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台湾省所谓先进民主制度选举背后的利益链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7:27 1

摘要:在台湾,有个略带调侃却又无比真实的说法:台湾人不是在选举中,就是在去选举的路上。这话乍听有些夸张,可细究起来,却精准地描绘出台湾社会被选举深度裹挟的现状。

在台湾,有个略带调侃却又无比真实的说法:台湾人不是在选举中,就是在去选举的路上。这话乍听有些夸张,可细究起来,却精准地描绘出台湾社会被选举深度裹挟的现状。

台湾的选举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四年一次的地区领导人选举,仿若一场全岛狂欢的 “政治嘉年华”,可还没等民众从这场喧嚣中缓过神,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类地方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村里长…… 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频繁的选举如同走马灯,将台湾社会搅得沸反盈天,民众被一波又一波的竞选宣传、造势活动包围,生活节奏也被彻底打乱。

台湾政府在选举中的投入,直接体现在每年的官方预算中。负责选举组织工作的台 “中选会”,其年度预算中与选举相关的科目占比极高。以 2023 年为例,台 “中选会” 年度总预算约为 12.8 亿元,其中专门用于 “选举行政业务” 的预算就达 8.3 亿元,涵盖选举法规制定、选民名册整理、投票所规划与管理等核心工作;另有 2.1 亿元预算用于 “选举设施购置与维护”,包括投票箱、选票印制设备、计票系统等硬件采购与日常保养。

到了选举密集年份,政府相关预算还会大幅追加。2024 年是台湾地区领导人与 “立委” 选举年,台 “中选会” 当年预算直接增至 18.5 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44.5%。其中,“选举执行经费” 飙升至 11.7 亿元,主要用于全岛 2 万多个投票所的临时人员雇佣(投票日工作人员薪酬人均约 2000 元,总计需支出约 4.2 亿元)、投票场地租赁(全岛投票场地租赁费用合计约 1.8 亿元),以及选举期间的交通、安保等配套开支。此外,为应对选举期间可能出现的争议,台 “中选会” 还专门编列 1.2 亿元 “选举争议处理预算”,用于选举诉讼相关的行政协助与法务支持。

地方政府层面的选举预算同样惊人。以台北市为例,2022 年 “九合一” 选举期间,台北市政府编列的选举相关预算达 3.2 亿元,其中 1.5 亿元用于市议员与市长选举的投票组织工作,0.8 亿元用于选举宣传与选民教育,剩余 0.9 亿元则用于选举期间的城市秩序维护与交通疏导。高雄市同年相关预算也达 2.8 亿元,台中市、新北市等人口大市的选举预算均在 2.5 亿元以上。若将全台 22 个县市的地方选举预算汇总,仅 2022 年地方政府投入的选举直接预算就超过 45 亿元,再叠加台 “中选会” 的中央级预算,台湾政府当年在选举上的总预算投入突破 60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预算还未涵盖 “隐性成本”。例如,台湾 “内政部” 每年会编列约 3 亿元 “地方行政协助选举预算”,用于协调地方民政部门配合选举工作;“法务部” 为防范选举舞弊,每年会追加 1.5 亿元 “选举查贿预算”,用于派遣检察官、警察参与查贿行动;甚至台湾 “交通部” 也会编列专项预算,用于选举期间的交通管制与运输保障。若将这些跨部门的配套预算纳入统计,台湾政府每年投入选举的总预算规模,在非选举年约为 20-30 亿元,选举年则可突破 70 亿元,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 较 2018 年相比,2024 年台湾政府的选举相关预算增幅已达 67%。

为了这场 “政治游戏”,台湾投入的财力堪称天文数字。以 2024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各候选人申报的政治献金收支情况着实惊人。民进党赖清德收入申报 5.15 亿元(新台币,下同),支出申报 5.07 亿元;民众党柯文哲收入申报 4.07 亿元,支出申报 3.46 亿元;国民党侯友宜收入仅 2.01 亿元,支出申报 1.95 亿元 。这仅仅是摆在明面上的数据,而实际选举花费远不止于此。

台 “中选会” 为控制选举成本,对各类选举的花费设置了上限。在 2024 年第 16 任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选举中,每组候选人竞选经费最高金额被限定为 4.2749 亿元。可现实中,选举花费往往远超这个数字。在地方选举方面,“立委”、“直辖市” 议员竞选经费上限为 1000 万元;县市议员 600 万元;“直辖市长” 5000 万元、县市长 3000 万元、乡镇长 600 万元、村里长 20 万元 。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些限制形同虚设。一名民意代表曾直言,光是里长选举就要花 200 万 - 300 万元,民代选举花费行情约在 1500 万 - 2000 万元间,这还不涵盖买票或私下请客、送礼的费用,“地方选举花费是很惊人的”。

平日里,台湾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候选人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牌。这些广告牌规格各异、材质不同,价格自然也相差悬殊。据了解,一块普通的竞选广告牌,制作成本可能在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而热门地段的大型广告牌,价格更是高达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不仅如此,从选址、安装到维护,每个环节都得花钱。一场选举下来,单单广告牌这一项支出,对候选人来说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以台北市为例,部分候选人在竞选期间悬挂的广告牌数量多达数十甚至上百面,算下来,仅广告牌的租赁和制作费用就可能轻松突破千万元大关。

除了广告牌,宣传海报、传单的制作与发放也是选举开支的重要部分。为了吸引选民目光,这些宣传物料往往在设计上别出心裁,纸张选用、印刷工艺都力求上乘,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候选人还会雇佣大量人力,走街串巷地发放传单,这又增加了一笔不菲的人工费用。一场选举下来,宣传海报、传单的费用少说也得几百万元。

