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井研县,虽非蜀地声名最著的都会,却凭借本土物产与四通八达的商贸网络,展现出一番“百工辐辏、百货咸集”的蓬勃气象。本地所产的“织微”,是一类经纬致密、质感别具一格的织物。它或被手巧的匠人制成作坊里备用的精细料件,或化作寻常百姓家贴身的衣物——那经纬交织的纹路间,
井研县,虽非蜀地声名最著的都会,却凭借本土物产与四通八达的商贸网络,展现出一番“百工辐辏、百货咸集”的蓬勃气象。本地所产的“织微”,是一类经纬致密、质感别具一格的织物。它或被手巧的匠人制成作坊里备用的精细料件,或化作寻常百姓家贴身的衣物——那经纬交织的纹路间,仿佛凝萃着井研手工业者世代相传的巧思:选料时对本地纤维的熟稔,织造时对力度与节奏的精准把握,都让“织微”成了井研本土工艺的小小缩影。不止于此,当地井坊(手工业或盐业作坊)里供生产使用的工具、民间日常起居依赖的各类器具,许多都能“就地取材、就地打造”,无需大费周章从邻县调拨。从陶罐的拉坯烧制,到竹器的编织打磨,井研自身的手工业根基,已足够支撑起一方民生的“日用之需”。而在井研周边的广袤沃野与山林间,各县的特产更如璀璨星辰,共同点缀着蜀地的商贸版图。
仁寿县的布,以棉质精良闻名。当地农户种植的棉花,纤维柔韧绵长,经纺车“吱呀”作响的日夜劳作,化作根根匀净的纱线;再经织机的经纬交错,成匹的仁寿布便带着棉料的温润质感诞生。它们有的成了农夫粗布衣的原料,耐磨经洗,伴随时节更迭;有的进入城镇商铺,成为市井成衣的“底色”,在集市的摊位上堆叠如浪,是蜀地民生衣料里当之无愧的“支柱”。
资阳、简州、仁寿三地的烟膏(即鸦片),却带着几分“矛盾”的色彩。它源自从外域传入的“异种烟草”,那烟草植株在蜀地的田亩里疯长,叶片肥厚油亮。经晒制、熬煮等繁杂工序后,最终凝成散发着特殊香气的烟膏。可这香气背后,是无数吸食者的沉迷:有人为购烟膏耗尽家资,有人因烟瘾荒废生计,社会财富如流水般耗散,无数家庭因此走向败落——其“流毒之烈、为祸之深”,在诸般物产中堪称极致。
青神、资阳、犍为一带的油,是蜀地生活与生产的“烟火之源”。这里既有澄黄透亮、煎炒时香气四溢的菜籽油,从成片的油菜地里“榨”出民生的滋味;也有粘稠厚重、能为船舶、木器披上“防腐外衣”的桐油,从桐树的果实里提炼出工业的助力。榨油作坊遍布村落,巨大的木榨在人力推动下发出闷响,金黄的油汁顺着木槽缓缓流淌,一部分供本地灶火燃烧,一部分则随商贩的驮队、舟船,涌向包括井研在内的四方土地。
隆昌的夏布,堪称“苎麻与手艺的共舞”。当地以苎麻为原料,经沤麻、绩麻、织布等十余道工序,最终织就质地轻薄如蝉翼、触感爽滑透气的夏布。盛夏时节,身着夏布衣衫的人走过街巷,仿佛能带起一阵清凉的风。隆昌的织女们指尖翻飞,将苎麻纤维化作一匹匹精致织物,不仅在本地备受青睐,更顺着商贸线路,成了外销的“抢手货”,为隆昌引来不少商贾的目光。
崇庆(今崇州)的麻,是“坚韧”的代名词。这里既有适合织就粗布的大麻,纤维粗壮、韧性十足;也有能产出细韧夏布原料的苎麻,纤维细长、质地柔软。当地农户在田间广泛种植麻类作物,麻秆收割后,经沤制、剥丝,成为纺织、制绳的上好材料——崇庆麻以优良的品质,在蜀地麻制品贸易里稳稳占据着一席之地。
敘州(今宜宾)与嘉定(今乐山)的牛马,是蜀地农业与交通的“筋骨”。敘州的山地滋养出体格健壮的耕牛,它们沉稳的步伐是犁田耙地的依靠,多少农田的春种秋收,都由牛背的起伏默默承载;嘉定的平原则养育出矫健的马匹,无论是驮运货物的商队,还是传递文书的驿卒,都离不开马匹的助力。牛马贸易在两地的集市上极为兴盛,牲畜贩子的吆喝声、牛马的嘶鸣声交织成一片,它们从这里走向蜀地的四面八方,撑起了广袤土地上生产与运输的“骨架”。
