执法智慧大脑精准破解管理盲点,解决人员不足与恶劣天气下的巡检难题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自动取证、数据留痕等增强执法透明度,推动了“阳光治理”,使管理更规范、公平。

当然,技术工具无法替代人的温度与智慧。人性化是城市管理的灵魂,城市管理关乎民生福祉,需洞察个体需求、平衡多元利益。机器人应用首先需重视安全,若机器人失控致伤,或执法程序僵化忽视个体困境,技术难免会背离向善的初衷。

坚守“辅助”边界,服务于人性化管理,当是机器人城管的正确设计逻辑:以温和劝导缓冲矛盾,以数据支持优化决策,而非替代城管人员的现场判断与柔性沟通。眼下深圳城管明确机器人活动范围,配备人工监督,便是对机器人工具属性的清醒认知,而摊贩从抵触到主动配合,很大程度也源于机器人背后站着理解民生需求的管理者。这其实正是技术赋能和补强人的治理能力,而非取代人的核心作用的生动写照。

机器人城管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其价值在于助力而非越界。进而言之,技术赋能应服务于人性化管理,让城市在高效秩序中保有温度,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愿景。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