再看竞选活动的造势场地。大型集会往往选择在城市的广场、体育场等开阔场地,这些场地的租赁费用本就高昂,再加上活动现场的舞台搭建、音响设备租赁、灯光布置等,花费更是直线飙升。为了吸引更多选民参与,活动现场还会提供免费的餐饮、纪念品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场中等规模的竞选造势活动,花费轻松就能突破 500 万元,大型活动更是动辄上千万元。

选举中的广告投放同样是 “烧钱大户”。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广告费用都令人咋舌。在黄金时段投放一则短短几十秒的电视广告,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网络广告看似单价较低,但要达到广泛的传播效果,投放量必须足够大,总体花费同样不容小觑。以 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竞选团队在广告宣传上的花费就超过了 3 亿元,占其总支出的一半以上。

除了上述费用,竞选团队的组建、人员薪酬,以及各种民意调查、竞选策略咨询等服务费用,同样让选举成本一路攀升。据估算,一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总体花费可能高达数十亿新台币。而这仅仅是一次选举,台湾如此频繁的选举活动,每年耗费在选举上的资金堪称一个 “无底洞”。

如此巨额的选举经费,究竟从何而来?一部分来自候选人自身的积蓄,但能凭借个人财富支撑起庞大选举开销的候选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资金,则来源于政治献金。所谓政治献金,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向政治组织或人物进行的财务支持。在台湾,政治献金有着一定的数额限制,比如个人对同一参选人每年捐赠总额不能超过 10 万元,营利事业单位不超过 100 万元新台币。然而,这看似严格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漏洞。

一些企业为了在政治上寻求庇护、获取利益,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规避限制,变相向候选人输送大量资金。他们或是化整为零,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分散捐款;或是与候选人达成某种默契,在选举后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回报。更有甚者,一些黑金势力也趁机混入选举,妄图通过金钱操纵选举结果,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

企业和个人之所以愿意慷慨解囊,绝非出于纯粹的政治热情,而是有着明确的利益诉求。他们期待在候选人当选后,能从政策制定、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方面获得特殊关照。这种 “前期投桃,后期报李” 的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合法化的政治影响力购买和权钱交易,是权力投资的一种隐蔽形式。

在这种利益链条的驱动下,台湾的选举逐渐沦为一场金钱主导的闹剧。候选人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政策主张、民生改善等实质性问题上,而是一门心思琢磨如何筹集更多资金,以获取更多曝光机会、制造更大声势。政策论述和治理能力被抛诸脑后,政治表演和认知宣称成为胜选的关键。为了吸引眼球,候选人不惜制造各种噱头、挑起对立情绪,社会舆论也被搅得乌烟瘴气。

以民进党为例,其在选举中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金钱政治的丑恶嘴脸。民进党出身草根,曾打着 “清廉、勤政、爱乡土” 的旗号,骗取民众信任。可如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背离初心,沦为大企业主和权贵阶层的代言人。近两次选举中,民进党获得的企业捐赠款项都超过 1.6 亿元,占比高达三成。今年捐到上限 100 万元的企业更是多达 79 家。

在大肆收受政治献金后,民进党当局的重大决策、经济政策、人事布局等,无不受到背后利益集团和金主的影响与牵制。特权横行、权钱交换、黑金泛滥等社会乱象层出不穷。比如,在备受争议的高端疫苗案中,民进党当局为了保护本土疫苗企业利益,不惜阻拦国外优质疫苗进入台湾,致使民众在疫情期间面临巨大风险。而这些疫苗企业的股东,近年来累计向民进党及泛绿政治人物捐赠了约 441 万政治献金,背后的利益输送不言而喻。再如,屏东国际棒球场的建设项目,由新潮流人士担任高管的厂商隆大公司中标。该公司此前多次向南部绿营人士捐赠政治献金,被民众痛斥为 “拿公帑供养绿营政治人物”。

台湾 “一人一票” 的所谓民主选举,表面上看似公平公正,选民拥有至高无上的选择权,可在选票比拼的背后,却是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政治游戏和虚假表演。“政治献金” 这一制度,原本旨在让无资源者获取资源,让有资源者受到监督,如今却完全背离初衷,沦为岛内金钱政治的遮羞布。在这场 “金钱游戏” 中,真正的输家是广大台湾民众。他们不仅要承受频繁选举带来的社会动荡,还要面对被利益集团操控的政策,生活福祉在这场政治闹剧里被不断侵蚀。台湾的未来,也在这场永不停歇的 “金钱选举” 漩涡中,变得愈发黯淡无光。

台湾所谓的 “民主选举”本质就是政客精心编织的利益算计场。在巨额选举经费堆砌的利益链条背后,所谓的 “政治任务” 不过是政客争取选票的幌子,每一场选举都充斥着精准到分毫的算计,毫无民主的纯粹与真诚可言。从选举启动的那一刻起,政客的算计便渗透到每个环节。他们看似奔走于街头巷尾,倾听民众诉求,实则是在调研选民 “痛点”,为后续的政策承诺寻找 “卖点”。所谓的 “政治任务”,更是政客实现个人与利益集团野心的工具。选举过程中的算计,更体现在对规则的钻营与对民意的操纵。归根结底,台湾所谓的 “民主选举”,不过是政客以 “民主” 之名行 “算计” 之实的闹剧。在利益链条的捆绑下,“政治任务” 是虚假承诺,“选举” 是利益博弈的工具,民众看似手握选票,实则始终被排除在利益核心之外。这样的选举,早已背离民主的本质,只剩金钱与权力的狂欢,最终只会让台湾社会在无休止的算计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来源:我是丁乙一点号

相关推荐