隆昌、丹棱的猪,是百姓餐桌的“主角”。当地农户或散养、或集中圈养,猪仔在圈栏里呼噜作响,吃着谷物与野菜慢慢长大。肥硕的猪肉不仅满足本地人家的日常肉食,还被精心腌制成腊肉、香肠——腊月里,家家户户屋檐下悬挂的腊肉,成了蜀地冬日里温暖的风景;这些腌肉制品还顺着商贸线路销往远方,带动了屠宰、腌制等相关行业,猪与牛一道,成了当地牲畜类商品中贸易体量最大的存在。
宜宾的席子与布匹,也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宜宾的席子,多以柔韧的竹篾或芦草编织而成,编织工艺精细入微:有的席面带着朴素的条纹,有的则织就出别致的图案,铺在家中,既实用又添了几分雅致。宜宾的布匹,原料与织造各有千秋,既有满足日常穿着的普通布帛,也有带着鲜明地方风格的花布,在市场上颇受喜爱。此外,烟膏、油、麻、苎麻等物产,或因用途广泛,或因贸易频繁,也在蜀地物资流通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苎麻,与普通麻类相比,纤维更长更细,是织就高档夏布的核心原料,价值与需求都十分突出。
然而,井研并非“无所不产”,诸多关键物资,完全依赖邻县供应,才得以维持本地的生产、生活与商贸运转。
仁寿、荣县的炭,是从深山老林的硬木中“炼”出的能量。黑黢黢的炭块,蕴含着旺盛的火力:冶炼铁石的作坊,需要它来维持烈火熊熊;寻常百姓家的灶台,需要它来烹煮一日三餐。仁寿与荣县山林广袤,烧炭人在林间搭起简易炭窑,将木材转化为炭,再通过人力或畜力,源源不断运往井研,成了支撑井研手工业与民生的“燃料命脉”。铁石、灰陶、器皿瓦当,是井研建设与生活的“刚需”。铁石是冶铁的原料,井研的铁匠铺要打造锄头、镰刀等农具,要铸造锅釜等生活器具,都得靠邻县运来的铁石;灰陶与器皿瓦当,是民居与日常的“基础款”——灰陶制成的陶罐、陶盆,是百姓储存粮食、盛水置物的好帮手;瓦当则为房屋的屋檐添上实用与装饰的双重价值。这些器物从邻县的窑场诞生,被小心翼翼搬运到井研,悄然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场景。犍为县为的盐、锅与卤圈,关联着蜀地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盐业生产。犍为的盐井汩汩冒出卤水,经大锅长时间熬煮,化作洁白如雪的食盐——那是百姓每日饮食里不可或缺的“百味之祖”。盐的运输线路如脉络般延伸,将“咸味”传遍井研的每一个村落;煮盐用的大锅,厚重坚实,能承受烈火长期炙烤,是盐业生产的核心工具;卤圈则是储存卤水的“巨型容器”,保障着制盐的原料供应。犍为盐业的繁荣,不仅为井研提供了“舌尖上的必需”,也带动了相关器具与设施的贸易。
青神的烟草,虽因“异种”流毒深远,却因社会需求,在商贸中仍有不小的规模。青神的烟田连成一片,烟叶收割后被加工成烟丝或烟膏,进入市场流通——它是一种“矛盾”的大宗商品,一边是对民生的戕害,一边是商贸链条里的“刚需”。
贡州与仁寿的糖,为蜀地生活“镀上甜蜜”。仁寿等地的田野里,甘蔗林随风摇曳,粗壮的甘蔗饱含糖分。制糖作坊里,工人们将甘蔗榨汁、熬煮,红糖的浓郁、白糖的晶莹相继诞生。它们不仅是日常饮食的调味剂,还成了制作糕点、蜜饯的原料,糖的贸易让“甜味”传遍井研的街头巷尾,也甜了无数蜀人的生活。
江安的楠竹,是大自然馈赠的“建材宝藏”。江安境内竹林如海,楠竹高大挺拔、竹壁厚实。被砍伐后,它可作建筑的梁柱,撑起房屋的骨架;可作精巧的竹椅、竹篮,服务于日常起居;还能成为造纸的原料,承载文字与文明。楠竹从江安运到井研,在建筑、手工业等领域绽放出实用的光彩。
马边与名山的茶,滋养着蜀地的茶文化。马边的深山、名山的茶山,云雾缭绕、气候温润,最宜茶树生长。这里产出的茶叶品类繁多:有清香四溢的绿茶,冲泡时芽叶在杯中舒展,如群笋破土;有醇厚甘爽的红茶,汤色红亮,带着焦糖般的香气;还有专供边地的边茶,砖形紧实,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茶农清晨采摘鲜嫩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干茶,或被本地百姓用盖碗冲泡,品味生活闲逸;或被商队驮走,沿着古老茶路销往远方,成了连接蜀地与外界的“绿色纽带”。
夹江的纸,承载着蜀地的文脉与技艺。夹江造纸工艺源远流长,匠人以竹子、树皮等为原料,经浸泡、捣浆、抄纸、晾晒等复杂工序,制成质地细腻、吸墨性佳的纸张。其中,既有可供文人挥毫泼墨的宣纸类纸品,笔尖落处,墨色浓淡相宜;也有满足民间日常书写、包装的普通纸张,默默承载着市井间的柴米油盐与消息往来。夹江纸不仅是本地文化生活的载体,更通过商贸渠道,成了蜀地乃至更广阔区域文化传播与日常应用的重要媒介。
灌县与龙安的药材,是蜀地医药的“根脉”。灌县(今都江堰附近)与龙安的山地里,生长着形形色色的药材:川芎的根茎、贝母的鳞茎、黄连的叶片……采药人背着竹篓,穿梭于山林间,将这些天然灵药采集回来,或直接售予药铺,或经炮制后成为医治疾病的良方。这些药材不仅守护着本地百姓的健康,也通过医药贸易,为井研乃至整个蜀地的医药行业提供着原料支撑,成了维系民生健康的“天然宝库”。
遵义的漆,为蜀地器物披上“华彩外衣”。遵义的漆树漫山遍野,割漆人手持漆刀,在漆树上划出细细的刀口,粘稠的生漆便缓缓渗出。这生漆色泽光亮、附着力强、耐腐蚀,是制作漆器的绝佳原料。蜀地的木匠与漆匠们,用遵义生漆髹饰家具、器具:普通的木桌,经生漆反复涂刷,变得光亮如镜、耐久实用;寻常的木盒,因生漆的装饰,添了几分雅致与珍贵。遵义生漆也因此成了井研手工业者眼中的“珍品”,在漆器制作的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
成都的绸缎,代表着蜀地纺织业的巅峰水准。作为蜀地中心城市,成都的丝绸织造技艺精湛绝伦:织机上的经纬穿梭如舞,织出的绸缎色彩艳丽、图案繁复——既有传统蜀锦的华美大气,云纹、瑞兽纹在织物上栩栩如生;也有适应时兴风尚的新颖纹样,花卉、几何图案灵动鲜活。这些绸缎从成都的织机上落下,被运往井研,成了富贵人家追捧的衣料,也成了商贸市场上价值不菲的高档商品,彰显着蜀地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
重庆的洋货,是近代商贸浪潮涌入蜀地的缩影。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贸枢纽,重庆最早接触到海外商品:洋布的质地、花色与本土土布迥异,轻薄耐磨又带着异域图案;洋火(火柴)的便捷,取代了传统火镰的繁琐;洋油(煤油)的光亮,照亮了蜀地夜晚的街巷……这些洋货带着新奇气息进入市场,一方面对本地传统手工业(如土布织造)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也以独特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在井研的商贸中占据一席之地,见证着蜀地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交融。
在这诸多物产里,炭、铁、盐、锅,以及草、楠竹、糖、纸、药材、洋货,无疑是贸易量最大的品类。它们像一条条坚韧的纽带,将井研与周边各县、将蜀地内部与外部世界紧密串联:既支撑着井研的手工业生产、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推动着区域间商业往来的繁荣。从深山的炭窑到城镇的商铺,从田间的甘蔗林到作坊的织机,无数物产在流转中交织成网,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末民初蜀地中部区域“物产丰茂、商贸活跃”的生动画卷。
来源:大美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